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燕 朱新開 丁錦峰 郭文善
摘 要:研究性教學是大學教學改革的方向,文章分析了研究性教學的本質特征,探討了農學專業全程研究性教學在不同階段應用的具體模式,分析了“教”與“學”的評價體系與成效,明確了全程研究性教學模式對培養創新素質的農業應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研究性教學是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農學專業開展研究性教學,推進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學習方式等方面改革,改變課程教學單一模式,強化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將有助于提升農科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
關鍵詞:農科專業 全程研究性教學 模式探索 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5(b)-0113-02
研究性教學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具有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重參與的特點,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具有積極的作用[1]。教育部早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中明確提出:“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目前高校對研究性教學在培養人才中的重要性已普遍形成共識。由于農學專業具有綜合性強、理論聯系實際緊密、應用性強的特點,而以往注重“教”的傳授過程,忽視“學”的認知過程,導致學生實際應用能力不足,社會適應能力不強。農學專業開展研究性教學,推進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學習方式等方面改革,改變課程教學單一模式,強化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將有助于提升農科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
1 研究性教學的本質特征
研究性教學與傳統的接受性學習方式不同, 需要深刻認識到學習和研究過程本身所具有的意義與價值,特別強調教師在尊重學生個性的基礎上,更加重視學生思維方法、思維水平和創新能力的提升,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實踐性,是一種以創新能力為核心目標的教學方法。研究性教學的本質屬性在于教學內容的“問題意識”和教學方法的“研究性”,不單純是一種教學模式或教學方式,也不單單是一個教學過程或教學活動,而是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必須遵循的一種教學指導思想,具有主體性、過程性、開放性、能動性、超前性、參與性和創新性特征[2]。
2 農學專業全程研究性教學新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農學專業全程研究性教學分為課堂研究性教學和課外研究性教學兩部分,要求涉及的專業課程均采用研究性教學方式,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形式等方面進行全面改革,并將研究性教學貫穿于整個本科階段。如課程形式增設討論課、課外調查、試驗探究、研究成果評價等,從教師教學的角度確立研究性教學主線,明確課程教學目標,強化課程研究性教學方案設計與具體實施方法,從教與學的效果評價上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辦法。
2.1 初步接觸興趣培養階段
農學專業一年級開設的課程大都是公共基礎課,僅少數幾門專業基礎課程,容易造成新生對專業缺乏了解,專業思想不穩定,部分導致當前一年級申請轉專業的學生人數增多。針對當前現狀,學院建立了本科生導師制,由45歲以下的中青年教師擔任本科生導師,在新生選課、學生獨立或合作完成實驗與實踐課題以及學生參與科研項目等方面給予直接指導,讓一年級新生盡早接觸專業,全面了解農學專業的內涵和外延,深化對專業的理解和認識。在這一系列過程中,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涌現,促使他們向身邊的學長老師請教,帶著問題主動地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同時,作為農科院校,學院每年暑假都會組織教師、研究生、本科生參加“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讓本科生直接到生產第一線,參與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通過參與活動,他們不僅體會到農學專業的意義與價值,同時也促進培養他們對農學專業的興趣和感情,促使他們更加熱愛自己所學的專業,對自己將來從事的事業充滿信心與自豪。
2.2 感性認知摸索探究階段
大學二年級,開設專業生產實踐課,主要講授水稻、小麥、棉花、油菜、玉米的田間種植、苗情生長情況,通過多接觸、多討論、多試驗,讓學生提高感性認識,夯實知識基礎。與此同時拓展課外研究性教學內容,比如“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這個項目包括科學研究類、社會調查類和創新發明類等形式。本科生導師制實行以來,一年級新生便開始進入實驗室參加各類科研項目的實踐,到了二年級,他們會將之前遇到的問題申報“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學院在這方面也很重視,每個項目均配有指導老師,同時在經費、儀器設備使用等方面給予支持。對于研究內容新穎的項目推薦申報江蘇省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項目研究取得的成果推薦參加學校或江蘇省大學生“挑戰杯”大賽。這種新形式的課程外研究性教學就是讓學生在相關老師的指導下,自行選題,全程參與,從確定合理研究內容、設計研究技術路線、撰寫項目標書、到項目的正式實施、再到完成項目總結等一系列模擬正式科研過程,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2.3 系統學習深入研究階段
大學三年級的專業課程全面推進啟發式、研究式、問題式、案例式、研討式等研究性教學模式,將知識傳授與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強化自主性、研究性學習,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本科生三年級開始進入科研實習階段,按學生和老師雙選的原則,學生進入課題研究小組,將實習內容與畢業論文有機結合起來,帶著問題、帶著任務參加科研實踐。整個實習階段持續一年時間,學生能夠深入掌握某一作物生長的全過程,與二年級開設的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相比,科研實習階段運用的專業知識點更多、內容豐富更具系統性,學生本人參與研究的主動性要求更高,同時在整個實習階段,特別強調不同作物間以及不同學科間的交流,要求學生知識更全面。這種研究性的課外教學模式,同學們既可以從中了解從事科研工作所必備的條件和程序,又可以掌握一些專業知識的前沿發展動態,為畢業后進一步深造或從事相關專業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加之農學專業主要的專業課程大都安排在三年級階段,這種邊實踐邊學專業知識的方式,起到了理論聯系實際、事半功倍的作用,學習效果更好。
2.4 歸納總結成果展示階段
四年級進入畢業實習、論文答辯階段,主要是根據三年級的科研實習內容完成畢業論文,進行畢業答辯。整個過程涉及畢業論文任務書、開題報告、中期檢查、論文答辯等環節,從而保證了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高質量完成。對學生而言,整個過程也是各種能力不斷培養鍛煉彰顯的過程,比如要求他們有系統地獲取國內外科研資料、掌握國內外研究動態的能力;要求他們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結合大量文獻閱讀,培養他們獨立思考、提出問題的能力;要求培養他們實驗操作和利用科學試驗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培養他們分析與撰寫研究論文的能力和完成開題匯報、論文答辯的口頭表能力。只有經過整個環節的系統訓練,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得到很好的培養,畢業后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
3 科學評價體系構建的實踐與思考
農學專業研究性教學的有效實施,必須建立在與之相適應的科學評價基礎上,科學的評價機制有利于營造一種良好的育人環境,對教師與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作用;扭曲的評價機制勢必造成教師對教學科研的浮躁情緒,不利于教師進行創新,更不利于學生的創新培養。科學評價體系的建立應遵循以下原則,首先,要注意評價方式的多樣性;其次,要重視評價主體的多元性;最后,要重視教與學評價的統一性。
3.1 學的評價
科學評價學生學習效果是研究性教學不斷深入的內驅力。進行研究性教學對學生的“學”提出更高的要求,突出了學習中學生的主體性,注重學生主動思考、分析、解決問題、查找資料、設計方案、完成實驗、完成論文等方面內容。
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自主性學習,評價目標應由原來單一的知識測評轉向加強對學生綜合知識的評價,突出對學生已有知識的創造性運用、加工、綜合能力的評價。在研究性教學評價中,一改往常以掌握書本知識為首要目的,突出強調重視評價學生的研究與創新能力,主要包括研究學習的態度、研究學習過程中的新體驗、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情況、研究學習過程中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狀況等。評價方法由“一考定全局”的傳統終結性評價轉向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課內與課外自主學習相結合的全程評價。評價主體由單一的教師主體轉向教師、學生本人、同學等多元化的評價主體。評價標準由知識本位轉向學生發展本位。在這方面,學院的許多課程已逐步在使用新的評價方法,如開設的《農業生態學》增加平時成績在總成績的比重,增加課程論文考核方式[3];《Word Agriculture》課程加強平時考核成績的比重,考核形式包括課程參與度(10%)+學生個人口頭報告(30%)+學生小組辯論/競賽成績(20%)+課程論文撰寫(40%)[4]。正確評價方式的應用,促進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受到學生的歡迎,教學效果更好。
3.2 教的評價
研究性教學要求教師把科學研究的理念、方法、態度、工具等滲透和運用到教學過程中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提高學生解決問題和自學創新等方面的能力,從而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教師能否在教學中有效引進科學研究的思維方式,以問題的提出、思考、分析與解決為主線,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是研究性教學“教”的關鍵所在。我校在研究性教學的評價上按“宜粗不宜精、宜簡不宜繁、宜少不宜多”的原則,構建了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指標[5]。農學專業研究性教學“教”的評價主要分為課堂內教學評價和課堂外教學評價兩部分。課堂教學評價除保留常規評價指標外,還增加了授課形式、啟發方式、教學創新、教學網絡平臺建設、師生互動及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和教師自主評介等方面。課堂外評價主要包括新生入門指導、大學生科技創新指導、科研實習指導和論文撰寫指導四個方面的評價。通過課內外教學評價體系的建立,有利于幫助教師不斷提高業務素質與專業水平,促進了教師創新意識與教學水平的提升,當然,科學合理的教學的評價體系仍需要進一步探索實踐。
與傳統教學相比,學校考慮到研究性教學需教師投入更多的精力,工作量可能成倍增加的實際情況,也正在著手建立了相應的激勵制度:如(1)教改項目支持制度。對研究性教學探索的教學改革課題優先資助。(2)建立獎勵制度。對開展研究性教學課程的教師,工作量按雙倍計算,并給予一定的獎勵。(3)教學成果考核制度。將研究性教學作為考核優秀教學成果的重要指標[6]。這些激勵制度成為教學改革可持續發展的助推力,推動了教師進行研究性教學改革的積極性。
4 結語
研究性教學是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農學專業全程性研究性教學模式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從教學理念的更新、教學內容的整合、教學方式的創新、考核方法的改進、自主學習平臺的建立、管理制度的保障、經費的支持等方面全面構建研究性教學體系,同時還要充分借鑒、吸收國內外先進的做法,積極探索農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新模式,特別注重團隊精神與協作意識,這樣才能培養出更多符合社會需求具有創新素質的復合型農業人才。
參考文獻
[1] 屈波,程哲,馬忠.基于自主性學習和研究性教學的本科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11(4):85-87.
[2] 陳小鴻.高校研究性教學的內涵、評價與管理[J].高教與經濟,2008,21(3) :7-11.
[3] 黃麗芬,莊恒揚,沈新平,等.農業生態學研究性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科教導刊,2011(12):52-53.
[4] 李韜,左示敏.涉農高校開設雙語課程“World Agriculture”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農業教育,2014(3):66-69.
[5] 佘遠富,王慶仁.高校研究性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111-115.
[6] 王俊生.高校研究性教學改革中存在問題及解決策略[J].高等農業教育,2013(11):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