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迎花
摘 要: 針對法律院校的學生,教師可以將英語課堂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專業知識進行一定的結合,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必然能大大提高。教師對于法律知識在教學過程中的滲透,應該遵循目的性、實用性、針對性和持久性原則,可以采取在英語授課中、在英語練習中、在英語活動中及在教學反饋中等多種滲透方式,但要盡量做到主次分明、恰到好處,讓學生對所滲透的法律知識感到合情合理,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關鍵詞: 大學英語 法律 教學 滲透
20世紀9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外語教學與研究工作者關注“學習者自主”,如自主學習、與他人合作等。Dickinson就曾指出:“學習者自主的根本就是學習者的學習態度。”[1]馬丁·布伯也曾指出:“主體與主體之間的對話不僅是言語上的你來我往,而且是寓于‘生活深處的具體體驗?!盵2]針對英語這種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若教師能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充分運用這一法寶,在設計教學內容時,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合理有效地將學生的興趣融入教學內容,就能大大強化教學效果。
大學英語的教材內容全部都是原汁原味的英語資源,涉及的話題包羅萬象。西方國家悠久的法律文化傳統和當今社會發展中的諸多問題,凸顯了法律材料的重要地位,向學生滲透法律知識提供了充分的素材。教學中,教師從教學材料中挖掘一些法律背景知識并不難,尤其對于法律院校的學生來說,教師若能將英語課堂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專業知識進行一定的結合,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必然會大大提高。英語學習,學生不能只具備聽、說、讀、寫等基本的語言能力,還應具備一定的語言實踐應用能力。通過大學英語的學習,學生不僅應學會英語語言語法形式的使用,還應掌握一定的語言實踐運用知識,這樣才能使語言能力和理論實踐同時提高。
1.滲透原則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定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中提出:“大學英語是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容,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盵3]在這一教學體系中,教師既是語言知識的傳授者,又是學習方法的引導者。教師對于法律知識在教學過程中的滲透,應該遵循目的性、實用性、針對性和持久性原則。
目的性:教學是一項帶有明確的目的性和計劃性的活動。英語教學材料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依托。充分、合理、科學地挖掘教學材料中與學生興趣點相契合的法律內容、信息與觀點,是向學生滲透法律知識的最直接、快捷且有效的途徑。因此,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能制訂明確的計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善于有機的結合,就能對學生“細水長流”地實施法律知識的滲透,真正做到將語言教學與法律學習結合,發揮法律知識的作用。
實用性:根據法律院校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訂相應的法律滲透計劃,解決法律院校學生的實際問題,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注意,重視法律知識的作用,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自覺地加強自身的英語和法律方面的學習,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然而,學生對于英語知識的掌握,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在理論知識掌握之后,學生還要學會運用他們所學的英語理論知識來解決他們在運用法律專業知識時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以提高他們自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針對性:大學英語教師在開展相關的法律知識滲透教學之前,要對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的了解,需要提前掌握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興趣愛好及學習習慣等,尤其是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經驗了解學生的認知能力,這樣才能保證教師所教授的教學內容既能滿足學生成長的需要,又不超越學生的接受能力。教師可以根據大學英語的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組織起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課堂,有效地開展法律知識滲透教學。因為教師根據學生的個體情況給予啟發和引導,調動學生學習英語語言的積極性,所以教師能將法律知識的內容和意義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無意識地傳遞給學生,將學生由教學的受動者變為主動者,實現語言教學與法律學習的預期目標。
持久性:法律知識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的滲透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過程,教師一定要持之以恒,長此以往,才能發揮法律知識的功效。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能力普遍不高,再加上英語學習也有一定的難度,使得法律院校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大大降低。學生對于英語知識的掌握本身就存在困難,對于所滲透法律知識的掌握更是難上加難。在進行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采用恰當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在教學中有意識地開展法律學習,經過這樣長時間的滲透,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只要教師適時地加以滲透,并持之以恒,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知識的接受能力,點點滴滴,因勢利導,潛移默化,將語言教學與法律學習相結合,就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滲透方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避免向學生講大道理,盡量將法律知識滲透到教學內容中,這樣的話,既能做到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又能不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師可以采取在英語授課中、在英語練習中、在英語活動中及在教學反饋中等多種滲透方式。
英語授課中滲透:法律院校的英語教學主要通過課堂授課的方式完成。一般來說,教師都會在授課之前做好充足的準備,盡可能地找尋與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內容相結合的材料,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而且能在無意識之中增強學生對法律知識的掌握。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量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組織課堂活動時,可以多創設交際情境,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法律知識的運用;同時,教師要注意與學生交流,盡可能地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困難,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在英語能力提高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必然會大大提高,這對于法律知識的滲透也有很大的幫助。
英語練習中滲透:為了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教師會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布置不同的英語練習。若能在英語練習中滲透法律知識,學生的興趣能得到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自然大大提高。這種以滲透方式產生的練習能使學生興趣盎然,學生既能牢固地掌握相應的英語知識,又能輕松地學習或鞏固法律知識。
英語活動中滲透: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增加英語的課外活動。充分利用法律院校的法律特色、法庭模擬、法律辯論、案例分析、法律文本的撰寫等方式,這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靈活貼切地滲透了法律知識,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英語,也能使學生學到的法律知識得到有效的延伸。這些英語和法律相結合的課外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交際能力和審美能力,促進了學生的專業學習,為實現學生的健康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教學反饋中滲透:大學英語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想真正消化和掌握英語知識,學生需要不斷地鞏固和練習。在學生鞏固和練習英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用適合的學習方法,盡量少走彎路,提高學習效率。在布置學生鞏固和練習英語任務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滲透法律知識,檢測學生的英語能力及教學效果,從而針對反饋的信息來調整教學內容,使英語與法律真正合理地相結合。
3.滲透措施
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教師在大學英語的教學過程中對法律院校的學生滲透法律知識是必然的發展趨勢,因為“興趣會引導學生投入到高質量的任務學習,從而能發自內心地投入到更高層次的任務中”[4]。但是對于英語與法律的結合,教師一定要有明確的意識,不能漠視學生的法律專業特點,也不能將大學英語課堂變成法律英語課堂。教師要根據大學英語的學科特點,以英語學習的教學為重,不能脫離英語教材的教學內容,不能破壞英語教學的教學程序,也不能占用過多的教學時間。真正的法律知識滲透,是借鑒大學英語的教學內容,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法律知識的滲透——法律知識僅僅是滲透到英語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一定要做到主次分明,恰到好處。這樣才能既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不會沖淡英語教學的特定內容,造成學生新的學習負擔。同時,教師要注意講究滲透方法,要把握英語學習的教學材料,科學巧妙地導入法律知識,讓學生對所滲透的法律知識感到合情合理,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
教師充分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和有效的教育資源,認真挖掘教學材料,將法律知識潛移默化地滲透到英語學習中,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滲透法律知識,學生的注意力明顯集中,提高了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從而大大地強化了課堂教學效果。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可以在提高自身英語水平的基礎上,增強綜合素質,為今后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Dickinson. L. Self-instruc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馬丁·布伯,著.陳維綱,譯.我與你[M].三聯書店,2002.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Jere Brophy. Motivating Students to Learn[M].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Inc.,1998.
該論文系上海政法學院校級科研項目《大學英語教學中法律知識滲透的實踐》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