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翼騰
摘要:鄧小平對制度建設和現代化事業進行了艱辛探索,主要包括政治體制改革、黨的制度建設、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步驟與動力等。他晚年心系分配、與發展道路的選擇、領導班子建設以及社會主義的前途等問題。從而為當前我國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
關鍵詞:鄧小平;制度建設;現代化;貢獻;啟示
中圖分類號:D2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8-0001-03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這與鄧小平關于制度建設的重要思想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構想是內在一致的。他沒有使用過國家治理現代化這一概念,但其對制度建設與現代化事業的艱辛探索,為當前我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論支撐。
一、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對制度建設與現代化事業的探索
(一)關于政治體制改革
1.要將民主與法制納入到政治體制改革之中,兩者不可偏廢
鄧小平指出:“民主與法制,這兩個方面都應該加強”,“民主要堅持下去,法制要堅持下去”只講民主不講法制會導致多數人暴政、極端無政府主義。反之,只講法制沒有民主只能達到一種“善政”的局面,而無法造就一種多元共同體積極參與國家治理的“善治”局面。
2.要堅持繼承與發展相結合的原則
所謂的繼承并不是原封不動的照搬,而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吸收和借鑒當代發達國家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積極的、有益的成果,同時要摒棄那些錯誤的、腐朽的、過時的東西。正如鄧小平所指:“社會主義要贏得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的一切文明成果”。在這所說的發展就是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
3.改革要循序漸進
改革并非能夠一蹴而就,在制度改革的過程中,新的制度總要經過實踐的檢驗,然后不斷走向完善。改革特別是政治體制改革,有它的復性雜。政治體制的改革關乎國家能否具有穩定的局面,能否繼續發展。所以,政治體制改革要實事求是,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欲速則不達。同時,制度的改革要求發揚大膽創新的精神,抓住機遇促進改革。
(二)關于黨的制度建設
1.推進黨的領導制度的改革,以及黨的組織制度、工作制度、生活制度和監督制度的改革
鄧小平強調:“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加強黨的領導制度改革,首先要避免以黨代政,還要精簡機構,構建良好的領導班子。其次,進行集體領導制度建設。即要建立集體交接班制度;實行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制度;對集體領導的監督制度。另外,黨的組織制度建設主要包括黨的代表大會制度、選拔任用干部的制度和黨員教育、管理制度、基層組織制度的建設;工作制度則根據中央和地方的實際情況分別加以完善;黨的生活制度的側重點主要集中在民主生活方面;黨的監督制度則涉及到黨內監督機制的健全等。
2.制度建設要有創新
鄧小平在指導中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也緊緊把握世界創新的潮流,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創新觀,特別是制度方面的創新觀。首先,他將社會主義制度區分為根本制度和具體制度,并且指出具體制度是實現根本制度的手段,具體制度可以根據時代需要加以改變。其次,他依據我國的國情,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重大發展。
3.制度建設要有整體性、全局性
制度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因為它不僅涉及基本制度,而且還包括了一般的制度和具體規章制度。在關注基本制度的同時,對一般的制度和具體規章制度加以配套,才能使原則性制度、工作內容性制度與操作性制度、工作程序性制度統一并且有效地運轉起來。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就十分重視基本制度建設,同時,也注重相應的規章、制度的配套,力求打造一種民主制度化的局面。
(三)關于現代化建設的“三步走”戰略步驟
“三步走”戰略是立足于中國的國情制定的經濟發展戰略,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難題依然很多。鄧小平領導我國進行經濟建設時,認識到為經濟發展制定中長期戰略的重要性,并依據我國實際制定了“三步走”的經濟發展戰略目標。
鄧小平闡述了20世紀末要實現的現代化水平,以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一千美元為標準。他進一步指出了實現現代化的期限。“只有二十年,就是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如果四個現代化不在八十年代做出決定性的成績,那它就等于遭到了挫折。”同時,他指明了經濟發展到20世紀末的目標——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而且闡述了到21世紀中葉的目標—一接近發達國家水平,這一時期的思想主要體現在鄧小平的多次談論之中。并強調:“第二步,需要三十年到五十年,恐怕是要五十年,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黨的十三大正式明確了我國經濟建設的“三步走”戰略部署。
(四)關于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和動力
1.實現經濟的現代化
鄧小平把生產力的發展作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將國家的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并且提出了實現現代化的“三步走”經濟發展戰略。針對長期以來人們把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作為區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標志的錯誤認識,鄧小平指出,計劃和市場都是資源配置的方式。社會主義國家也應該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作用,以此來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2.實現政治民主化
針對以黨代政、黨政不分以及個人專制的政治弊病,鄧小平強調必須要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首先,就是要改善黨的領導,防止黨政不分,以黨代政的發生。其次,加強法制建設。縱觀黨的歷史上出現的個人獨斷、家長制等現象,究其原因,就是沒有完備的法律對領導者進行約束。鄧小平概括了法制建設的內容,也強調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行使職權。
3.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伴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社會主流文化斷層,出現了許多道德失范的現象。為此,鄧小平提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要加大生產力的發展,為精神文明建設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還要促進精神文明的發展,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同時還提出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一方面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另一方面要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
4.現代化建設的動力是對內改革與對外開放相結合
鄧小平強調,要改變生產關系中不適合生產力的部分,改變上層建筑中不適合經濟基礎的部分,以此加快我國現代化的進程。他還指出,長期的閉關鎖國使我們處于落后的局面,我們應該抓住發展的機遇,打開國門,走對外開放之路。在對外開放中我們要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
二、鄧小平晚年對制度建設和社會主義事業的艱辛探索
(一)鄧小平1989年退休后對第三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政治囑托
1.強調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要有“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這條正確路線作保證
鄧小平指出,我們制定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依舊貫徹執行,除根據特殊情況對語言表述稍作修改外,基本的路線、方針、政策保持不變。也就是說我們依舊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鄧小平的這一政治交代,對于穩定民心、推動改革開放的繼續前進具有重要意義。
2.強調了一個對黨誠信、對人民誠信、有改革魄力的領導對于我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繼續前進的重要意義
鄧小平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首先,新的領導班子要給予人民希望,使人民覺得跟著這樣的領導走會看到改革的輝煌局面。其次,領導班子要真抓實干,做出成績。最后,領導班子要有一個核心的領導者,同時要對這樣的領導者給予信任和支持。
3.強調了穩定的國際國內環境的重要性
鄧小平指出:穩定的環境才能成就我們的事業——使我國脫貧致富,走向現代化。另一方面在對外政策上我們既要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又要竭力推進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建立。
(二)鄧小平晚年對中國發展道路與分配問題的思考
鄧小平晚年的有關中國發展道路思想主要涉及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發展問題,一個是分配問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如何把蛋糕做大和如何把蛋糕分好的問題。
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毅然拋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路線,把黨和國家的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基于我國物質財富極度匱乏,人民生活還未達到溫飽的社會實際狀況,黨的十三大提出了黨的基本路線,這條路線包括發展的領導力量、依靠力量、基本途徑等方面的內容。黨的基本路線的核心就是解決發展問題,我們必須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中國的發展不但要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滿足人民的生存需求,還要滿足人民的發展需求。滿足人民的發展需求,就是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還要促進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發展,從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促進入的全面發展。但是期以來注重經濟的發展,而相對忽視了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的發展,導致了國家發展的失衡狀態。
另外,發展問題被提上日程后,引起我們關注的應該就是分配問題。因為收入差距過大是伴隨著經濟的發展遲早會出現的問題。我們在把蛋糕做大、做好的同時,還應該把蛋糕分好。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但富裕起來以后,如何分配社會財富又成為一個極端重要的問題。分配不公不但影響經濟的發展,而且也會影響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長遠發展。近年來,出現的社會成員收入不高引起的消費不足,不能更好的發揮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就是一個例證。
(三)鄧小平晚年心系社會主義的前途命運
1.社會主義必將代替資本主義
社會主義的復興必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鄧小平指出,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就是實事求是,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我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時期我們仍舊需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的帶領下前赴后繼,續寫新的篇章。
2.社會主義是中國的唯一出路
鄧小平對社會主義復興的自信還建立在對中國歷史和黨的奮斗歷程的體驗上。他在一生中經歷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程,深知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原因,也清楚中國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艱辛歷程。所以,他堅定地指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才能發展中國。
3.社會主義復興是歷史潮流
鄧小平對社會主義的自信也體現在他對國際局勢的把握,對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的深刻分析上。他認識到西方和平演變的危害,并且深知其目的就是為了讓我們放棄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為了將我們變成他們的附庸。面對這樣的國際環境,我們更應該堅持獨立自主,堅持社會主義,并促使社會主義走向復興。
4.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過程是漫長的
社會主義作為一個新生的事物,最初的力量是弱小的,同時其發展要經歷一個矛盾凸顯和自我否定的過程。當前,資本主義正處于上升階段,其巨大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我們有目共睹。但是我們要對未來充滿信心,只要我們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擔負起身上的重擔,把握當下,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社會主義終究會代替資本主義。
三、鄧小平探索制度建設與現代化事業的現實啟示
(一)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須重視法治建設
1.嚴密可行的制度有利于保證決策過程科學化、民主化、公開性、透明性,保證決策的順利實施
鄧小平一方面肯定了制度是決定因素,另一方面揭示了制度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決策的執行過程也要有制度作為保障。例如,我國制定的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提高上來,就必須有一系列具有針對性、合理有效的制度做后盾,才能確保黨的各項決策的執行。
2.只有健全的法治才能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才能保證市場的公平競爭、良性運行
沒有法治作為依托的市場經濟,就會出現假冒偽劣產品盛行、欺詐行為猖獗、社會公德淪喪,鉆法律空子屢見不鮮的狀況。制度是人民集體意志的結晶,強調法治的作用,就是強調依靠人民的力量來治理國家。發展市場經濟,就要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得到更好的發展。
(二)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要實現“三個結合”
1.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結合
在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我們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是對馬列主義的忠誠,這是堅守原則的體現。同時我們也是把握世界發展的潮流來推動我國現代化進程。這就要求我們要善于借鑒。要吸收和借鑒人類一切文明成果,使之有利于我國的發展。這是我們賦有靈活性的表現。
2.引路人與參與者的結合
中國共產黨是我們的執政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者,是現代化建設的引路人。中國共產黨的地位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在新時期我們建設現代化的進程中仍然要堅持黨的領導,發揮黨領導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為實現現代化的終極目標而奮斗。現代化事業同樣是人民群眾的事業,沒有群眾的支持和參與的事業,必將失敗。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我們還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參與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從而推動現代化事業的前進。
3.遠大理想與扎實行動的結合
遠大的理想是我們前進道路上的指明燈,沒有理想的指引我們就會迷失方向。所以,現代化建設的“三步走”戰略目標就是我們的航標。有了理想的指引,我們還要有腳踏實地的行動。建設現代化,就要凝聚群眾的力量,汲取群眾的智慧,從而為實現共產主義的終極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