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慶
【摘 要】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數學課程的教學活動中應該更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讓信息技術成為學生探索解決數學問題和靈活運用數學知識的現代化工具。運用信息技術能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找到興趣點,從而變被動為主動,從知識的接受者變成知識的探索者。這樣,數學課堂不再是教師一個人枯燥地演講,數學公式也變得鮮活可感,更容易被學生理解并應用。最重要的是,能改變學生傳統的一味接受的方式,培養其自主能力,為以后更深層次的教育打下良好基礎。
【關鍵詞】信息技術 ? ? 小學數學 ? ? 興趣 ? ? 自主探索
生活在今天這樣一個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社會,相信大家都能察覺得到,以網絡化、數字化、多媒體化和智能化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正在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更新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狀態。同樣,教育教學領域也受到信息技術的強烈影響,數字化、信息化的教學模式正在掀起一陣教育界的狂風巨浪。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數字化教學設備不斷完善,教學質量明顯提高。但不難發現,信息技術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還不夠成熟,不夠完善。一些教師只是單純地把信息技術作為課堂教學的裝飾品,實際效果不大,更有甚者“換湯不換藥”,在信息技術的應用中依舊采用“填鴨式”教學的老方子。因此,切實落實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實效運用,是擺在每位數學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課題。
一、讓數學變得像童話一樣誘人,激發學生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备鶕说恼J知規律,人們對圖像、聲音信息的敏感度和興趣度遠遠高于字母和數字符號。尤其是處于學齡初期的小學生,學習動力和效果受到本身興趣的極大影響,因此,枯燥抽象的傳統數學課對學生的吸引力是可想而知的。信息技術具有特殊的聲、光、色、形,能夠發揮聲音和圖像的特殊魅力,使學生感受到多感官的刺激。向學生展現直觀且生動的圖像,可以創造良好的數學情景,讓抽象的數學理論和思維變得具體可感,讓枯燥的數學課堂充滿生機活力,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點和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享受數學的學習過程。例如,在教學《比較》時,課件首先呈現一片綠草如茵的場景,孩子們都會被這種美好的大自然吸引注意力。然后鴨媽媽和雞媽媽帶著它的孩子們出現了,這時候問:“草地上的聚會大家玩得開心嗎”“開心!”……這樣,童話故事般的情景緩緩展開, 孩子們興趣盎然。于是轉入鴨媽媽和雞媽媽的爭論。鴨媽媽對雞媽媽說:“我的孩子比你的孩子多。”而雞媽媽卻認為雞寶寶比鴨寶寶多。那么怎樣判斷誰的寶寶更多呢?這就引出了本節課的教學主題——比較的問題。經過熱烈討論后,學生們決定讓小雞和小鴨一個一個對應起來,就把多少比出來了。這樣,學生饒有興趣地學會了用一一對應的方法來比較兩個數量的多少,同時又感受到了童話的樂趣和數學的魅力。
二、讓數學變得像動畫般迷人,使學生更好地消化知識
高效利用信息技術,應把重心放在解決教學中的重點難點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些比較抽象難懂的知識,如涉及空間與圖形的部分,傳統的“口傳心授”是難以達到良好效果的。例如,在《圓的面積》這一部分,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和方法是重點也是難點。尤其是其中把圓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單靠教師枯燥的陳述和學生們不精準的簡陋實驗是無法使學生透徹理解并掌握的。但是,如果通過多媒體動態演示,把圓精確地分成若干等份,學生便對推理過程有了較為直觀的感受,也初步體驗到極限的數學思想。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達到了傳統教學所難以企及的效果——讓知識活起來,讓學生更好地消化。
三、讓數學變得平易近人,發揮學生主動性
馬克思說:“沒有親身實踐過,就沒有絕對發言權。”教師的講解是學生被動接受的過程,是知識傳遞的過程;而學生的自主探索是學生成長的過程,是能力增長的過程。在素質教育的旗幟下,教師要由知識的搬運工轉換為學生自主探索的引路人。在這種要求下,數字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例如,在《兩位數的加減法》這一部分,首先利用多媒體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找出疑慮、發現問題;然后在解決“57+28”的計算過程中,我們又可以利用計算機來任意拖動圖像,給學生提供了57個蘋果和28個梨子,讓學生們自己出謀劃策。
有的學生先從57個蘋果中拖2個到梨子中,使28變成30,再和55合在一起,即:28+2+55。
有的學生從28個梨子中拖3個給蘋果,使57變成60,再和25合在一起即:57+3+25。
還有的將整數個的水果拖在一起,再將零散的拖在一起,即:(10+30)+(8+7)。
……
總之,在學生們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我們看到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我們的數學課堂也可以是充滿活力的,學生在我們的課堂上收獲的不只是知識和無聊的公式,更有自主探索的熱情和能力以及對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四、讓數學變得貼心暖人,差異化針對性教學
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一般會以學生的平均學習狀況為標尺推進教學工作,這樣一來,部分優秀的同學就難以深層次地探索,而一些基礎較薄弱的同學也難以跟緊老師的教學步伐。但利用信息技術,這項難題便可迎刃而解。學生可以利用鍵盤或鼠標控制自己的學習節奏,還可以向老師傳達他們需要的幫助,提出疑惑不解的問題,也不必擔心在同學面前說出來而丟臉,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掌握。利用網絡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因材施教,增強了教學的針對性,讓優秀同學的才智得到更好的發揮,讓暫時落拍的同學得到及時的幫助和提高。
【參考文獻】
[1]小學數學參考,2008(1,2).
[2]教育部.素質教育觀念.學習摘要[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3]我們是信息技術教研員[J].信息技術教育,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