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慧瓊

[摘 要] 我國女性人力資本存量遠低于男性,且女性人力資本的折舊率明顯高于男性,但我國女性人力資本投資具有較高的個人及社會收益率,且可持續性大于男性。針對女性就業難的問題,尤其是與男性相比在就業規模、就業結構、就業質量等方面長期處于劣勢,應全面增加女性人力資本存量以穩定就業規模;深化利用女性人力資本收益率優勢以優化就業結構;多渠道降低女性人力資本折舊率以提升就業質量,以解決我國女性人力資本投資與就業問題。
[關鍵詞] 女性;就業;人力資本
[中圖分類號] F272.92 [文獻標識碼] B
就業問題始終是一國政府關注的重要經濟問題。與男性相比,女性就業問題更為嚴重,在我國尤其突出地表現在就業規模、就業結構、就業質量等方面的絕對低水平及兩性相對差異。從人力資本視角,在對我國女性人力資本及其投資特點充分認識的基礎上,分析女性就業現狀及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解決我國女性人力資本投資與就業問題的對策。
一、女性人力資本的內涵及特點
人力資本理論是勞動經濟學的核心部分,是在打破勞動力“同質性假設”的基礎上開創的關于人的勞動價值創造、利用、增值等行為進行研究的理論。正如該理論的開創者舒爾茨認為的,人力資本投資并不應該僅僅局限于男人的范圍,人力資本并不僅僅是“男人資本”,忽略“女人資本”的傾向著實令人擔憂。[1]
(一)女性人力資本的內涵
女性人力資本是指通過對女性教育、培訓、實踐經驗、遷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資而獲得的知識和技能的積累,且這種“非物力資本”能為其所有者帶來持續的收益。基于生理及社會屬性的特定性,女性人力資本及其投資收益機制具有明確的性別特征,使其內涵更加豐富化,延伸到與家庭、社會及人口發展的關系。
(二)我國女性人力資本及其投資的特點
由于男女兩性人力資本在投資對象、投資環境、收益模式等方面存在差異,因此我國女性人力資本及其投資具有顯著的特點。
1.我國女性人力資本存量遠低于男性。1990-2010年間,我國總體實際人力資本存量持續穩定增長,其中全國女性的實際人力資本存量一直低于男性,在1996年之后,男女實際人力資本存量差距愈來愈拉大。[2]這主要是由于我國傳統社會性別歧視導致女性受教育的機會、水平低于男性,而女性由于承擔家庭責任使得職業生涯非連續化,經驗累積和工作培訓的不足也進一步擴大了人力資本的性別差異。
全國分性別實際人力資本圖(1990-2010年) 單位:元
資料來源:根據《2013年中國人力資本報告》資料整理所得
2.我國女性人力資本投資具有較高的個人及社會收益率。很多研究中國教育收益率的文獻都通過實證分析計算出女性收益率比男性高。例如,陳良餛和鞠高升(2003)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年度進行的城鎮住戶調查數據得出2000年的男女教育明瑟收益率分別為6.749%和10.273%。同時,女性人力資本具有顯著的代際轉移特點,對其子女的素質和文化教育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對女性人力資本進行投資的社會收益率不可小視。
3.我國女性人力資本的折舊率明顯高于男性。與男性相比,我國女性整體教育投資層次偏低,職業培訓缺乏連續性,遷移流動約束性強等原因導致女性的人力資本的保值增值性較差。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原有的人力資本會因為“生銹”而加速折舊,導致女性人力資本折舊速率高于男性。[3]
4.我國女性人力資本的可持續性大于男性。據“六普”資料顯示,2010年我國男性人均期望壽命72.4歲,女性77.4歲,這成為了女性人力資本具有較強持續性的先決條件和重要保障。現實中,女性的退休年齡低于男性,但很多女性依然參與到社會勞動中,或者繼續承擔繁重的家務勞動,人力資本發揮的時間與作用在女性退休后明顯高于男性。
二、我國女性就業的現狀及問題
(一)就業規模:女性就業率下降及兩性就業率差距擴大
“六普”長表數據顯示,2010年16-59歲女性的就業率為69.9%,表明我國該年齡城鄉女性近七成在從事有收入的社會勞動。與2000年相比,男女兩性的就業率均有所下降,但女性的下降幅度(7.0個百分點)大于男性(4.0個百分點)。此外,近10年女性就業率的下降幅度比1990—2000年的5.8個百分點還要大,而男性近10年的下降幅度則略小于上一個10年(4.1百分點),由此導致了就業率性別差異進一步擴大:2010年女性就業率比男性低13.8個百分點,分別比“五普”和“四普”擴大了3.0和4.7個百分點。[4]
(二)就業結構:整體優化趨勢及女性就業存在性別導向集中
從產業結構看,就業非農化與農業女性化趨勢并存,2010年女性非農就業率達46.8%,比2000年提高了15.7個百分點,但同時第一產業中女性的比例逐年攀升。從行業結構看,2010年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有53.2%的就業女性集中在農、林、牧、漁、水利業,制造業吸納了16.6%的女性;處在第三位的批發和零售業吸納了11.0%的女性,而在其他17個行業就業的女性比例合計僅為19.2%。從職業結構看,所謂女性“白領”(即單位負責人、專業技術人員和辦事人員)僅占女性從業人員的12.0%。總的來說,女性就業集中在平均勞動報酬偏低的邊緣化部門,行業性別隔離較為嚴重,在收入壟斷行業或社會權力大的行業內部,女性大多處于從屬地位。
(三)就業質量:兩性差距明顯及約束牽絆因素長期存在
失業方面,2010年我國16-59歲女性失業率為3.4%,比男性高1.2個百分點。其中,女性占49.9%,比2000年的47.0%相比,女性失業人員所占比例進一步上升。就業穩定性方面,2012年我國城鎮單位女性就業中在非公有制單位為49%,而在非正規就業者中,女性比例為42.39%,高于正規就業者近2個百分點。另外,很多研究表明,女性由于教育差異、性別歧視、職業隔離等約束牽絆因素的長期存在,在工資收入、社會保障覆蓋、工作時間等方面與男性相比處于劣勢。endprint
三、從人力資本視角解讀我國女性就業問題
(一)全面增加女性人力資本存量以穩定就業規模
我國教育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長期以來徘徊在2%到4%之間,而世界平均水平為7%,這直接導致了我國人力資本存量偏低,而女性人力資本存量則更低,在經濟波動和就業需求低迷的大背景下,女性就業難加劇,這對保持女性就業率和穩定女性就業規模具有不利影響。當然,由于社會角色定位等因素,社會經濟發展并非一味追求攀高的女性就業率,但兩性就業率變動的均衡性是值得關注的。因此,全面增加女性人力資本存量,縮小兩性人力資本投資及總量的差距,保障女性在人力資本保值增值機制中不因內外部因素變化而失去競爭力,從而避免各個年齡段女性就業率的平穩變動,穩定就業規模。
(二)深化利用女性人力資本收益率優勢以優化就業結構
女性人力資本較高的收益率并不意味著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職員獲得比男性同樣高的收入而是由于低教育水平的女性收入絕對值低于男性,降低了女性受教育的機會成本。[5]換個角度理解,對女性增加教育培訓等人力資本投資是非常經濟的活動。由此帶來的女性就業意愿增強、就業能力提升及職業連續傾向等利好因素,一方面可以推動經濟以較低的成本獲得較高的收益,另一方面可以全面優化女性就業的產業結構、行業結構、職業結構和所有制結構,更好地為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提供保障。
女性人力資本收益率的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優勢就是它強大的代際轉移能力。受過良好教育的母親是非常好的家庭教師,對女性人力資本的投資,是學校教育的良好補充(Forum,1995)。[6]很多研究表明,兒童在校率與母親的文化程度成正相關,這意味著女性人力資本投資具有很強的社會正效應,甚至可以說會影響到全民素質的提高。
(三)多渠道降低女性人力資本折舊率以提升就業質量
從宏觀層面而言,政府與社會應通過立法執法、政策引導、輿論導向等手段共同努力消除性別歧視并改善由此造成的人力資本投資兩性差異的社會環境,從根本上提高女性人力資本投資的預期收益,激勵人們做出經濟理性的決策行為。從中觀層面而言,企業應給予男女就業者公平的競爭環境,均等的在職培訓與升職機會,并充分利用女性職業優勢,提高女性人力資本的價值與收益,從而降低女性人力資本折舊率以持續地提升女性就業質量。從微觀層面而言,家庭和社區應關注女性在健康、生育、家務勞動等方面的決策權力及保障扶持,正確評價女性人力資本投資的成本與收益,使女性有更多的時間空間投入社會經濟活動,改善因就業不穩定不連續而造成的就業質量低下的問題。
四、結束語
女性就業難的問題,尤其是與男性相比在就業規模、就業結構、就業質量等方面長期處于劣勢,尋根溯源,很大程度上源于進入勞動力市場之前及之后在人力資本投資方面的差異。只有從根本上增加女性人力資本存量并提升女性人力資本質量,才可能真正地消除女性在就業中遇到的歧視與困境,從而全面改善女性就業的各種難題。
[參 考 文 獻]
[1]李芳.國內外關于女性人力資本理論研究綜述[J].現代經濟探討,2007(11):56
[2]王利娟,劉琳.女性人力資本投資問題探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4(32)
[3]樓紅平.女性人力資本投資及其特性分析[J].經濟論壇,2008(8)
[4]楊慧.女性就業現狀及行業與職業分布性別差異[N].中國婦女報.2013-03-05
[5]邵明波.中國女性人力資本特點及現狀分析[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5(4)
[6]Fourm for Aifrean Women Edueationalists. Girls and Aifrean Edueation: Reseacrh and Aetionto Keep Gilrsinsehool[J].Nai,bi:OFurm Afriean Women Edueationalists,1995(4)
[7]杜德勇,鄧建軍.試論女性人力資本投資與就業-杜德勇[J].西北人口,2001(4)
[責任編輯:王鳳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