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洪光


【摘 要】教研活動是提高教師專業水平,有針對性地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從而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是校本研修的主陣地。針對農村小學低效的教研境地,本文結合農村小學教研組活動實例提出主題式研修的活動建議:策劃層面上,征集疑難問題提煉主題,然后分解主題、羅列問題、系統策劃;實踐層面上,強調互動研討中拓展主題,同時搭建校內展示、校際聯合、網絡研討的開放研修平臺,促使主題研修延續、深入,真正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平臺。
【關鍵詞】教研活動 ? ? 主題式研修 ? ? 策略 ? ? 農村小學
教研活動是教師們圍繞學校教育工作,特別是學科教學工作展開的一種學習與交流活動,是提高教師專業水平,有針對性地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從而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然而作為一所薄弱的農村小學,近幾年才對教研組建設加以重視,傳統的教研文化氛圍不濃,專業引領隊伍缺失,教師合作研究意識淡薄,導致教研組活動出現重形式、輕內容,重展示、輕研究,重結果、輕過程,重接受、輕參與的低效現象。
一位專家指出教研組活動有效性指標是:研究主題與形式的針對性;活動過程的可參與性;解決實際問題的建設性;關注過程的生成性;理論結合實踐的指導性。根據這幾項指標,同時借鑒其他學校成功經驗,依據本校實際和實踐反思,本文闡述了主題式系統研修的教研組活動策略。
主題式研修即圍繞一個主題開展一系列教研組研修活動。一般按照“實踐反思,確定主題—細化主題,形成系列—規劃主題,策劃活動—實踐研討,總結提升”的研修流程。下面主要就主題的提煉與分解、主題的互動與拓展、主題的延續與突破幾方面闡述本校教研組的實踐策略。
一、主題的征集與提煉
教師參加教研活動的目的是為了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困惑或問題,校本教研的策劃,要變校方“強迫參與”為尊重教師的“因需教研”,因此活動主題的確定應建立在教師需求的調查基礎之上,有的放矢。在每個學期期末,教導處發放《研究需求調查表》,了解教師的困惑,征集教研活動主題。
教導處與教研組組長篩選教師的研究需求,提煉近期研修的主題。例如,教師普遍提出口語交際課難上,通過訪談得知主要原因是“話題難以切合實際,學生參與面不廣”,進一步分析其根本原因,跟情境創設是否有效與教師的積極評價密切相關,于是提煉出“如何設計鏈接學生生活的交際話題”“口語交際中有效情境的創設”“口語交際中關注學生參與狀態的研究”等系列研修活動主題。對于教學疑難問題,語文組開展“略讀課文簡中求效” “習作講評課如何設計”“單元導讀課、總結課實踐研修”等研修主題;數學組開展“概念的有效教學”“空間幾何圖形的有效教學”“自主梳理,有效提升——數學復習課板塊教研”等主題研修。
主題的提煉源于教師的教學困惑,同時要與上級部門的研修主題相吻合,追求有效教學,倡導生本課堂,有針對性地解決了教學中的疑難問題,滿足了教師的研修需求。
二、主題的分解與梳理
確定好一個研修主題后,需要將研修主題進行分解與梳理,將主題分解成幾個循序推進的子主題,一方面要系統策劃,另一方面要精細策劃每一次研修活動。
(一)分解主題,系統策劃
案例1:“關注學困生,提高教學質量”數學教研組學期活動策劃。
時 ?間 活動形式
第2周 計劃研討
第4周 問卷訪談,分析原因
第5~6周 自學理論,觀點交流
第7周 “關注學困生,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一
第8周 “常態課如何關注后進生”課堂實踐經驗交流會(成熟型教師)
第13周 “關注學困生,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常態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二
第14周 “關注學困生,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常態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三(行為跟進)
第16周 “關注學困生”成功案例分享
第17周 “關注學困生”復習策略交流會
本次活動從理論到實踐,將書本的專業引領、校際同伴互助與個人的深刻反思有機地結合起來,解決了教學中的困惑,改變了原有的只靠課外輔導解決學困生的學業問題,使教師認識到課堂應該給學困生一個學習成功的舞臺。
(二)羅列問題,提供菜單
為了細化主題,具有可操作性,還需將主題分解成若干研究點,以研修菜單形式羅列出來。例如,一次主題為“有效的習作課堂評價”研修活動,圍繞課例《熟悉的小伙伴習作講評》,評課就圍繞以下主題式研修菜單進行。
1. 結合課例談談如何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意識和評價能力。2. 結合課例與個人教學實踐談談學生互評的有效操作策略。3. 習作講評課中教師如何開展即時評價。4. 談談你在習作教學中成功的評價經驗。
這樣的主題研修操作性強,容易形成觀點交鋒。實踐證明,以主題式研修菜單代替籠統式評課,有效地解決了課堂的疑難問題,促進了教師的互動研討。
(三)梳理問題,分點評課
主題式研修關鍵是引發教師對教學實踐的反思,明晰原因,然后通過行動研究,改進教學行為。要使每一次研修都成為教師成長的加油站,應嘗試角色分工、分點評課。例如,在主題為“關注教師課堂教學語言,促進有效教學”的高段語文教研組活動中,我們嘗試“點式評課”,即將課堂觀察點分化為教師導語、評價語、提問語,由教研組的三組教師分別記錄、匯總并點評,闡述自己的觀點。如以下的研修案例中聽課的教師分四個不同的觀察點進行觀課:關注優等生的思維發展、中間生的參與狀態、后進生的注意狀態、師生的交往狀態。
案例2:讓每朵花兒都燦然開放
活動主題:課堂中如何關注各個層次學生學習的狀態。
活動背景:課堂存在中間生、后進生被冷落導致學生參與面不廣的現象。
活動準備:1. 打印班級座位表,用不同的符號標出優等生、中間生、后進生三類學生。2. 學習有關課堂觀察的技術。
活動感言:這樣的評課活動有利于促進執教教師對各個層次學生的關注,擴大了課堂的參與面。評課的教師也深刻地認識到一堂好課應該讓每一個層次學生都得到發展。
三、主題的互動與拓展
主題式研修活動打開了教師封閉的“心窗”,遇到課程實施的難點、爭議點,教師們的互動就更精彩了。例如,《關注起點,有效引導》單元導讀課《初識魯迅》,教師的評課不僅圍繞主題進行互動點評,也關注平時預習習慣、資料收集方法等提升點以及單元導讀課的設計展開全方位的研討。
案例3: 《關注起點,有效引導》單元導讀課
主持人:導讀課可以從導趣、導學、導讀、導行幾方面評價。
潘老師:學生交流資料應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可以利用綜合性學習時專題指導。
主持人:潘老師這節課注重了學生學法的指導,表現在兩個方面:課前設計了“預習提示單”;課中引導學生交流理解含義深刻句子的方法。大家談談怎樣設計預習提示單。
林老師:潘老師設計的“預習提示單”突出了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悟魯迅的品質”,這個提示單是否還可以增加本單元習作訓練的重點“描寫人物的方法”,分類摘記外貌、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環境描寫的句子。
主持人:林老師說得很有道理,“預習提示單”應貫穿整組課文的學習,最好用不同顏色的筆摘記,不斷補充。
四、主題的延續與突破
試圖通過一次活動就解決問題是不切實際的。為了改進教學行為,解決教學中的某凸顯問題,需要對某一主題進行全方位地持續研究,把若干個系列性、連續性、相關性的延續性研究活動進行主題式研修,體現“形成共識—行為跟進—進一步認識—進一步改進”的螺旋式上升的特點。例如,五校發展共同體語文協作組圍繞“關注學生,追求語言實踐的有效性”開展一年的系列研修。
案例4:“關注學生,追求語言實踐的有效性”語文協作組學年活動策劃
時 ?間 活動形式以及內容 參加人員
2009.3 主題討論、理論學習 協作組成員代表
2009.4 第一次課堂研討《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恐龍的滅絕》 協作組成員
2009.5 第二次課堂研討《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恐龍的滅絕》 協作組成員
2009.5 評課稿、案例撰寫 協作組成員
2009.10 深入學習理論、網絡集體備課 協作組成員
2009.10 第三次課堂研討《長征》《清澈的湖水》 協作組成員
2009.11 教研組集體磨課 本校教研那組成員
2009.12 第四次課堂研討《長征》《清澈的湖水》 協作組成員
街道全體教師
2010.1 評課稿、案例撰寫 協作組成員
以上學科協作組教研活動以課堂研討為主軸,鏈接個人反思、教研組磨課、案例撰寫與網絡集體備課,形式豐富,主題不斷深化,研修團隊不斷擴大,還引進專業引領,提升了研修質量。
農村小學校骨干教師缺乏,教研組活動形式單一,容易陷入“蘿卜炒蘿卜還是蘿卜”的低效境地。 因此,它不應該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應該搭建多元、開放的研修平臺。
(一)校內課堂展示,面的突破
校本研修要取得實效,首先要打開封閉的大門。教師之間相互聽課,定期舉行課堂開放活動。我校主要有四個開放平臺:教壇新秀、名師教學開放、教師課堂開放周、新教師與骨干教師師徒結對課堂展示。特別每學年學校舉行課堂開放周活動,老、中、青三代教師展現體現個人教學風格的課堂,搭建教師交流、展示、研究的平臺,使不同學科的教師領略“別家田”的風光,打破年齡與學科的“圍墻”,提高了教師上課的教學能力,展示了教師不同的教學風格。例如,本學期我校圍繞“關注學習狀態,促進有效教學”開展了一周的教學開放活動,教師對關注學生、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有了全面的認識。
(二)校際間聯合研討,質的突破
農村小學的培訓資源比較缺乏,要打破校際間的“藩籬”,提倡城鄉強弱結對或“校際聯姻”,積極引進外校資源,新教師與校外指導教師建立“青藍工程”,校際間組成學科協作組。例如,我校曾與其他四所農村小學結成“發展共同體”聯盟,開展規模較大的聯誼活動,2009年又成立骨干教師學科協作組,進行主題研討活動。
案例5: “學校發展共同體”語文學科協作組課堂研討
活動主題:關注學生,追求語言實踐的有效性。
活動形式:主題確立研討、網絡集體備課、教研組沒磨課、課堂展示、專家點評。
活動反思:本次活動經歷了“協作組骨干教師主題研討—全體成員網絡集體備課—首輪課堂研討—專家引領后行為改進—教研組磨課—第二輪課堂展示”等環節,不斷擴大研討的教師范圍,引進不同層次的專家,使主題研討由淺到深、由實踐到理論,將個人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有效地結合起來。
(三)網絡研修,空間的突破
網絡研修是利用網絡對話交流功能進行的跨地域的主題研修,打破了時空的界限,為信息共享、即時溝通、均衡發展、相互激勵提供了機遇和可能。對缺乏校內專家的引領、已建立校園網的農村小學,要竭力發揮網絡的功能。例如,我校在2007年利用校園網引領教師進行主題式理論學習,利用博客發表教育隨筆,促進資源分享和交流;2009年,我校與其余四所學校成立學科協作組,進行專題網絡研討;2010年2月,嘗試在低段語文組進行網絡集體備課、主題研討。以下是各教師圍繞主題“口語交際中情境創設的有效性”對二上口語交際課《騎驢》的網上課后點評。
好去處:我們本次研討的主題是“口語交際中情境創設的有效性”,如何將每一環節創設的情境更有效地利用起來,還值得探討。
傾云:邵老師在本堂課中創設了多個情景,第一個情景創設是在導入時穿插了《騎驢》這個故事的動畫及配音,這個環節的創設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第二個情景創設是讓學生對四種不同的看法開展辯論,在辯論賽中大部分學生都能表達出自己的觀點,使自己的口語交際能力得到了鍛煉;第三個情景創設是在課堂的最后,老師結合生活中的例子:自己女兒長大了該學鋼琴?舞蹈?書法?讓學生展開討論,使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地鍛煉。這些情景的創設對目標的達成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等待花開:口語交際課堂教學應該以情景教學活動為主,讓情景活動貫穿于課堂的全過程。邵老師和周老師的兩堂課都為學生的有效交際創設了多個情景,但兩位老師在課的導入環節的動畫情景的創設顯然沒有達到預設的效果。其他環節情景的創設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交際的愿望,只是在具體的操作中還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是值得我們思考和努力改進的。
總之,圍繞主題開展系統的教研活動,不僅可以有針對地解決教學疑難問題,改進教學行為,還促使教研組從事務型走向學習型,從被動接受型走向主動發展型,真正引領教師獲得專業成長。
【參考文獻】
[1]張豐.校本研修的活動策劃與制度建設[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校本研修模式與案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104-111.
[3]龔寶成,朱明山,殷世東. 農村中小學校本培訓模式探析[J].教育探索,2006(04).
[4]王權,王羅忠.農村小學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徑與策略的研究[E]. http://www.jtj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