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克熱古麗·艾克然木 沈世勇
[摘要]本文從新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現狀著手,對新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運行模式進行了考察,并與上海郊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現狀與運行模式進行比較,從而總結出了新疆少數民族地區在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過程中值得參考的一些政策和運行模式。
[關鍵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現狀;運行模式
一、新疆少數民族地區新農合的現狀
自2003年實施以來,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簡稱“新農合”)的參合人數在逐年增加,但區域間發展不均衡。少數民族偏遠地區的醫療保障水平還遠遠無法滿足居民的需要。新農合的保障能力較弱,緩解看病貴、看病難等問題的作用不明顯;整體上的資金投入不足,籌資能力差。我國雖然加大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資金投入,但實際保障效果不理想。本文選取南疆兩個地區作為個案加以研究,以小見大。之所以選取阿克蘇和喀什地區為個案是因為阿克蘇地區的發展在南疆處于較高水平,而喀什地區的發展處于較低水平其合作醫療發展在全南疆區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所用數據來自課題組成員與2014年7月份對南疆兩個地區6個縣的實地考察。
(一)新農合的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新疆新農合從無到有,取得了很大成績,對于完善農牧民的醫療保障狀況和邊疆地區的社會穩定,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其參合率為84.7%。農民對新農合的態度是客觀和理性的,農民對新農合的滿意度,不是取決于新農合的性質和特點,而是取決于他們是否從中得到了好處以及得到了多大的好處。農民得到的好處越多,對新農合的滿意程度越高;反之,滿意程度越低。少數民族地區農民對新農合的滿意度并不高。調查數據顯示,只有32.7%的樣本農民對新農合的滿意度較高(包括回答“非常滿意”,“比較滿意”)。新農合的實施使少數農民得到了真正的好處。有接近67.3%的農民對新農合的滿意度不太高(包括“一般滿意”,“不太滿意”,“很不滿意”)。他們從新農合中得到的好處非常有限,甚至沒有得到好處。
對新農合滿意度的影響因素的ordinalLogistic模型回歸結果如下:農民自身的健康狀況,醫藥費報銷總額,報銷手續難易程度,健康狀況改善程度,“應住院未住院”,因病致貧問題緩解程度顯著影響農民對新農合的滿意度。農民自身的健康狀況越好,他們對新農合的滿意度就越低;相對費用報銷總額越多、報銷手續越簡單、健康狀況改善程度越明顯、“應住院未住院”和“因病致貧”問題解決的越好,農民對新農合的滿意度就越高。這既反映出農民利益目標的即期性,也提示政策制定者進一步完善新農合的重點任務是以提高農民的實際收益水平為主。
(二)新疆農村合作醫療的資金來源
新疆農村合作醫療的資金來源主要有四個途徑。1.政府資助。政府資助主要來自中央及地方各級財政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支持。2.參合農民交費。數據分析得出目前新疆參合農民均交費額為80元左右。3.集體扶持。中央規定,扶持新農合醫療的鄉村集體經濟組織的類型、出資標準由縣級人民政府確定。由于新疆大部分地區屬于經濟落后地區,許多地方都需要政府扶持與支援,在這些地區集體經濟對合作醫療的資金扶持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就目前情況看,在新疆來自這方面的資金很有限。4.其他收入。其他收入主要是指除以上收入之外的收入,包括利息收入、社會捐贈收入以及上年基金的投資收益等收入。
二、新疆少數民族地區新農合的運行模式
新疆新農合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新農合實施初期階段、新農合全面推進階段和新農合完善提高階段。新農合基本運行模式有“門診統籌+住院統籌”和“家庭賬戶+住院統籌”兩種。從2010年起,新疆新農合補償模式確定為“住院統籌+門診統籌”補償模式,凡實行“住院統籌+家庭賬戶”補償模式的縣(市、區)必須在2011年前完成補償模式調整工作,到2011年全區全面普及“住院統籌+門診統籌”補償模式。新疆從2007年起,在全區范圍內統一住院起付線、補償比例、封頂線、基金結余率等幾項關鍵指標的標準,其中,鄉鎮衛生院起付線不高于80元,補償比例不低于70%;縣級醫院起付線不高于200元,補償比例不低于55%;地(州、市)及自治區級起付線不高于500元,補償比例不低于40%;取消按不同比例分段補償的做法,年度補償封頂線不低于1萬元。各級定點醫療機構住院實際平均補償比例不低于40%,年度合作醫療統籌基金結余率控制在10%以內。對農牧區計劃生育內孕產婦住院正常分娩給予合作醫療基金定額300元補助。建立并實行大病補助和二次補助制度。新農合醫療制度建立開始,政府給每個參合農民最低為20元的補助。后來從2013年開始,增加到每人290元。
三、上海市新農合的現狀及運行模式
上海合作醫療制度堅持了進50年,在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構建和完善方面始終走在全國前列,同時在保障農民基本醫療、提高農民健康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保持農村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上海的新農合從1997年開始推行,農民參合率從66.5%上升到2011年的99%,資金籌集從1.95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7.3億元,同時農民對新農合的滿意度也很高。由于籌資得到可靠保障,上海的新農合不斷發展,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上海市新農合的信息化建設,對全國的合作醫療信息化具有較強的示范作用。經過近50年的探索和實踐,上海的新農合在很多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上海的新農合普遍采取“鎮辦鎮管”和“區縣大病統籌”分級管理的運行模式,實現“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的目標。除各級領導重視外,主要是遵循合作醫療的基本原則嚴格操作:自愿參加、教育動員,互助共濟、民辦公助,分級管理、因地制宜,逐步形成了良性循環機制。主要是以下幾方面:1.建立了合理的籌資機制。采取了個人、集體、政府共同集資的籌資的籌措機制。2.建立了新型的醫療保障運行機制。普遍采取“鎮辦鎮管”和“區縣大病統籌”分級管理的運行模式,實現“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的目標。如遇門急診5000元以下的,則以鄉鎮為核算單位補償,各鄉鎮根據不同的籌資情況,報銷比例稍有不同。如遇大病重病住院,年累計醫療費用超過5000元以上的部分可在區縣“大病統籌風險基金”中得到補償。一般采用“分段累計補償”辦法,以5000元為一個段差,補償比例40%-70%之間,封頂5萬元。3.形成了醫療保障與醫療服務的聯動機制。政府投入大量的資金,改善了農民的就醫條件。同時,不斷提高郊區基層醫務人員的專業素質和能力水平。4.健全了嚴格管理體制。在合作醫療具體管制上,形成了市、區縣、鄉鎮各負其責的三級管理體制。市級實行宏觀管理;區縣級管大病風險基金,并對鄉鎮級經辦機構進行有效地指導和監督;鄉鎮級管常見病、多發病。
四、政策啟示
本文研究得到以下四點值得新疆少數民族地區參考的政策:1.建立合理的籌資機制。政府幫助企業、慈善機構等小集體的發展,出臺一些有助于它們擴展和運行的政策,從而實現少數民族地區合作醫療資金來源的多元化。2.發展及改善現有的新農合運行模式。各地在不斷完善“門診統籌+住院統籌”和“家庭賬戶+住院統籌”兩種新農合基本運行模式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門診統籌補償辦法和管理制度。可嘗試上海市普遍采取的“鎮辦鎮管”和“區縣大病統籌”分級管理的運行模式,從而實現“小病在家,大病進醫院”的目標。3.形成醫療保障與醫療服務的聯動機制。政府加大資金投入量改善就醫條件,與此同時,提高基層醫務人員的專業素質和能力水平。4.健全嚴格管理體制。在合作醫療具體管制上,形成市、區縣、鄉鎮各負其責的三級管理體制。市級實行宏觀管理;區縣級管大病風險基金,并對鄉鎮級經辦機構進行有效地指導和監督;鄉鎮級管常見病、多發病。5.實行醫藥分離制度,改革醫療付費方式。實行合作醫療的醫療機構減少藥物及檢查設備費用,加強參保藥物透明度;加強宣傳力度,以提高參合率,提升對貧困農民保障力度,在醫療供方增多少數民族民族員工數量,以便解決少數民族農民的語言障礙問題;建立新農合專項支付轉移支付方式,以確保新農合醫療資金的可持續性。
參考文獻
[1]于長永.農民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福利認同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農村經濟,2012
[2]朱金鶴,崔登峰.新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模式、績效與制度改進研究[J].新疆農墾經濟,2011
[3]郭勁麟,王藝琳.上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財政投入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4
作者簡介
米克熱古麗·艾克然木(1993-),女,新疆阿克蘇人,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本科生。
沈世勇(1978年-),男,江蘇南通人,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講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社會保障與收入分配問題研究。
基金項目
1本文系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大學生課題新疆少數民族地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施效應分析(校級課題編號:CX1415011)和(市級課題編號:CS1415007)的全部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