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耀懷 劉志峰
摘要:為了解決以往教學中的常見問題,我們設計了《應用倫理學研究》課程的板塊式教學模式,將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分解為相互聯系的四大板塊:基礎理論板塊、中西比較板塊、論文分析板塊和提綱實訓板塊。在這種板塊式教學模式進行過程中,從第一板塊到第四板塊,循序漸進,后一板塊以前一板塊為基礎,每一板塊各有其獨立功能而又相互聯系、步步推進,從而形成使學生從知識學習到能力提升的動態過程。本課程的改革力求將知識傳授和科研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以基本知識為基礎,通過文化差異比較、專題論文分析及實際擬題訓練,促使學生實現從應用倫理學知識向應用倫理學領域科研能力的轉化。本課程的改革,對于其他類似課程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課程改革;教學模式;研究生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5)03-0052-06
收稿日期:2015-02-28
基金項目:江蘇省2013年度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課題“《應用倫理學研究》課程改革探討”(JGLX13_089)。
作者簡介:呂耀懷(1956-),男,湖北武漢人,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蘇州科技學院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主要從事倫理學研究。
一、《應用倫理學研究》課程教學中存在的普遍問題
應用倫理學最初產生于西方發達國家,西方國家高校也最早開出應用倫理學方面的課程。就西方國家這方面課程的教學而言,大體上存在著美國與德國等不同文化的差異。在美國高校中,應用倫理學方面的課程注重案例分析,應用領域中各種實際倫理問題的探討及其處理占有很高的比重。而在德國,應用倫理學方面的課程注重理論思維的基礎訓練,應用倫理學之原理方面的知識在教學中占有較高的比重。
我國應用倫理學的興起是改革開放以后的事情,故在各高等院校中,有關應用倫理學的課程也開設較晚,但現在已形成遍地開花的喜人景象。就研究生教育來說,《應用倫理學研究》①一般是倫理學專業研究生的重要課程之一,在我國設立倫理學碩士學位點的高校中,這門課程通常也被定為碩士研究生的必修課程。除此之外,在一些沒有設立倫理學碩士學位點的高校中,通常也對相關專業的研究生開設有屬于應用倫理學這一學科的分支課程,如計算機倫理學、醫學倫理學、商務倫理學、企業倫理學、教師倫理學、生態倫理學或環境倫理學等等。這些分支課程與《應用倫理學研究》之間,是一般與個別、普遍與特殊的關系。與一般的《應用倫理學研究》課程相比較,這些分支課程主要講授應用倫理學在特定領域中的具體觀點和具體方法,而《應用倫理學研究》則主要講授應用倫理學的原理和方法論意義上的一般方法,并對一些主要的分支課程作初步的介紹。
在我國高校的應用倫理學方面的課程教學中,普遍的做法是以應用倫理學方面的教科書為主,輔以對于實際案例的分析。這種狀況,不僅指的是一般的《應用倫理學研究》課程,也是應用倫理學各分支課程教學的一般情形。
應當承認,我國高校的這種普遍做法,對于應用倫理學知識的普及來說,確實起到了不可否定的作用。通過如此進行的應用倫理學課程教學,學生應該對應用倫理學的基本內容有比較具體的了解,應該能比較輕松地掌握應用倫理學的一般性知識。“以應用倫理學方面的教科書為主,輔以對于實際案例的分析”的模式,也似乎符合所謂“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既有可能避免空談理論,又有助于將現實中的實際情況提升到理論高度進行較為深入的認知。然而,我國高校中的這種《應用倫理學研究》教學模式,又存在著一些明顯且不容忽視的弱點或不足之處,應當引起人們的注意。這樣的弱點或不足之處主要有:
其一,在吸取應用倫理學研究相對發達國家之相關教學經驗方面,存在著取舍不當或不顧國情等問題。如前所述,美國的應用倫理學以案例分析見長,而德國的應用倫理學則偏重于理論思維的訓練。在這兩個應用倫理學相對發達的國家中,其應用倫理學的學科特色與其文化背景有著密切關系。可以這樣認為,美國的實用主義影響了其應用倫理學的風格,故其偏重于案例分析;而德國的應用倫理學之所以重視理論思維訓練,則是與其世所公認的思辨傳統分不開的。而在我國的應用倫理學教學中,大多數教材借鑒的是美國模式,以講案例為主;側重于理論思維訓練的教材比較少見。并且,我國以案例為主展開的應用倫理學教學,大多數不是從本國實際出發,去努力收集和挖掘我國社會中體現國情的相關事例,而是取用或照搬現成的西方既有案例;而另有少數重視理論思維訓練的教師,則在課堂上完全沉浸在形而上的思考中,不屑于關注現實,不喜歡從現實生活中提煉案例并以此將理論下沉到地面,形成與現實的有機融合。
其二,學生往往僅滿足于對《應用倫理學研究》之學科知識的吸收,而很難形成必要且更為重要的批判精神和批判能力。作為哲學一級學科下面的專業之一,倫理學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并提升其批判能力,但在不少大學的《應用倫理學研究》教學中,往往最為缺乏的就是這樣的精神和能力。這種狀況的存在,首先是因為任課教師自身沒有足夠的批判精神和批判能力,故自己也不會有意在課堂上重視培養這種精神和能力;其次是因為學生普遍只對知識的接受感興趣或僅僅重視知識的被動吸取,在培養批判精神和批判能力方面通常不會有多大的壓力或動力。中國的應試教育體制已經形成彌漫性的影響,不僅決定了中小學教育的基本模式,而且對大學教育甚至研究生階段的教育也產生了明顯的后果。在這種應試教育的慣性作用下,即使是研究生階段的學習,也缺乏足夠的質疑和獨立思考,對既有的結論沒有批判性思考或沒有能力進行這樣的思考,只是習慣于吸取現成的結論,以順利通過考試為最大的目標。
其三,因偏重于知識傳授而忽略了學生在應用倫理學領域中的實際科研能力的培養和提升。研究生階段的學習,與之前各個階段的學習相比較,其最大特點就是以研究為學習的目標,為了進行研究而學習。即使是《應用倫理學研究》這樣的課程,從名稱上看,似乎給人以應用是學習這門課程的目的的印象,但其實這門課程的學習,也應以研究為指向: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培養進行相關應用領域的倫理研究的能力,能夠在相關領域中發現并解決現實中的倫理問題。如果學習這門課程的研究生,僅僅只是掌握了書本上涵蓋的知識范圍,只是懂得應用倫理學的原理或道理,而不會獨立地進行相關研究,那么,這種學習的價值就會大大衰減,甚至可以說,這樣的學習對于研究生來說基本上是失敗的。然而,在不少高校中,《應用倫理學研究》這門課程的開設和學習,并沒有起到真正形成和提升學生進行應用倫理問題研究所需能力的作用,大多數學生僅僅關心這門課程是否能通過、成績處于什么檔次等等,而任課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考核,通常也只是限定在這門課程之基本知識方面,不注重或不知道如何考核學生的實際科研能力。
二、《應用倫理學研究》課程改革的目的及其板塊式教學模式
既有之《應用倫理學研究》課程教學模式的上述不足或缺陷,影響了該門課程的實際效果,使得學生在這門課程的學習中應該最受重視且最有價值的方面反而往往被擱置或忽視。這種情況決定了對這門課程進行改革的必要性:如果不進行改革,不改變舊的教學模式,這門課程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學生的學習就會永遠在低級層面上徘徊。而如果能夠以合理且有效的新教學模式替代舊模式,設法在突破應試教育的傳統做法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那么,受益的就不只是該門課程,還可能惠及那些同樣采用傳統模式且存在類似不足的其他課程的教學,因為在我國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中,有上述問題的課程除了這里專論的《應用倫理學研究》課程之外,其實還包括一些其他課程。這就意味著,《應用倫理學研究》課程的改革,不僅對于該門課程來說十分重要,而且對于其他研究生課程也可能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針對《應用倫理學研究》課程教學中的上述問題,其課程改革的目的應為:通過本課題的研究,為《應用倫理學研究》這門倫理學專業的研究生課程提供新的教學模式,以超越單純注重知識傳授或僅滿足于事例分析的原有教學模式,且為研究生階段的其他課程改革提供可資借鑒的理念和方法。課程改革的總體要求是:將知識傳授和科研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以基本知識為基礎,通過文化差異比較、專題論文分析及實際擬題訓練,來實現應用倫理學知識向應用倫理學領域之科研能力的轉化。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并滿足總體要求,我們設計了《應用倫理學研究》的板塊式教學模式,將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分解為相互聯系的四大板塊。
第一板塊:基礎理論板塊。這一板塊的任務是向學生講述、闡釋作為總體的應用倫理學的一般理論,主要解決關于應用倫理學的學科歸屬、基本概念及“應用什么”、“應用于什么”、“為什么應用”、“如何應用”等關乎應用倫理學的性質、對象與方法等方面的問題。解決這些方面的問題之所以有必要,是因為如果這些方面的問題未能得到清楚的闡釋,那么,學生就不可能對應用倫理學這門學科有準確的定位,并因而可能產生概念模糊、思路混亂等問題。雖然在應用倫理學興起的早期,對應用倫理學各分支領域的具體問題的討論和研究先于對其一般理論的探討[1],但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和發展之后,我們現在完全有條件在教學中先為學生做好應用倫理學之基礎理論方面的準備。
第二板塊:中西比較板塊。本板塊的設置,是為了讓學生了解中西應用倫理學研究的各自特點,并獲得應用倫理學研究之背景框架及對其文化差異的初步體認。應用倫理學起源于西方,但即使在西方,不同國家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應用倫理學也有著不同的特點。通過對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應用倫理學的解析,突出文化背景因素對于應用倫理學研究的影響與作用,在此基礎上,審視當代中國學界對應用倫理學的研究,總結其得失,強調這種研究之針對中國國情的重要性。通過這一板塊的教學,力圖避免以往在應用倫理學課程中照搬照抄或簡單改編西方發達國家之相關教材或案例的傾向,確立應用倫理學研究的國情意識和本土文化背景,為學生在這方面的研究提供必不可少而又正確合理的框架知識。
第三板塊:論文分析板塊。這一板塊主要是通過解構若干篇較為典型的應用倫理學論文,讓學生掌握分析應用倫理學論文的基本技巧,并且使得學生通過這種分析,逐步形成獨立研究的嚴謹邏輯性,并了解應用倫理學領域之學術創新的基本要求與可能方向。在進行這樣的應用倫理學論文分析時,要求學生:①找出文中的主要創新點、理論成就;②把握作者論證的基本邏輯;③歸納論文在觀點、邏輯甚至語法方面的主要不足。在這個板塊中,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學生按這些要求進行論文分析,學生則必須在教師提問時給出符合這些要求的回答。因為有這樣的要求,學生一般會集中注意力自主地進行論文分析,即使學習自覺性不高的學生,也因為有這些要求的壓力而不得不在分析中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
第四板塊:提綱實訓板塊。這一板塊進入科研能力實訓,通過查文獻、列提綱及最后的答辯,培養學生的科研思路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功。首先由教師提供若干應用倫理學方面的研究題目,根據學生多少,給出的研究題目可多可少,學生則各自圍繞所選定的題目收集相關資料,并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認真研讀,逐步提煉思路,為所選定的研究題目設計初步的研究提綱,然后由教師組織提綱答辯。在提綱答辯時,每個學生就自己的提綱即研究思路進行說明,其他學生和教師分別給出自己的評論。如此進行的提綱答辯,不僅使得答辯者能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提綱的不足從而明確改進的方向和措施,而且也使得參與評論的其他學生受到啟發。這種參與式的主動學習比被動式的聽課效果明顯要好。
在這種板塊式教學模式的進行過程中,從第一板塊到第四板塊,循序漸進,后一板塊以前一板塊為基礎,每一板塊各有其獨立功能而又相互聯系、步步推進,從而形成使學生從知識學習到能力提升的動態過程。就這種教學模式所使用的方法來看,前兩個板塊主要是教師為主的課堂講授;第三板塊則采取課堂師生互動的形式,教師與學生相互問答;第四板塊由教師提供研究題目,學生自主進行研究,然后在答辯時由學生主講,教師組織講評。
三、課程改革的實施
基于《應用倫理學研究》這門課程改革的目的及按照板塊式課程設計的要求,我們在實施該門課程的改革時主要采取了下述具體措施:
在第一板塊的教學中,我們沒有局限于某一本或某幾本既有的應用倫理學一般概論性質的教材,而是采擷了既有諸種教材中符合本板塊要求的內容,再從學術刊物和學術著作中吸取有助于學生認識、明了、分辨應用倫理學之學科性質、研究特點、發展趨勢等方面的論述,在課堂上對這些材料分別給以批判性的分析和介紹,引導學生在比較、分析的基礎上達到對于應用倫理學這門學科的總體把握。其中,應用倫理學教材中的相關知識,僅作一般性介紹,教學中的重點放在中外學者對于這方面知識的研究性文獻方面。例如,我們主要參考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應用倫理學研究中心余涌主編的《中國應用倫理學(2001)》和奧特弗利德·赫費著的《作為現代化之代價的道德——應用倫理學前沿問題研究》(鄧安慶、朱更生譯)[2]。其中,前者所錄廖申白的《應用倫理學的一些重要性質及其“應用”倫理學理論的方式》和唐凱麟、彭定光的《論應用倫理學研究的重要使命》,以及后者的中譯本序《應用倫理學的概念與方法》,討論了若干重要的應用倫理學的一般性問題,而這些問題在諸種應用倫理學教材中通常未有充分討論。第一板塊的教學,我們安排了8學時的課堂教學時間。
在第二板塊的教學中,我們首先將比較的主題限定在應用倫理學的某個專門領域,然后再根據這個主題選擇西方和中國的學者在這個專門領域中的相關著作進行比較分析。之所以要將比較的主題限定在應用倫理學的某個專門領域,主要是為了比較的方便,因為如果不對比較的主題有所限定,那么,比較的進行就可能變得十分困難。只有對同一主題的不同研究進行比較,才能找出不同研究的各自特點,而試圖對不同主題的不同研究進行比較則往往導致不得要領甚至無法比較。我們具體限定的主題是經濟倫理學研究,為此而選擇了美國、德國和中國的學者在這方面的三種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著作,用12個學時對這些著作中的主要部分進行分析和比較。
在第三板塊的教學中,我們選用曾釗新、呂耀懷等著的《倫理社會學》[3]一書中的幾篇論文作為分析的對象。之所以選用這本書中的論文,主要是因為本文作者參與了該書的寫作過程和全書的統改,故對該書的各個篇章比較熟悉,了解其中每篇論文的由來、思路、價值和不足。本板塊教學的進行,是先由任課教師帶領學生認真閱讀選定的某篇文章的一部分,然后再組織學生對這一部分的內容進行討論和分析,在討論和分析中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思考能力及批判精神,如此逐步完成對該篇文章各個部分的研讀,最后由任課教師作總結和歸納。在這個過程中,任課教師要特別注重主要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而且,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的環節甚至比解決問題的環節更有價值。這是因為,在我們看來,研究生階段與本科生階段的一個重大區別,就在于本科生階段主要是培養學生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的能力,而研究生階段則更需要提升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確立研究課題的能力。在研究生培養階段,不少碩士點存在的一個普遍的問題,就是研究生不善于自己發現問題,甚至自己的學位論文的選題都往往指望自己的導師給出。如此培養出來的研究生,畢業之后離開導師通常就不知道自己要去研究什么,不知道有些什么課題可以進行研究,從而難以獨立地、自主地開展科研。這一板塊的教學,安排了20學時。
在第四板塊的教學中,由于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還難以自己提出研究課題,故先由任課教師給出可供選擇的應用倫理學方面的題目,并向學生介紹查找文獻的基本途徑和方法,然后再由學生根據所選題目自己去查找并研讀相關文獻,在此基礎上形成較為完整的研究思路,并擬出初步的研究提綱。任課教師給出的研究題目,最好是本身就具有創新性的題目,即有待研究但尚未有專門研究的題目。如果給出的題目已經有人進行過研究,那么,之前未有研究經歷的學生要想超越前人研究,可能難度過大,故往往就會沿用已有研究的思路,不愿或不能尋求新的研究取向。而如果任課教師給出的是全新的研究題目,則學生最多只能借鑒他人的類似或相關研究,以此為基礎來設計對這種全新題目的研究思路,這就避免了學生走捷徑、照抄照搬現成思路的可能性。學生設計的研究提綱,不應過細,也不應過于簡單。我們的做法,是要求學生就給定的題目擬出三級提綱。二級提綱過于簡單,學生在擬定這種二級提綱的過程中所受到的思維訓練不充分,而四級提綱則過于復雜,在本課程的有限時間內難以完成。提綱完成后,在由任課教師組織的提綱答辯過程中,學生一個一個地陳述自己所擬提綱的基本思路和根據,在每個學生陳述完畢后由其他學生和任課教師就提綱的問題進行提問,提綱作者當場回答這些提問,要么對自己的提綱作進一步的解釋,要么接受任課教師和其他同學提出的意見。這一板塊的教學,先由任課教師在課堂上用4學時布置課題、講解方法,再由學生利用一個星期的課余時間查找文獻、設計提綱,最后用4學時進行提綱答辯。
以上四大板塊的教學共安排48學時,按每周4學時進行,延續12周。
四、成效與不足
本課程的改革歷時數年,從學生的反映及學生在專業素養、論文選題及其研究等方面情況的前后對比來看,主要的成效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意識有了明顯增強,不僅傾向于批判性地對待既有相關文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批判性地審視自己所寫論文中存在的問題。哲學思維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其批判性。盡管不能否定之前也有一些具備批判性思維的學生,但通過本課程的板塊式教學尤其是第三板塊的論文分析,這些學生的批判性意識得到進一步增強,而另有一些學生則從盲目認同、簡單照抄照搬逐漸轉向批判性地學習和研究。
第二,學生自主選題的視野更為開闊,選題不僅具有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而且新穎、精巧、不落俗套。認真對待本課程的學生,通過四大板塊的訓練,在選題方面視野更為開闊,往往能提出一些讓人耳目一新的好題目,例如:《潛規則的倫理批判》、《“面子”問題的倫理分析》、《逼仄空間的道德鏡像——小說〈蝸居〉的倫理解讀》、《“卡奴”問題的倫理審視》,等等。這些題目在選題當時都是未有專門研究的課題,具有不可否認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且題目的表達別致、精巧。
第三,學生的研究思路有了明顯改進,開題時思路混亂、邏輯不清的問題有所減少。在入學時資質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學過本課程的學生一般比未學過本課程的學生在研究思路上有明顯優勢。這種優勢的獲得,主要得益于本課程之第三板塊的論文分析及第四板塊的提綱實訓。在第三板塊的教學中,學生不僅搞清了所分析之文章的基本觀點、創新之處,而且對文章創新的思路及存在的問題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這為他們構思自己的論文結構、把握論證的邏輯奠定了較好的基礎。第四板塊的提綱實訓,相當于碩士論文開題的預演,在碩士論文開題之前就有這么一次要素齊全、配置合理的預演,能夠暴露通常會出現在碩士論文開題中的一些問題,在相當程度上減輕了首次開題的壓力和難度,有助于提升開題的質量。
本課程的改革雖然取得了一些比較明顯的成效,但由于主客觀方面的多種原因,仍然存在著下述有待改進的不足之處:
第一,在吸取應用倫理學研究相對發達國家之相關教學經驗方面,雖然力圖克服先前存在的取舍不當或不顧國情等問題,盡量將理論思維的訓練與實際案例的分析結合起來,但迄今為止,尚未形成本課程所需要的一套體現我國特殊國情的案例體系。在本課程的進行過程中,很多時候由于缺乏合適的本土案例,故不得不沿用西方國家比較成熟的案例。在國內學者撰寫的應用倫理學方面的著作或教材中,國產案例不多且顯得過于簡單,分析的空間或容量遠遠不夠。我們試圖收集、提煉一些能夠反映我國當代社會特點的應用倫理學方面的案例,但限于人力、物力方面的條件,這方面的工作遠未完成。
第二,在第三板塊的論文分析教學中,由于所選文章都屬于倫理社會學方面,故學生在分析過程中容易產生單一、單調的印象,在分析對象上有待豐富。之所以選擇倫理社會學方面的文章,主要是因為本課程的主講教師對該方面的文章最為熟悉因而也最方便用來分析,但這種方便所導致的這種單一、單調的負面印象應當引起注意,因為這種單一、單調的負面印象往往會造成審美疲勞,在某種程度上是時間、精力的浪費,而且或多或少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第三,課時偏緊,以致各板塊的教學不能從容展開,尤其是第四板塊的提綱實訓,在學生超過十人的情況下,課時安排更是無法滿足實際需要。學生數為10人或不足10人時,提綱答辯安排4個學時還勉強可以對付,但學生數超過10人,則4個學時不足以安排全部學生參與答辯。在這種情況下,只能讓部分學生就自己的提綱進行現場答辯,其他學生則沒有這樣的機會了。前面三大板塊的教學也有課時偏緊的問題,只不過一般與學生多少無關,而是偏緊的學時安排難以滿足教學內容的需要。
本課程的改革探討,雖然與本課程的主題和內容密切相關,帶有本課程自身的特殊性,但這種改革的一些觀點和方法,應當對其他課程的改革也有啟示的意義。例如,在研究生課程的教學中,最為重要的不是知識的傳授,而是科研意識和能力的培養——這樣的觀點,似乎應成為所有研究生課程任課教師的共識。此外,本課程引入的提綱實訓板塊,對于訓練學生的科研思路、提升學生的科研能力有實際作用,也可為其他課程所參考[4]。
本課程改革的進行,也可能受到其他課程教學的制約,因為如果其他研究生課程始終以知識灌輸為主,仍然不注重研究生之科研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仍然不想方設法調動研究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那么,修習本課程的研究生在本課程的進行中多少就會受到其他課程之教學模式的影響,多少有些不習慣于本課程的這種注重科研意識和能力培養及學生自主參與的教學模式。因此,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可能需要一個統籌考慮的系統工程。
參考文獻
[1] 余涌.中國應用倫理學(2001)[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6.
[2] [德]奧特弗利德·赫費.作為現代化之代價的道德——應用倫理學前沿問題研究[M].鄧安慶,朱更生,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1-281.
[3] 曾釗新,呂耀懷,等.倫理社會學[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2:8-189.
[4] 季衛東.中國法學教育改革與行業需求[J].學習與探索,2014(9):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