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婕
【關鍵詞】 幼兒教育;音樂教學;作用;問
題;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1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7—0056—01
音樂教育作為藝術教育之一,在藝術教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特殊意義。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教師應該正確地認識和實施音樂教學,讓他們聽聽、講講、動動,通過他們的聽覺及身體的動作來感受音樂,從而把他們帶進優美的音樂境界中,使其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提升。
一、音樂教育在幼兒綜合素質培養中的作用
1. 讓幼兒在音樂中體驗自己的好奇和想象,幫助幼兒提升審美能力。幼兒時期對美的感受還處于低層次、直覺感受的水平,他們有喜形于色、感情外露的特點,還難以用言語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和體驗。因此,通過音樂能讓幼兒生動形象地對美進行感受并達到理性的認知教育,比單純的說教要深刻有力得多。
2. 有效地促進幼兒情感的培養。音樂能反映人們的現實生活和思想感情,是最易于表達、最能直接流露情感的一種藝術。它的感染力也是巨大的,之所以巨大是因為音樂能觸動人的內心情感,好的音樂作品都具有這種強大的感染力。如,在學習《 鼓上的小米粒》時,幼兒能感受到敲鼓的頻率高低,當看到鼓上的小米粒有節奏地跳動時,她們會唱出“小米粒蹦蹦跳……”還會隨著鼓聲的節奏,與“小米粒”一起快樂玩耍。可見,通過表現不同情緒的音樂,幼兒的情感也會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3. 有利于促進幼兒的智力發展。在音樂教育活動中,幼兒的視聽覺、動作神經、大腦細胞無一不處于積極狀態,有益于愉悅身心、發展思維。幼兒在想象音樂、感受音樂的同時,為了表達內心世界,就會積極地運用語言來展現,把自己的想法及體驗與周圍的人分享,在交流中加強了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
二、目前幼兒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 教師重知識技能的傳授,輕幼兒審美能力的培養。在實踐中,許多教師過分強調技能的傳授,忽視了幼兒內心的感受。同時,對于如何認識、處理審美能力的培養與知識技能傳授之間的關系也心存困惑。有的教師認為,技能的傳授看得見,摸得著,效果立竿見影,而審美教育不好操作,既使做了也顯現不出來;也有的老師則認為,幼兒的審美能力會在反復的技能訓練中自然形成。這些偏頗的理解是造成“音樂教育重技巧練習”的重要原因。
2. 教師教學思想和行為的模式化。如果請幼兒用動作表現“花”,就會發現絕大多數幼兒的動作是:雙手托腮,頭兒稍歪,兩腿半彎,嘴角上揚,好像他們見過的都是同一個品種的花,這就是模式化下的產物。正是這些在我們看來已經習慣了的定式,禁錮著教師的思想和行為,阻礙了幼兒創造力的發揮。
三、對策
1. 加強學習,不斷提高教師對音樂教育的研究和應用。在每一節音樂教育活動中,教師都應能使德智體美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落到實處,達到提高幼兒綜合素質的教育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應該養成主動或被動地總結和學習音樂教育方法的習慣,應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創造性地開展一系列新穎的教學活動。如,在對待重知識技能和輕審美能力的培養這個問題上,應該認識到:事實上音樂教育中審美能力的培養與知識技能的傳授,并不是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的,而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
2. 注重音樂課程的具體設計。
(1)創設音樂化的環境。教師應依據音樂教育的目標和幼兒的生理、心理特征,運用語言、實物、道具、表演等手段,精心地創設音樂情境,使幼兒以快樂的心情初步感受音樂。一般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情境的創設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①表演情境的創設。教師扮演各種角色,將幼兒引入有趣的意境中,在幼兒欣賞的過程中,讓幼兒感受音樂。②生活場景的創設。教師將生活中的實景引入到教育活動中,使幼兒在再現的生活情景中理解音樂。③游戲情境的創設。教師以幼兒為主體,借助于情境化的語言創設富有趣味的游戲情境,讓幼兒在游戲、玩耍中快樂體驗音樂。④語言情境的創設。教師借助于情境化的豐富語言,幫助幼兒感知音樂。
(2)構建幼兒身與心的健康發展環境。教師以情境作為載體,建構幼兒的新經驗,在特定的情境中,幼兒通過自主參與、自我體驗、盡情表現的音樂實踐活動,獲得情感態度、知識技能的發展。
(3)專注幼兒的不同表現。讓幼兒在有趣的情境中,快樂靈活運用表情、動作、聲音、節奏、圖譜等手段來創編,形式上有個人創編和合作創編。教師要做到于境至興,將情境激勵和情境展示相結合。在這個過程中,要做到細致觀察,在情境中激勵幼兒的每一次展示都有所提升。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