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琳鈺
【摘 要】學生對學習有無興趣,既是反映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教師教學成敗的重要因素。我根據自己這幾年的教學實踐,淺談幾點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體會:講好開頭,激發興趣;講好插圖,引發興趣;創設情境,以情求趣。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方法和途徑還有很多,只要教師精心設計,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學中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關鍵詞】初中學生 ? ?歷史 ? ?興趣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就會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學生對學習有無興趣,既是反映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教師教學成敗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就成為教師不懈追求、不斷探索的重要課題。我根據自己這幾年的教學實踐,淺談幾點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體會。
一、講好開頭,激發興趣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每節課開頭的好壞,直接關系到這節課的成敗。要盡可能一開始就引人入勝,把學生吸引住。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必須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的開講導語,用別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導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例如,我在教學七年級內容《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時,認真分析教材內容后認為:這一課首先要告訴學生北宋這個政權是如何建立的。所以講這一課時,展示圖片(百家姓),我這樣開頭:“同學們,你們一定見過這幅圖片,這幅圖片的第一個字是什么?為什么它會排在首位呢?”這一問題的提出,頓時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不少學生七嘴八舌在議論。我先后叫了幾個學生來回答,有學生提到了因為這個百家姓是在宋朝寫的。這時我才板書課題——《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這樣的開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二、講好插圖,引發興趣
新編歷史教科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插圖多,直觀性強,形象生動。講好課文中的有關插圖,對引發學生興趣、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學生記憶、提高教學質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學中,由于插圖很多,課時有限, 教師不可能每幅圖都講,只能根據教材要求和講課需要選擇性地講解。教師講解插圖,既引發了學生的興趣,又使學生進一步掌握了知識 。如《大變革的時代》中的《商鞅舌戰守舊群臣》圖,因為“商鞅變法”是這一課的重點,戰國時期封建社會的形成是通過以商鞅變法為代表的各國的變法或改革來實現的。講好《商鞅舌戰守舊群臣》圖,既可以使學生了解商鞅作為改革家的氣魄和才華,又可讓學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當時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從而增強學生對商鞅變法帶來的歷史作用的認識。為起到這個作用,我讓學生看圖的同時向學生講解:“圖中中間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這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變法的大臣辯論。你看他手拿竹簡,引經據典,振振有詞。他響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變法口號。坐在他對面的是兩個保守派大臣甘龍和杜贄,被商鞅駁得張口結舌,坐不安席。這一場歷史性大辯論,最后由秦孝公作決定:‘商鞅說得對,就按商鞅說的去辦。”在講述這個故事的過程中,學生被吸引住了,達到了引發學生興趣的效果。
三、創設情境,以情求趣
在教學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創設能激發學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環境,把學生引入課文內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學生在感情上受震動,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這是很重要的。如在講《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一課時,我告訴學生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是為了聯絡大月氏,東西夾擊匈奴。在講到張騫帶著100多人剛走出漢朝邊境,就被匈奴兵抓住時,學生為張騫的安危擔憂;當聽到匈奴人想讓張騫投降,把他拘留了10幾年,而張騫始終保持漢節,忠于祖國時,學生被張騫臨危不懼、忠心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感動;繼而聽到張騫終于找到機會逃出時,學生又為之歡欣鼓舞;當再次得知張騫歷盡千難萬險,從大月氏返回漢朝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一年時,學生又一次為張騫的命運擔憂;當知道張騫好不容易在經受13年的磨難之后,終于和另一個人回到了長安時,學生的喜悅之情難以言表。聽了教師對這個故事具體情節的生動描述,學生不但產生了極大興趣,猶如身臨其境,為張騫的命運時憂時喜,同時又加深了對張騫這個歷史人物的了解,深深地被張騫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感動。
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方法和途徑還有很多,只要教師精心設計,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學中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他們的學習化繁為簡,變被動為主動,從而在充滿興趣的教學中,既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又增長了知識,提高了教學質量,真正達到學史明智、知史做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