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琴
【摘要】新課標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這其中就包括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邏輯思維是數學能力的核心,堅實的數學基礎加上高水平的邏輯思維是成為數學人才的兩個要素。
【關鍵詞】初中數學 邏輯思維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149-01
沒有邏輯思維意味著沒有解題方法。基礎題只要套用公式按平常做法即可,一遇到稍微難一點的題就無從下手,這就看出了邏輯思維的重要性。邏輯思維包括正向思維、逆向思維、橫向思維、發散思維,具有這幾種思維能力,在面對難題時就能舉一反三,容易許多。
一、學好基礎知識
不管怎樣好的解題方法,其最基本的前提都是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才能在這基礎上尋找邏輯思維的方法。我們常說學習就像蓋樓,要打好地基,建的樓房才會結實,建的速度才會更快,是一樣的道理。學習沒有捷徑可走,雖說接受知識的快慢程度不同,這只與人腦的智商和學習方法有關系,并不是走捷徑的結果。數學的基礎知識分成兩類:一類是要求強行記憶,沒有必要了解這個知識是怎么推導來的,只需要熟記于心就可以了,例如:正弦定理,余弦定理,這類的數學知識在中學階段非常少。一類是要求在理解中記憶,甚至理解的成分要高于記憶的成分。這個知識點我忘記了,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可以再想起來,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可以推導出來,這個知識點和上節課學的知識點有什么樣的聯系,日積月累下來之后,所學的知識相互之間會在邏輯上相互支撐,即使忘記一小部分,可以通過周圍的知識再回憶出來,讓自己所學的知識有自我修復的能力。
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數學問題,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全面、客觀的認識數學,教師應該做到如下兩點:首先讓學生經常用數字的眼光看身邊的事物,其次就是引導學生將數學眼光轉向更為寬闊的生活情境,看一看身邊的人或事物以及通過媒體傳來的信息中,存在什么數學現象,有什么數學問題等。做到這兩點,需要學生留心觀察,增強學生的觀察意識。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興趣。在數學教學中,學生觀察的對象主要是圖形關系、數量關系、邏輯過程等,要鼓勵學生認真細致地觀察,如果遇到困難,老師進行適當的引導,為學生創設獲得成功的機會和條件。老師要結合教材內容,有意識地向學生介紹一些數學中通過觀察發現的數學定理以及解決數學難題的事例,并設計一些相應的練習,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總結出數學概念,發現數學公式和定理的證明,掌握相應的解題技巧,使學生產生愉悅的內心激動,使其增強學習的信心,調動學生主動觀察的積極性。數學的觀察能力是一項循序漸進的長遠工程,為了讓學生養成用于觀察的習慣,教師就應該讓學生不斷嘗試成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快樂,讓學生自主培養起數學觀察能力。
三、重視學生思維組織的過程
首先,提供感性材料,組織從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隨著學生對具體材料感知數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強,邏輯思維也漸次開始。其次,指導積極遷移,推進舊知向新知轉化的過程。教材各部分內容之間都潛含著共同因素,因而使它們之間有機地聯系著:挖掘這種因素,溝通其聯系,指導學生將已知遷移到未知、將新知同化到舊知,讓學生用已獲得的判斷進行推理,再獲得新的判斷,從而擴展他們的認知結構。再次,強化練習指導。加強變式練習,使學生在不同的數學意境中實現知識的具體化,進而獲得更一般更概括的理解。要重視練習中的比較,使學生獲得更為具體更為精確的認識。
學生對數學產生了興趣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但形成正確的邏輯思維需要教師的指導,教師可以通過“你在想什么?”“你認為應該怎么做?”“為什么會這樣?”“如果……會……”等等的提問方式引發和促進學生思考。教師有順序地出示材料,讓學生帶著問題有順序地觀察。若有一些奇特的發現,不要抹殺學生獨特的眼光,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思維的亮點。在思考中,要求學生把思考記錄下來,使學生又一次審視自己思維的過程。通過記錄所獲得的信息,能進一步分析事實隱含的理性內容。這不僅能促使學生深入思考和分析一些數學現象,促進學生加深對數學現象的理解,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的發展,也是使學生牢固掌握知識的有效途徑。
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是提高數學水平的根本措施,教師可以通過靈活運用概念、一題多解、舉一反三,并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實驗操作,這樣可以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和集中思維,幫助學生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晟.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J].學周刊,2012(05)
[2]康華明,章宏.初中數學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02)
[3]范麗娟,徐雁. 初中數學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探討[J].成功(教育),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