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飛 何自幸
摘 要 新課改和教育教學實踐要求教師要更新觀念、定位角色、轉變思想,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活躍課堂氣氛,努力構建起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中教會學生學習,教會學生答題,從而達到樂教好學的目的。
關鍵詞 師生角色 師生關系 課堂氣氛 主體作用
中圖分類號:G63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9-0054-02
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使我積累了一些經驗,作為一名常在教學第一線的工作者,要在新課改、新理念的指導下,采取各種積極措施,想盡一切辦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獲取學習動力,讓學生學會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實現教育教學目的。本文就此從以下三個方面談談我的認識和做法。
一、轉變思想、更新觀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過去教師們在課堂上搞“滿堂灌”“填鴨式”教學,專制的教學伴隨著教學的全過程,老師是課堂的主宰者,不允許學生發表意見,老師講得對的要聽,不對的也要聽,學生無條件地服從,師尊生卑明顯,毫無平等可言。老師喋喋不休地講,學生不耐其煩地聽,情緒低落,手腳被束縛,思維被限制,主體作用得不到發揮,課堂效率低下。據此,轉變思想,更新觀念,讓專制和尊卑的教育觀念消亡,勢在必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允許和鼓勵學生提不同意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集思廣益,創建融洽的師生關系,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讓課堂效率提高起來,讓學生的主體作用突現出來。
2.建立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
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在課堂上老師要用學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給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在課堂外則要和藹可親,與學生打成一片,一起娛樂、散步、談心、健身,并從中了解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狀況,幫助他們解決思想、生活和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加深師生之間的感情,成為學生的益友,使他們親近自己。
二、活躍課堂氣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組織課堂辯論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只有在民主平等、科學和諧的教學氣氛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充分發揮。目前的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有些老師唱獨角戲,學生被動地學,毫無教學互動的過程,更無主體性可言。因此我們要適時組織課堂辯論賽,讓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創建合作交流的平臺,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應有的發揮。例如:在教學初二思想政治課中的“網絡交往應遵守道德和法律這一內容”時,我采用課堂辯論賽的方式進行教學。我確立的辯題是“網絡交往應該遵守道德還是法律”。我把學生分為兩組:一組是網絡交往應該遵守法律,一組是網絡交往應該遵守道德。在老師的主持下,兩組同學搜集材料,舉例論證,展開激烈辯論,在辯論中學生的思想火花得到碰撞,學到了不少的知識。辯論后我進行總結點評:網絡交流既要遵守道德,又要遵守法律。通過辯論,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主體作用得到了發揮,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2.開展小組討論,分工協作,激發學生的主體作用
孔子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也?!边@句話告訴我們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非常重要。例如:在講“人口國情”這一重要問題時,可把學生分成七個小組討論人口方面的人口總數、新增人口數、人口素質、人口老齡化、農村人口、人口分布、男女性別比等七個問題。通過小組討論、分工協作、合作交流,每個小組完成一個討論報告,組與組之間再進行交流學習,共享研究成果。老師可根據學生的研究成果,總結、點評,解決討論中出現的問題,最后得出結論:人口基數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質偏低、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人口分布不平衡、農村人口多、男女性別比例失衡,這是我國人口現狀的特點。通過開展小組討論,在學生的分工協作中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熱情,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和考試方法中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
1.教會學生“看書”,提高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
基于思想品德這一學科的特點和中考試題情況,只有教會學生“看書”,才能讀懂教材,提高閱讀分析能力,掌握材料與考點之間的聯系,找到答題要點,提高學習能力和答題技巧。
2.教會學生質疑,凡事都問為什么
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只有質疑書中的問題,質疑老師在講課提到的一些觀點,才能從不懂到懂,最后獲取真知,得到真理。我們要教會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掌握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步驟,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3.教會學習答題,提高考試成績
思想品德這一學科的中考命題,內容廣泛,題型多樣,材料形式多樣,只有教會學生閱讀分析材料的方法,掌握各種題型的答題技巧,掌握材料、問題與考點結合的方法,規范答題的方法,才能破解做題中出現的問題,最大限度地發揮才智,提高答題水平,提高考試成績。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