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花
摘 要:加強對“留守兒童”犯罪心理原因的研究,探討相應的對策,消除犯罪的源頭。預防“留守兒童”違法犯罪,從“健心”做起,將心理健康與家庭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聯姻,培養他們良好的性格,引導他們自我調控消極情緒,增強抗挫折的能力,塑造陽光心態。促進校園和諧,給“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溫暖、安全、充滿感恩的心靈港灣。
關鍵詞:留守兒童;暴力犯罪;原因分析;預防對策;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轉型,在農村和城鎮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在他們身上發生的暴力行為,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學校的育人功能,給家庭帶來了無法挽回的損失,讓眾多學生的心靈蒙上了陰影。盡管學校、家庭和社會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效果并不明顯,筆者認為,從源頭抓起,從“健心”開始,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有效增強抗挫及自我調適能力,這是預防校園暴力犯罪的治本之策。
一、目前“留守兒童”犯罪的心理類型具體表現
1.性格嚴重內向
性格嚴重內向一般會導致與他人交流產生障礙,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與他人交流、向外界發泄自己的情緒,有利于人的心理問題自我調節。由于自身性格過于內向,難以與其他同學、老師、家長交流,致使所有事情全部壓積于內心,得不到他人幫助,最終易導致鉆牛角尖或思維扭曲,一旦爆發極可能產生非常沖動的后果。
2.畏縮型性格
畏縮性格的特征表現為:自卑、怯懦、孤僻、不合群等。“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缺少關心和照顧,缺失親情之愛,在他們的心靈深處,對周圍的環境和同學產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如果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們將會產生畸形的報復念頭。
3.自尊心容易受傷害
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女很難享受到與城市同齡人平等的受教育權利,以及相應生活待遇,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會與其他同學格格不入,漸離漸遠,最后產生仇視社會的畸形心態,出現與社會不和諧音。
4.虛榮心強,具有好斗心理
一般情況下,好勝心應該是一種督促進步的心理狀態,但由于有些同學性格孤僻,將好勝心轉變為好斗、絕不服人,對條件比自己好或者學習等某方面比自己更強的同學產生強烈的嫉妒心理,有時會采取暴力行為進行發泄。也有的同學唯我獨尊,目空一切,稍有不如意,就用暴力手段解決。
5.辨別、自控能力差
青春期的青少年,情緒易激動,辨別是非的能力差,一旦遇到突發事件,往往容易沖動,缺乏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在受到暴力襲擊得不到正常的保護時,就會用暴力的方式去尋求解決,這也是很多學生參與校園里隱性“黑社會”的原因之一。
二、加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至關重要
1.心理健康教育和培養健全人格相協調,造就陽光心態
“留守兒童”暴力行為大多由不良的性格、消極的情緒、抗挫折能力差而引起,所以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培養他們良好性格,造就陽光心態,是預防暴力行為的一人重要途徑。我們必須根據青少年的實際情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塑造青少年良好的性格,做情緒的主人。引導他們要正確看待挫折,學習偉人“苦難是一所大學”,在這所大會里學習堅強,認識苦難,培養頑強的意志,最終使自己走向成功,從而恢復自己的心理平衡。
2.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結合,共筑愛的港灣
有些失足青少年有較強的逆反心理,缺乏家長和老師的關愛。這就要求父母和老師深入了解他們的心態,平等地對待他們、尊重他們,多與其談心,做他們的知心朋友,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同時教育青少年在與父母和老師交往時學會講藝術,如主動溝通、敞開心扉、耐心解釋、換位思考、尊重理解、求同存異等等。
3.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活動相結合,打開健康心理之鎖
現代教育的發展要求教師不僅僅是人類文化的傳遞者,也是青少年學生心靈的塑造者,是他們心理健康的維護者。學校要積極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幫助青少年學生深入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因不適應內外環境而產生的各種心理問題,及時調控自己,提高自己應對各種人生難題的適應能力。
4.心理健康教育與法制教育相結合,構筑心靈安全防線
學校組織開展心理健康知識講座、法制講座、法律知識競賽及模擬法庭等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讓同學們接受“法”的教育,重新審視自己,認識自己,重新開始思索自己的所做所為。這有利于幫助青少年及時解除心理困惑,增強法制觀念,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水平和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
5.心理健康教育和感恩教育相結合,凈化心靈
感恩教育作為一種有效的正面教育,不僅是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徑,更是預防中學生暴力犯罪的一種有效的教育手段和途徑。感恩之心是一個人幸福的源泉,一個心存感激的人,往往是最快樂的人,一個擁有感恩之心的人,才懂得尊重友情、親情、師生之情,才懂得回報他人,社會。加強感恩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讓他們擁有一顆陽光的心靈、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感恩社會、感恩父母、感恩老師和同學,從而與人和諧相處。
心理健康教育是預防“留守兒童”犯罪的“源頭”,只有從“健心”做起,防微杜漸,結合青少年的實際心理狀況,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等才能有效地防止青少年犯罪現象的發生,促進校園的平安與和諧。
參考文獻:
段成榮,周福林.我國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注:此文系甘肅省“十二五”規劃課題《“留守兒童”校園暴力行為心理分析及干預方法的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