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航
摘要:土地是農業發展的根本,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土地作為重要的生產資料和載體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建設用地迅速增長,科學的土地管理才能保證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
關鍵詞:土地管理;利用率;現狀
前言
土地資源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在城鎮化進程中顯得十分重要。尤其是我國土地資源在城市中顯得相當匱乏,人地矛盾突出。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利用土地資源,但同時又會對土地資源環境造成不利影響,甚至影響了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一、土地管理概述
所謂的土地管理主要是指國家的相關部門根據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有關法律法規,對城市建設用地、農村土地使用等進行合理的規劃與布局,并對土地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過程進行監督和控制。土地管理的主要內容包括七個方面的內容:1、制定有關的法律法規并嚴格執行,確保土地管理的法律依據;2、對我國土地資源進行分類,并對各類土地的數量、土壤質量以及土地的分布和利用情況進行調查,做出科學的綜合評價;3、現有土地使用情況的登記工作,確認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頒發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證書,維護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規范土地使用的秩序,督促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合理的利用土地資源;4、加強城市建設用地的管理,對占用農業用地的行為進行嚴格控制,認真落實貫徹國家保護耕地的方針政策,依法審批建設征地和規劃用地,并及時登記;5、建立健全土地統計制度;6、對現有的土地利用情況進行監督和檢查,嚴格執法,查處違法使用土地,調解土地糾紛;7、完善土地利用規劃。只有充分落實這七項內容,才能保證土地管理工作的有效進行。
二、土地管理現狀分析
1、土地開發利用不合理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建設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土地需求量不斷增加,給本來就緊缺土地資源帶來更大的壓力。一些政府部門為了加快城市化建設,不斷加強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這導致了我國城市土地資源被過度的開發利用,嚴重破壞了城市的土地生態環境,使自然資源得不到自我更新。此外,在城市建設過程中,一些城市不顧國家關于土地資源的相關法律法規,私自占用農業用地,造成大量的耕地被占用,農業資源被嚴重破壞。甚至一些政府為了提高自身業績,將大量的土地資源投入到高新產業區、物流中心以及大學園區的建設,雖然在短時間內能夠給當地經濟帶來大幅的上升,但是卻造成土地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從長遠的角度看,將不利于整個城市的發展。
2、城鄉用地空間布局不合理
目前我國城鄉用地的空間布局很不合理,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現有的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的空間形態不合理,往往是以主城區為主,采取“攤大餅”的形式進行城市擴張,這種擴張形式造成大量土地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城市內部的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很不合理,有些地方土地利用鋪張浪費,而有些地方卻又過度密集,造成城市交通的阻礙,對城市環境和城市生態也造成嚴重破壞。老城區的土地利用過密過擠,容積率低,而新城區又貪圖暢通、洋氣,鋪張浪費現象嚴重。二是鄉鎮和村莊的形態、布局、用地散亂,土地用途和功能配置不合理,生產和生活的功能不配套,存在用地效率低下,土地大量閑置的問題。
3、農村土地的征收征用不合理
隨著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國家需要對鐵路、公路、水利等基礎設施進行不斷完善,這就不可避免的會對農村的土地進行征收征用。基礎設施建設涉及的土地利用范圍較廣,不僅涉及到城市建設用地,也會涉及到對農田的占用。雖然基礎設施的建設是關系到國家的整體發展的大事件,是未來更好的促進國家整體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在對土地進行征收時,往往會給人民群眾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在經濟補償和土地占用的問題上也常常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糾紛。
三、創新完善土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
1、完善土地使用制度,合理利用土地
進一步完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加強土地市場建設,健全土地市場管理法規制度,完善土地市場功能,規范土地交易行為,依法公開供應土地,提高城市經營水平。大力推進公開拍賣和招標出讓方式,促進城市國有土地出讓方式的科學化、合理化、合法化;引入市場競爭機制,促進土地資源合理配置,優化城市用地結構,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堅持完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合理調整土地利用結構,規范農業用地,因地制宜,搞好退耕還林還牧工作,用養結合,防止耕地質量下降和水土流失。充分挖掘土地潛力,促進土地集約經營,確保土地財政收入盈余和土地利用結構合理,以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三者的有機統一。
2、統籌城鄉發展,優化用地的空間布局
按照城鄉統籌的要求優化用地布局,將強城鄉之間的用地互動,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采用增減掛鉤的政策優化城鄉土地利用,依據土地利用的總體規劃以及建新拆舊規劃進行土地整理工作,組建城市和農村建設的共同用地項目區,在項目區內按照城鄉用地增減平衡的原則進行建新拆舊和土地復墾工作。增減掛鉤的土地利用政策可以很好的優化城鄉用地結構和布局,既避免了城市的不規則擴張,也實現了農村土地的集約使用,促進了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
3、明確產權,確認土地所有權主體
在完善土地產權制度時,應該按照“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要求,對現有的土地產權制度進行改革。經過幾次變動,我國土地制度最終確認為國家公有制的形式,也就是說國家是土地的唯一擁有者,農民只有土地的使用權,但沒有土地的所有權,不允許農民將土地私自買賣和轉讓。明確土地所有權的主體和所有權的實現方式,將國家和集體的土地所有權歸屬落實到實處,按照同地、同價、同權的原則,公平的對待國家土地所有權。明確土地所有權歸國家所有,在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征地的環節,根據不完全補償的形式,明確規定征地補償的種類和具體金額,確認國家土體所有權的主體地位,確保征地工作的順利開展。
4、合理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加強對土地的立體開發
在城市建設中,綠地、公共建筑用地、房地產用地、工業用地要按照國家國定的比率合理的進行分配并且堅決的貫徹落實,是城市建設的各個方面平衡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大對土地的立體開發,充分利用土地的地上、地下空間節省土地資源。城市對土地的利用要在滿足城市基本功能的同時實現對土地的合理運用。
5、深入推進低丘緩坡土地綜合開發利用
一是適度開發城鎮周邊低效、荒蕪山丘,把城鎮建設合理引到用劣質土地的方向上來,建設工業梯田、坡地城鎮,減少城鎮建設大量占用耕地。二是做到“四規合一”即: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建設規劃、林業規劃、產業規劃合為一體。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和生態安全。三是做好土地利用前的各項評估,即災害危險性評估、水土流失評估、環境質量影響評估,以便合理確定土地開發利用的強度和規模。四是實行各有側重的績效評價,實行差別化的評價考核,強化經濟結構、科技創新、經濟增長、資源利用、產業結構、質量效益、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和吸納人口等方面的綜合評價。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土地的科學管理成為解決土地供需矛盾的必要手段,必須規范土地管理,加強執法力度;統籌城鄉發展,優化用地的合理布局;明確產權,確認國家土地所有權的主體地位,對城市和農村建設用地進行科學的管理,規范土地的開發利用,切實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優化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