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世紀這樣一個中西文化大碰撞、大融合的特殊時代,在中國傳統繪畫領域里出現了潘天壽等一批教育家,他們關于中國畫的教育思想、模式對20世紀乃至今后很長一段時期中國畫的發展乃至之后的美術教育有著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潘天壽;教育思想;欣賞
潘天壽中國畫教育思想基于對學生“詩、書、畫、印”四種綜合能力的訓練與培養。經過潘天壽培養出來的學生,具備了作為文人畫家的基本素質和修養,進而不斷拓展,成為新時期的中國畫家,這樣的培養結果和徐悲鴻教育模式的目標在其本質上是相同的。
潘天壽的中國畫教育由兩部分組成,均體現了他所強調的中國畫修養。他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畫畫一半是技術的修養,一半是其他方面的修養,繪畫是思想意識的反映,它是全面的。光畫幾筆是不行的。”[1]從中可以看出,潘天壽把創作時的思想修養提到了教學的基礎內容階段,總的來講,他的教學內容由兩部分組成:“畫內技術”和“畫外修養”。其中“畫內技術”包括:筆墨訓練、構圖訓練、造型訓練、詩詞題跋。關于“筆墨訓練”,潘天壽強調“墨線”為中國畫形象的基礎,并十分重視中國畫在用墨、用線上對書法的依賴,所以,在教學中他十分注重加強學生對“白描”造型能力的訓練,注重臨摹古代大師的作品,從而體悟其中筆墨的使用,并且要求加強對書法的訓練;“構圖訓練”是潘天壽最為重視且研究最系統的教學內容,他經過潛心研究和整理,把“中國畫布局”做了科學的量化處理,嚴謹周密,無懈可擊,從而適用于班級課堂教學;“造型訓練”同樣也是潘天壽十分重視的,他借鑒徐悲鴻教學模式中加強學生造型訓練的積極因素,把“造型”形象的說成“提”形,即“提”形態,抓“神氣”。[2]一個“提”字道出了中國畫造型不能僅僅依靠素描寫實的方式,他更提倡用“線”的白描方式去造型,而且特別強調速寫、慢寫在造型中訓練的意義。他認為:“中國畫的寫生,往往不求細節的準確,而力求變形,也不求形象與真實對象的完全相似,而主張藝術夸張”。[2]另外,“詩詞題跋”是潘天壽中國畫教育中極為獨特的內容,按照文人畫的“畫內技術”,“詩詞題跋”確實是基本功,它包括“詩文”撰寫的水平,尤其是與畫面意境的貼合程度,還有就是書法水平和其安放在畫面中的位置,這一點就又涉及到了構圖。從傳統文人畫畫面構成要求而言,“詩詞題跋”既反映了創作者對畫面技術處理的駕馭能力,同時也折射出創作者的“畫外修養”。這一點一直被潘天壽視為中國畫專業最為重要的基本功。
另一方面,潘天壽所強調的“畫外修養”包括詩文、書法、篆刻、古典文學、畫史畫論、哲學、歷史、美學等諸方面內容。前三者是他對新中國文人畫“四能”的基本要求,后者則屬于文化水平的修養和積累,也是對傳統理解的基本功。這些都作為必修課在潘天壽中國畫教育模式中開設。為使這些教學內容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潘天壽還非常注重教學中方法的運用。他在傳統“臨摹”、“自學”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套強調“目識心記”和“直覺—意會”方法,古人學畫重視“行萬里路”,而在“行”的過程中,正是靠眼睛的觀察、看,然后用心去記錄自然的變化,自然的規律,之后借助“經驗”,運用“意會”的方式把所“看”到的,“記”的內容表現在畫面中。在潘天壽的中國畫教學體制中,運用了當時普遍實施的班級制與學年制,但作為中國畫特色教育,潘天壽還在中國畫系下分科。早期分山水、花鳥,1957年正式實施自己的教學主張后,分設人物、山水、花鳥三科,分別由有專長的老師教學,年級固定,由于分科所側重的題材不同,因此教學中要求也不同,如潘天壽曾主張:“初年級臨摹與寫生的比例,人物科,寫生應多于臨摹。花鳥科,臨摹與寫生可以參半。山水科,臨摹可多于寫生”。[3]這樣的分科方法同樣在當今眾多美院中適用,其影響可謂深遠。
在一系列中國畫教育模式和思想的影響下,學習者和欣賞者對中國畫的欣賞更加系統和理性了,這是在教育、教學層面的意義,另外,在審美層面上,通過教育思想的基礎作用,欣賞者所獲得的審美教育作用和影響會更明顯,這樣,審美活動的意義就從專業知識的獲得提升到審美的高度,從而達到藝術家創造藝術作品的真正目的,尤其在美術教學活動中。
“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美育和德育、智育、體育并列,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相互交融,構成了教育的統一整體。美育的目的和任務是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和理想,激發健康的審美情趣的形成,構建崇高的審美理想,使人由“自然人”發展為“社會人”。正如蔡元培在《美育》中說:“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的目的者也。人生不外乎意志;人與人互相關系,莫大于行為;故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有適當之行為,即以德育為中心是也。顧欲求行為之適當,必有兩方面之準備:一方面,計較利害,考察因果,以冷靜之頭腦判斷之;凡保身為國之德,屬于此,賴德育之助者也。又一方面,不顧禍害,不計生死,以熱烈之感情奔赴之;凡與人同樂,舍己為群之德,屬于此類,賴美育之助者也。所以美育者,與德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4]
欣賞有利于審美創造能力的提高和審美理想的培養和實現。美術欣賞的最終目標不只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和鑒賞能力,而是培養他們的審美想象和創造能力,從而更有利于從事審美實踐活動。任何的審美活動都是受一定審美理想支配的,不同的審美判斷能夠激發學生不同的審美反映,在欣賞優秀作品的過程中,也是不斷引導和端正學生審美理想,并促進其不斷實現的過程。中國畫是中國傳統的珍貴藝術瑰寶,在美術教學中,更應當加強中國傳統繪畫和技法的學習和引導,在欣賞的同時,豐富傳統藝術的知識構建,從而為中國畫的不斷發展培養更堅實的后盾。
【參考文獻】
[1]潘天壽.潘天壽論畫筆錄[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4:198,97.
[2]潘天壽.潘天壽美術文集[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
[3]蔡元培.教育文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95.
[4]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585.
作者簡介:昝楠楠(1984.9-),女,陜西商洛人,商洛學院藝術學院美術系助教,研究生學歷,美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