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忠偉
摘 要 散文閱讀是高考命題者比較關注的重要文學類文本形式。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能力特別是散文閱讀的解題能力,已經成為高中老師共同關注的話題。想要提高散文閱讀的解題能力,必須從平時的積累習慣、質疑意識、練筆習慣入手。
關鍵詞 閱讀 解題能力 積累 質疑 練筆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9-0061-02
《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對文學類文本做了這樣的要求:“閱讀鑒賞中外文學作品。了解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注重審美體驗。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內涵,分析藝術表現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蘊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同時,近兩年,高考對文學類文本閱讀的考查比較注重散文閱讀的考查。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能力特別是散文閱讀的解題能力,已經成為高中老師共同關注的話題。針對這種情況,以及根據本人平時教學和批閱學生試卷的經驗總結,本文就如何提高學生的散文閱讀的解題能力談談我的認識。
一、“積累”是提高散文閱讀解題能力的前提
荀子在《勸學》中說過“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說的就是積累的重要性。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中,都離不開積累,提高散文閱讀的解題能力更離不開積累。我們只有在平時的閱讀中積累那點滴的閱讀經驗,才能形成知識遷移能力,才能在散文閱讀解題中應對自如。那么,我們如何積累呢?閱讀生活使我們積累豐富的直接生活體驗;閱讀文本使我們積累大量的文本知識以及形成間接的生活體驗。高考現代散文選文大多來自于中外的名家名篇,他們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來自于他們對生活的獨特體驗。魯迅之所以名貫古今,離不開那“一木一石”的積累;托爾斯泰之所以譽滿全球,也離不開那“一草一木”的積淀;齊白石的篆刻藝術之所以到達了爐火純青的田地,更離不開他的“磨石成泥”。我們在生活中處處留心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那么我們在閱讀文學文本時可以通過我們的情感經驗與作者形成情感共鳴,進而體會文本所表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觀點和態度等等。比如在一次小月考中學生解讀《不是每一根竹子都能做成笛子》,學生解答第14題“‘不是每一根竹子都能做成笛子這句話意蘊豐富,請結合你對社會人生的理解或體驗談談看法”時,大部分學生都能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答出“一個人只有愿意并且能夠承受艱苦的磨煉,才能讓自己的意志品質不斷增強提高,才能做出非凡的成績,擁有美好的人生。只注重外表形象,不愿承受艱苦磨礪的人,只不過是徒有其表,不可能成為非凡的人才。”這層意思。但是也有學生這樣回答“這句話使我想起了另一句異曲同工之妙的廣告:‘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侖蘇。這句話看似十分狂氣,但仔細一想,的確如此,因為生產這種牛奶的環節都是十分苛刻的,當它進入市場的時候就已經打敗眾多產品了,所以叫特侖蘇。再類比到人,那些對牛奶苛刻的條件完全可以類比成生活對人的磨練,當人經歷磨練后在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才會成為成功的青睞。而那些不經歷風雨磨練的人怎么能見到彩虹呢?”這種答案雖然把閱讀經驗運用于答題之中,但是很顯然是缺少答題技巧的積累。由此可見,學生要想提高散文閱讀的解題能力,除了要積累生活經驗,還要積累一些相關文本知識及解題方法。總之,積累閱讀經驗是提高散文閱讀解題能力的前提。
二、“質疑”是提高散文閱讀解題能力的關鍵
巴爾扎克曾經說過“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問個為什么。”我說,一切文學作品的創造都是從“質疑”中產生,魯迅對中國的“國民性”質疑,從而創造出大量的文學作品激勵國民的覺醒;林清玄對現代人生存中面臨的種種問題質疑,從而創造了燦如繁星的散文給現代人做了一次精神的洗禮。閱讀散文也是這樣,只有激發學生的質疑意識,才能提高散文閱讀能力,進而提高學生高考散文閱讀的解題能力。海森堡說過“提出正確的問題,往往等于解決了問題的大半。”解讀一篇文章,我們就要有質疑的意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了解作者寫作這篇文章的意圖是什么;這篇文章用什么方法表現作者的思想觀點等等。才能明白命題者會從那個角度出題;會用什么形式出題;會考我們什么等等。但是,這個環節必須以第一個環節為基礎。仍以《不是每一根竹子都能做成笛子》這篇散文閱讀為例談談質疑意識在高考散文閱讀解題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閱讀文本之前,我們不妨揣摩一下題干,做到有備而讀。對命題老師質疑——命題老師將考我們什么,我們在大腦中形成“問題鎖鏈”。題目是考我們“感受形象”呢,還是考我們“品味語言”呢?是考我們“領悟內涵”呢,還是考我們“分析藝術表現力”呢?比如,本篇散文11題考查的是“鑒賞評價”層級中“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12題考查的是“分析綜合 ”中“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13題考查的是“欣賞作品的形象”;14題考查的是“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學生心中存在這些信息后,再去解讀文本,就有了目標和方向了。然后根據自己熟知散文的材料內容結構特點,學生在解讀本文的過程中,對以上質疑做一一思考,然后根據自己掌握的散文答題技巧,最終形成答案。
三、“練筆”是提高散文閱讀解題能力的保證
平時在解讀文學文本時,散文閱讀考查最終要形成答案。答案不僅要點正確,語言表達更要準確,不能出現病句。這就要求培養學生平時練筆的好習慣。其實,閱讀能力的考查,不僅僅考查學生閱讀的能力,更是考查學生的寫作能力。本人通過對歷次學生試卷的批改情況的總結發現大凡寫作能力強的學生,在閱讀理解題的解答方面都不會差。因此,平時的練筆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散文閱讀解題能力。
為此,我在平時教學中,要求學生養成勤奮寫作的習慣。要求他們不僅要注意留心身邊的人、事、物,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還要注意文學作品讀后的啟示和感受,用日記寫真、周記回眸、瑣事札記、生活偶拾、心得感悟、質疑探微、放飛理想等豐富多彩的形式來真切地反映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時要求他們自由練筆時,還要注意語言的運用和表達,力求語言的生動形象性,可長可短,務去陳言,做到輕松隨意,全憑自然。如在一次以“轉身”為話題的練筆中,四班學生蔡紅燕這樣寫到:“人世繁華,總少不了嘈嘈雜雜;鶯歌燕舞,總少不了嘰嘰喳喳;人生在世,不管你怎樣盡心盡力,總會有坎坎坷坷。這時,不妨轉一下身,也許你會發現另一種美麗。”以此為基礎解答閱讀理解題也就輕而易舉了。同時,學生平時在解讀文學文本時,形成練筆習慣,在練筆中儲備一定的解題方法與技巧,做到熟能生巧,定然能使自己的散文閱讀解題能力有所提高。
魯迅說:“巨大的建筑,總是由一木一石疊起來的,我們何妨做做這一木一石呢?我時常做些零碎事,就是為此。”總之,我們只要養成積累的習慣、質疑的意識和練筆的習慣,就能提高我們散文閱讀的解題能力。
(責任編輯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