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勁松 徐子涵
[摘 要] 媒體通過對公司的合理質疑和揭露能夠保障公司的健康穩定發展,確保信息的有效性和公開性,對提升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水平和理性決策有所裨益。通過中銀絨業案例分析,好的媒體報道能為公司的治理施加正面的影響,使公司的發展更上一層樓;反之,則導致公司業績下滑,甚至無法經營等。媒體報道是媒體監督最重要的表現形式,應提高媒體報道的獨立性,完善媒體監督權利的法律基礎,提升媒體公信力與自律性,更好地發揮其監督作用。
[關鍵詞] 媒體報道;公司治理;中銀絨業
[中圖分類號] F830.91 [文獻標識碼] B
在現代化通訊技術發展的過程中,網絡和新聞媒體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媒體報道對公眾獲悉最新消息和社會動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當企業面臨負面的新聞報道時,社會各界都會將目光轉移到企業上,對企業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Dyck和Zingale(2012)的研究指出,媒體監督能修正企業行為,完善公司治理。同時,媒體報道也有助于資本市場的完善,促使投資者獲得更多的信息以保護投資者的利益,此外,也有助于政府發揮監管職責。
一、媒體的公司治理作用的理論分析
Dyck和Zingales是探索媒體報道對公司治理作用的先驅,他們在2002年就指出媒體至少可以通過兩種途徑發揮治理作用:一是媒體關注的強大輿論壓力,更容易驅動政治家進行公司法改革或更加有效地貫徹公司法;二是媒體在塑造公司經理和董事的公眾形象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從而迫使他們按照社會道德規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Dycketal.(2012)研究發現,那些有可能做出侵害外部投資者權益決策的公司受到了媒體更多的關注,而媒體的關注能有效地促使公司改正這些決策。與Dycketal.(2012)的研究有所不同,Miller(2010)發現媒體可以通過轉播來自證券分析師等信息中介的信息或者自己進行原始信息的調查來提前揭露公司的會計欺詐行為。2009年,Joe在研究中發現董事會效率缺失會導致曝光的幾率增加,因此公司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董事會的效率。
李培功和沈藝峰(2010)以50家“最差董事會”公司的負面新聞報道數據為樣本,研究發現在我國媒體報道能夠通過引發行政治理來實現其在公司治理方面的作用。隨后,國內的其它學者則分別從會計舞弊、盈余管理、中小投資者保護、財務報告重述等方面實證檢驗了媒體的治理效應,研究結果同樣表明,媒體報道在資本市場上能夠發揮有效的治理作用。
由此,國內外的研究都指出,媒體通過報道揭露各種公司治理問題這種手段,來引導公司改變自身治理的方式,實現更好的治理效果。這就發揮了媒體報道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二、媒體的公司治理作用的案例分析
(一)中銀絨業事件的始末
中銀絨業,曾被譽為勵精圖治的商業奇跡的企業,上市五年,凈利增長將近8倍,股價飆升5倍多,成為了A股“價值投資”標桿之一。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欣欣向榮的企業,因媒體質疑其財務造假,被推上了風口浪尖之上,最終選擇了停牌。
中銀絨業事件,起源于媒體質疑中銀絨業業績造假。據媒體披露,中銀絨業在以下幾方面存在著財務造假的嫌疑:首先,存貨攀升涉虛增利潤;其次,中銀絨業務的真實性值得商榷,中銀絨業與三家公司的業務往來都存在很大的嫌疑,尤其是客戶的真實性更是引起了大眾的關注;第三,企業利用進出口或者虛增出口額的方式獲得出口退稅,獲得了非法效益;第四,企業向內銷客戶提供虛假資金沉淀;第五,企業與五家客戶存在控制或關聯關系;第六,企業凈利潤和現金流背景不明確。
在媒體提出質疑后,有媒體記者曾致電中銀絨業管理人員了解媒體所質疑的造假疑點,中銀絨業發布了一份公告,在公告中指出由于受限于羊絨產品的數量不足,公司為促進企業的業務發展改善了業務模式,而中國數碼、東勝國際和群太國際等三家客戶都是經營轉口貿易的公司類型,公司的注冊資金數量不足,根本不能保障企業的正常運轉。此外,忠興絨業的客戶之間也都是進行的自主經營,本身的關聯性并不大。公司的出口手續和發票等相對完整,并沒有發現企業騙取出口退稅和虛增出口業績的現象。
然而公告并沒有很好地解釋相關媒體的質疑,反而加大了其他媒體和公眾的不信任程度,導致證監會進行了相關調查。根據業績報告顯示,在2014年12個月的經營中,中銀絨業有限公司的業績同期降低了接近70%,而凈利潤則在0.8-1.1億元之間。相比之前的輝煌,在調查之后就顯得如此不堪,令人疑竇叢生。而企業在2014年8月又因商討重大事件而停牌。一時間更是引來無數猜測,該公司是否又會成為下一個“藍田”?而至今仍然沒有一個確切的消息來證明中銀絨業是否造假,唯一知曉的是企業仍處于停牌之中……
(二)中銀絨業事件的分析
業內人士指出,在羊絨市場一片蕭條的背景下中銀絨業的財務報表卻一路走紅,這可能是導致人們對其業績產生懷疑的重要原因。中銀絨業從成立并進行資產重組之后,2012年年底該企業已經實現了連續五年財務數據增長的突破。據中銀絨業財報顯示,2008到2012年營業收入漲幅分別為2.61%、53.84%、53.74%、34.8%;凈利潤漲幅分別為9.58%、96.93%、117.66%、67.91%。但是近年來的發展趨勢卻與預測大相徑庭。因此,此時的媒體便成了質疑的先鋒。《上海證券報》接連發表多篇文章報道中銀絨業的相關事實以及調查進展,使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一些疑云被揭發出來,引來了證監會的調查,降低了投資者對企業的信任程度。正是因為有媒體的報道,直接或間接的導致了上述的結果,從而影響到了公司的治理狀況,最終導致了停牌結果的出現。
人們在信息經濟時代會借助各種信息資源和媒體報道進行決策,而媒體報道往往會對人們的判斷和決策產生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會對企業經營和經濟收益等指標產生一定的影響,并最終影響企業的經濟后果。endprint
(三)中銀絨業事件的反思
媒體報道對公司治理的作用,正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好的媒體報道能為公司的治理施加正面的影響,使公司的發展更上一層樓;而壞的報道則為公司治理施加負面的影響,導致公司業績下滑,甚至無法經營等。而這里的好壞,并不是說一味的夸贊就是好的,一味的批評就是壞的。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夸贊往往會演變成吹噓,之前的藍田,以及現在破滅的一個個經濟神話,都可以在前期找到很多溢美之詞。真正好的媒體報道,就是客觀的,無偏性的報道,使公眾、政府以及相關投資者更加清楚明了獲取信息,也為公司治理提供了正向的影響。同時,媒體報道是媒體監督最重要的表現形式,保持客觀、無偏才能提高媒體的公信力,更好地發揮其監督作用。
同時,企業面對媒體的報道要坦然,尤其是面對媒體的負面報道更應該做到坦誠,向公眾及時反映企業經營的真實信息和最近狀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由于負面新聞導致的企業經濟利益受損。企業要轉被動為主導,將新聞媒體的負面報道作為企業發展新的機遇。因為隨著負面新聞的播出,人們對企業的關注度不斷增加,企業可借此提升自身的免疫力和品牌效應。供應商、銀行和投資者等對待媒體報道的關于企業的負面新聞也要認真分析和研究,不能偏聽偏信,要與企業共同承擔風險,實現互利共贏,避免遭受損失。政府監管部門也要加強對新聞媒體責任意識的宣傳,對媒體負面新聞報道進行有效的甄別,因為只有在政府部門的扶持和幫助下企業的監督報道才能夠發揮有效的作用。
三、對媒體報道監督的政策建議
(一)提高媒體報道的獨立性
媒體報道的獨立性和自由度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媒體監督的自由度越大,越能提高公司的發展潛力,同時還會降低上市公司的治理難度。因此,建立多樣的市場監督體系,尤其是完善媒體監督這種法外監督手段,將會更好地保護公眾和投資者的利益,使公司的治理變得更加高效,從而真正促進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
(二)完善媒體監督權利的法律基礎
新聞媒體監督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外在的法律監督形式,想要實現新聞媒體對公司經營狀況的有效監督必須從法律角度制定有效的策略。但如今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媒體監督并沒有得到法律層面的認可,媒體法律監督處于模糊的狀態。一旦公眾人物和媒體產生了法律層面的沖突,哪怕新聞媒體的初衷是為了保護公眾的利益,新聞媒體自身的監督權力也無法保障和實施,因此必須從法律層面建立有效的監督體系和制度規范。
(三)提升媒體公信力與自律性
公信力的提升對特定投資者的信息成本保障以及降低損失至關重要。媒體監督若要成為市場中的權威,還需要具有較強的自律精神,并提高媒體從業人員的素質。他們不但要提供最豐富和最真實的信息,還必須秉持客觀立場,對信息的不對稱作出公正的報道。這對新聞媒體自身發展有推動作用,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司法上的不足,推動制度的完善和投資者的權益保障,能夠使消費者及時了解企業的相關信息。
[參 考 文 獻]
[1]上海國家會計學院.公司治理[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
[2]李維安,武立東.公司治理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3]李培功,沈藝峰.媒體的公司治理作用:中國的經驗證據[J].經濟研究,2013(4)
[4]汪煒,蔣高峰.信息披露、透明度與資本成本[J].經濟研究,2014(7)
[5]張燁.媒體與公司治理關系研究述評[J].經濟學動態,2013(6)
[責任編輯:王鳳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