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玉
摘要:目的: 觀察坐位平衡訓練在腦癱患兒作業治療中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我院32例腦癱患兒為研究對象,每組16例,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患兒均接受作業療法進行治療,對照組患兒側重于日常生活能力訓練,觀察組患兒在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的基礎上進行坐位平衡功能訓練。結果: 兩組患兒在接受5個月的治療后,C-WISC、GMFM與Barthel指數評分均高于治療前,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觀察組患兒的C-WISC與Barthel指數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坐位平衡能力訓練可以提高腦癱患兒的智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廣。
關鍵詞:坐位平衡能力,訓練,腦癱患兒
小兒腦癱在我國的發病率約為1.8%~6%,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該疾病會給患兒帶來運動功能障礙,部分患兒還會出現有視力、聽力、智力和語言方面障礙或癲癇等臨床癥狀[1]。腦癱患兒身患殘疾、生活不能自理,會為其家庭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與經濟負擔。為研究出更好的治療方式,改善腦癱患兒的生存質量,我院對腦癱患兒采用坐位平衡能力訓練的作業治療,現將本院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2014年9至2014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32例腦癱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每組16例。其中,對照組7例男性患兒,9例女性患兒,患兒的年齡為3個月~8歲,平均年齡為(2.71±0.56)歲。觀察組8例男性患兒,8例女性患兒。患兒年齡為2個月~10歲,平均年齡(2.87±0.49)歲。排除心臟功能嚴重不全、認知存在重度障礙、順從性差的患兒,在性別、年齡上兩組患兒無明顯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對該組患兒進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訓練內容如下:①換裝練習,家長為患兒選取方便穿脫的衣服,幫助其穿衣并引導患兒予以合作,指導其正確脫衣。②進食訓練,采用正確的進食姿勢,家長在每天吃飯時對患兒進行姿勢的指導與糾正。③洗澡訓練,家長對患兒進行洗澡動作與步驟的指導與練習。
1.2.2觀察組
該組在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的基礎上增加對坐位平衡功能的訓練。訓練方法如下:①頭部和軀干的控制,頸部前屈、背屈與回旋運動;可將玩具放于患兒身側及側后方,引導患兒觸摸玩具,家長根據訓練情況適當調整難度。②對上肢與肩部的訓練,做上肢與肩部后伸、外展與內收動作。③對上肢關節、手部進行活動與訓練,動作由近到遠,動作幅度由小到大,關節功能訓練交替進行。④手部功能活動練習,將患兒喜歡的一些物品置于桌面,引導患兒取物品,并適當增加難度。
1.3 評價方法
兩組療效評價均采用以下三種測量方式對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定,①C-WISC:中國韋氏兒童智力表。②GMFM:小兒腦癱粗大運動功能測量表。③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ADL)評定量表[2]。此三種評分方法評分越高表示療效越好。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采用平均數±標準差的方式表示計量資料,并用t檢驗,P<0.05表示兩組之間的差異較大,有統計學意義[3]。
2.兩組患兒治療前后情況比較
治療前,在C-WISC、GMFM、Barthel這三項數據上兩組患兒均無顯著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存在可比性。經過5個月治療后,在C-WISC、GMFM、Barthel這三項數據,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其中,觀察組與對照組在C-WISC、Barthl這兩項的差異顯著且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C-WISC、GMFM、Barthl情況比較(x+s,分)
注:與治療前相比,aP<0.05;與觀察組相比,bP<0.05。
3.討論
出現腦癱患兒的原因:母親孕期時染上疾病,孕期營養不良、在生產時有并發癥的發生等。這些原因都會致使嬰兒腦損傷。腦癱患兒的臨床癥狀在其嬰兒時期就有很明顯的表現,患兒關節與脊柱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發生改變,形成身體的殘疾[4]。腦癱嚴重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影響腦癱患兒及其家庭的生活質量。但目前對腦癱患兒的治療尚無特效藥。近年來,作業治療對于腦癱患兒的康復效果較為突出,由此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所謂的作業治療是一種有目的地對患兒進行對動作、社會、心理、感覺等因素的重新認知調整。患兒在完成有針對性的作業活動過程中,可以提高其肌肉伸張能力、身體協調能力和控制能力,從而達到提高患兒智力水平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目標[5]。本次研究結果說明了坐位平衡訓練在治療腦癱患兒中的顯著療效。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在接受了有針對性的坐位平衡訓練作業治療后,兩組在C-WISC、GMFM和Barthel這三項指數上的比較,觀察組高于對照組,且C-WISC與Barthel這兩項指數中兩組的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在對腦癱患兒的治療中,本院主張采用坐位平衡能力訓練,該療法療效明顯,值得廣泛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琚國盛.對腦癱患兒進行中西醫結合早期康復治療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叢,2015,13(11):37-38.
[2]馬輝.坐位平衡能力訓練在腦癱患兒作業治療中的臨床體會[J].中國民康醫學,2014,26(20):78-79.
[3]李紅,李艷.延續護理對腦癱患兒出院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04):184-186.
[4]丁宇,周兵等.家庭早期綜合康復護理對腦癱患兒的影響[J].科技通報,2015,31(03):42-45.
[5]李秀麗.運動平板訓練對學齡期腦癱患兒粗大運動功能及步行速度的影響[J].河南醫學研究,2015,24(0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