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剛
【關鍵詞】 作文教學;問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8—0080—01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是學生認識水平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農村學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要寫好作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農村小學生寫作中常見的問題有哪些,又該如何矯正呢?
一、問題表現
1. 從作文指導層面看,模式陳舊,評價缺失,無法激趣。在作文指導中,部分教師仍襲用舊有的、封閉的教學模式,側重于命題作文的指導,重形式、輕內容,習慣于教師講、學生寫。教師給學生的作文評語往往模棱兩可,無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2. 從學生生活層面看,經歷單一,無話可說,無事可寫。寫事的作文在小學階段最常見,學生要想寫出真情實感來,必須親身經歷才會更真切地抓住事物的特點,而這方面,城鄉差異太大。農村學生生活單一,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寫作質量,使農村學生無話可說,沒有東西可寫。
3. 從作文類別層面看,看圖膚淺,寫景隨意,寫人枯燥。(1)看圖作文只看表面,不深入思考。學生在進行看圖作文時,通常只是寫出一些圖畫上有的東西,不是按照圖片發揮,而是任意創作。對于深入的含義并不能寫出來,有時甚至偏離主題。(2)寫景作文無序、無特點,語無倫次。學生在描寫景色的習作上,總是千篇一律,順序混亂,毫無章法。還有就是景色的特點不能很好地突出。(3)人物描寫缺乏魅力,千人一面。學生不知道怎么描寫才能寫出人物的性格特點。雖然也知道一些舊式的寫作方法,如,寫人的外貌,通過一件事來具體表達,豐富人物的形象等等,但是缺乏選材能力,寫出來的人物沒有什么特點。
4. 從作文實效層面看,缺乏積累,缺少技巧,效果不好。學生的作文普遍存在詞匯不夠,觀察力不夠,缺乏想象力等問題。形容開心的事通篇都是開心,沒有別的形容詞;行文構思不完整、詳略不當:開頭寫了一大半,寫到主題中心思想時卻兩句話帶過,結尾更是草草了事,犯了主題不突出,有頭無尾的毛病。
二、矯正策略
1. 激發學生興趣,樂于作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寫好作文的起點。作文教學要取得一定成效,語文教師就必須千方百計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變被動學寫為主動學寫,逐步使他們樂寫。激發學生興趣關鍵在教師,教師在點評時要多鼓勵少否定,多面批少略評。從學生寫作動機入手,打消學生敷衍了事與只追求高分的不良傾向,形成競爭機制,激發學生為真情實感寫作的良好動因,將寫作變成美好生活的展示窗口,讓學生愛上寫作,樂于寫作。
2. 挖掘學生生活,盤活作文。生活是創作的源泉。離開生活的創作無從談起,小學生的作文也是如此。教師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學會體驗農村生活,感悟真實生活,并千方百計地為他們創造各類生活,豐富他們的生活。農村生活雖不及城市生活繁華,但它更接近自然,自有一番特色。所以,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促使其用心觀察和思索生活,豐富寫作素材。
3. 點撥學生技巧,優化作文。寫作有技巧,會使相同的內容因不同的表達方式而產生不同的效果。如,寫人,必須抓住人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感情,可從外貌、動作、語言、心理活動等方面寫;寫事,要注意事件的完整性表述,把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交代清楚,要抓住重點;寫景,注重的是形狀、色彩、聲音、靜態、動態的特征和空間順序的合理安排。所以,教師須分類指導,因材施教。至于比較特殊的看圖作文,關鍵在于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中的信息,展開合理想象,巧妙鏈接分散信息,將畫面轉化為文字。
4. 拓展學生閱讀,點亮作文。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扎扎實實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理順讀與寫的關系,把語文課的“讀”還給學生。教師應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乃至成長于課外,幫助他們做好閱讀的原始積累工作,夯實閱讀基礎。教師應注意指導學生先讀童話,可選膾炙人口之作細讀,從想象中培養基本思維,還要適當加入古詩背誦,以寫景抒情作品為宜,在誦讀中積累審美素養。
總之,只要培養學生留心觀察生活和閱讀積累的習慣,再善于啟發、巧于點撥、及時激勵,學生的寫作能力一定會提高。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