李復敏
【關鍵詞】初中數學 錯題本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8A-
0112-01
數學是一門比較復雜的學科,稍不留神就容易出現錯誤。所以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解錯題是常見的現象。學生解錯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師不善于總結和充分利用這一豐富的資源進行教學,幫助學生體驗和反思,從反思中再認識,從而達到自我提高,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的目的。為此,筆者認為,讓學生建立“錯題本”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一、建立和有效利用“數學錯題本”是學生減少錯誤的有效途徑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常有這樣的體會:許多題目已經講過了,甚至反復做過了,但是學生最終還是解錯。例如,當x的值為多少時,分式的值為0。這道題我們已經反復練習過,但是還有許多學生往往只考慮分式的值為0,而忽略了分母不為0這一條件。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錯誤呢?究其原因,除因為學生的基礎知識不牢固,某些知識點、技能沒有得到很好的掌握外,學生對錯題的價值認識不夠也是一大因素。對平時練習中出現的錯題,學生往往只是簡單更正,而沒有深入分析原因,更沒有收集錯題的習慣,沒有將出錯的題型歸類、總結,因此,導致了錯誤的再次發生。所以,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建立“錯題本”是非常必要的。所謂“錯題本”,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把做錯的題目都收集起來,訂成一本。內容包括解錯題的全過程及出錯的原因和本題正解的過程、心得體會等。這樣,有了“錯題本”,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記住錯題原因,起到防微杜漸和節省時間的作用。可以說,有效利用“錯題本”是學生減少錯題的有效途徑。
二、有效利用“錯題本”使學生復習省時、省力,更有針對性
因為錯題反映的是學生的弱項,往往是導致學生丟分的“隱形殺手”。在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學生解錯題后的更正大多是寫在作業本和試卷中,并且都是寫得七零八落,分布于各個角落且沒有寫出規范的解題過程。學生再次復習時覺得很吃力,而且花費時間多,復習效果也不盡如人意。如果學生平時建立了“錯題本”,把每天的隨堂練習和測試中出現的錯誤記錄在錯題本上,并且標明出處,以便于今后查找。這樣一來,復習就可以更省時、省力,更有針對性,大大地提高了復習效率。
三、充分利用“錯題本”促進教師反思教學,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解錯題不僅是學生的問題,也是教師的問題。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錯誤中發現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為什么同一道題教師已反復講過許多次,但還是有很多學生出現錯誤呢?針對這樣的問題,教師也應該認真思考是不是自己的教學方法存在問題。
例如,筆者在教學列關于路程問題的二元一次方程時,由于筆者誤認為學生對這個路程問題已經很熟悉了,因而講得比較簡單,導致大部分學生在檢測的時候都出現錯誤。課后,筆者從學生的“錯題本”中才知道原來是自己講得太簡單了,導致學生沒能深刻理解這一學習內容。下一節課筆者又重新講解了一遍,學生終于理解了所學內容,出錯率得以大大降低。因此,教師應從錯題集中經常反思,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確定今后教學的側重點。同時,教師除了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還要經常督促和檢查學生的錯題本,不能放任不管。只有經常督促并抽查,才能使學生克服惰性;對學生屢犯的錯誤,教師要及時提供個別輔導,幫助其追根求源。可以說,數學“錯題本”是一個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應充分加以利用,不斷進行反思,促進自身教學水平的提升。
四、充分利用“錯題本”,促進學生間的交流
在現行的體制下,學生之間的競爭意識很強,主動交流分享意識卻非常薄弱。其實同學之間就是一個巨大的學習資源,只要每個學生都愿意敞開心扉,真誠地交流,相互扶持,相互幫助和鼓勵,他們就可以從其他同學身上學到很多東西。學生之間的錯題集也可以交流。由于每個學生出現錯誤的原因各不相同,所以每個人建立的錯題本也不同。通過互相交流學生可以從別人的錯誤中吸取教訓,拓展自己的視野,得到啟發,以警示自己不犯同樣的錯誤。同時,不同的人從相同的題目中得到的體會是不同的,通過交流,大家就可以領略到知識的不同側面,進一步牢固掌握數學知識。在這樣的氛圍中,能有效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增強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總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解錯題是一種常見的現象。教師要正確對待,即在教學活動中要平和、理智地看待學生的錯題,充分利用“錯題本”這一教學資源,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促進教師反思自我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在“錯題本”中不斷成長。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