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麗
摘 要:自古以來,數學在學生心目中是一門枯燥無味的學科,特別是對于小學階段學生而言,由于他們年齡小、抽象思維能力差,對于某些數學理論知識點,并不能有效、準確地理解,因此,數學學科的學習,逐漸成了他們思想上的一個包袱,并且變得越來越討厭數學、不愛學數學。這時,就需要小學數學教師積極探索、研究符合小學生興趣點的教學策略,構建一種愉悅型的教學課堂,讓學生喜歡數學、熱愛數學。
關鍵詞:小學數學;愉悅型;游戲;課外實踐活動
本文從以下兩方面對小學數學愉悅型教學課堂的構建進行簡單闡述。
一、設計趣味性游戲,使學生主動、快樂地學習數學知識
小學階段學生,年齡小,好玩、好動,所以,身為小學數學教師的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就可充分利用學生這一性格特點,適當運用靈活性比較強的形式,如游戲等,讓學生在“動”中學。而且,游戲本身就是受廣大學生歡迎的一種活動形式,設計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游戲,能活躍課堂教學氣氛,使學生主動、快樂地學習數學知識,并由此體驗到數學所帶來的輕松感和愉悅感。
比如,對于四年級下冊中“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這節內容,在學生初步學習了小數加法和減法的計算方法之后,我就組織學生玩了角色扮演的游戲,具體過程為:在課桌上放上提前準備好的標有各種小數價格標簽的商品,如1.6元一支的鉛筆、5.6元一盒的牙膏、0.7元的練習本、4.5元的文具盒、3.4元一雙的襪子等等,然后四位學生為一組,兩位學生扮演“顧客”,兩位學生扮演“售貨員”,讓他們自己經歷運用小數進行算錢的過程,對于計算過程無誤、計算結果準確的小組,進行口頭上的表揚和一定的物質獎勵。這樣,我通過設計趣味性游戲,使數學課堂顯得輕松、愉悅,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也加強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二、開展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的樂趣
長期將學生拘泥于封閉式的學習環境中,學生會覺得數學學習枯燥煩悶,激發不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不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汲取和吸收。因此,除了將學生拘泥于封閉的教室中,進行枯燥的課本知識的傳授外,我們還應積極開展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的樂趣,進而心情愉悅地學習數學知識。
比如,三年級上冊中“測量”這節內容,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千米并且建立了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長度觀念之后,我就給學生提供了測量工具,帶領學生走出了教室,讓他們在校園中,自行尋找一些物體進行測量,如教室前方的花壇、樓道、路標、窗戶、門框等等,這樣,我通過開展課外實踐活動,一方面幫助學生從封閉式的環境中解脫了出來,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另一方面幫助學生鞏固了所學知識,鍛煉了學生的操作技能,發展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總之,面對這群年齡尚小、身心發展不成熟的教學對象,我們必須構建一種愉悅型教學課堂,讓學生以輕松愉悅的心態學習數學知識,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習所帶來的無限樂趣,如此,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吸引學生,才能使學生喜歡數學、熱愛數學。
參考文獻:
董鳴.以學習為中心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
編輯 張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