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冬倩
摘要:在中國音樂史學的研究領域,不乏一批名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們的研究成果不僅推進了學術的發展,研究方法更是給我們帶來了新的學術理念。本文就以楊蔭瀏為代表,主要對他研究成果及方法加以概括并作簡要評論。
關鍵詞:史學研究;理論實踐;研究方法
20世紀的中國音樂史學,漸漸具有了科學意義。中國音樂史的研究由傳統的音樂史學范疇進入了現代的音樂史學階段。在此期間,先后出版了葉伯和、鄭覲文、王光祈、楊蔭瀏等人撰寫的中國音樂史著作近五十種之多,其反映了中國古代音樂史的研究總體上由微觀研究向宏觀研究轉化的歷史性進展,其關鍵在于治史觀念與方法的重大突破。①一些知名的學術研究領軍人物在其發揮了重要作用。
楊蔭瀏,音樂教育家,音樂史學家。從小就讀經史詩詞的他,有良好的國學基礎。他自幼酷愛音樂,師從吳畹卿學唱昆曲及演奏琵琶、三弦。并熟練掌握簫、笛、笙、二胡等民族樂器。12歲開始隨美國傳教士郝路易女士學習鋼琴、作曲、樂理及和聲等西方音樂理論。他從小在國學和傳統音樂方面的基礎使他后來在中國古代音樂研究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使他成為當代公認的中國音樂史家和民族音樂學家。其中,最主要的成就在于他的兩本著作,《中國音樂史綱》及《中國古代音樂史稿》。
《中國音樂史綱》是建國后問世的第一部中國古代音樂史著作。它是作者在重慶青木關教“國學概論”和“中國音樂史”等課程的講義。于1943年年底完成初稿,1944年親自刻寫油印成教材,正式出版于1952年,由上海萬葉書店印行出版。這本書雖然在歷史時期劃得比較粗,但全書收羅的文獻史料相當豐富,論述也相當仔細,與后來的音樂史相比,它集中于音樂本身的敘述,音樂與歷史、文化背景的關系幾乎沒有談到,可以說是一部“實實在在”的音樂史。②這本書的另一特點便是著重闡釋了古代樂律學的內容,他采用了物理實驗的手段對古代樂律理論進行驗證,并對各個時期的樂曲、樂律、音韻和詞曲關系等方面作要而不繁的論述,條理清晰,學術思維高度凝煉,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意義。還有對古代音樂文學方面,字調與音調的關系,音韻與音樂的關系等,都有詳細的推考。另外,史料的辨偽求真和音樂形態的分析以及戲曲音樂都有深入的研究,尤其注意史料與活的音樂的聯系在學術價值上較之以往的音樂史著作有重要突破。
《中國古代音樂史稿》的體例是根據1959年,由楊蔭瀏、廖輔叔、李純一執筆的《中國古代音樂史提綱》來的,1964年楊蔭瀏完成了該書的遠古到宋代部分,由音樂出版社分上、下兩冊出版,1977年作者完成了元代至清代的部分,后分上、下冊由人民音樂出版社于1981 年出版,成為一部完整的音樂史著作。《史稿》內容豐富全面,把重要的音樂史實幾乎都匯集其中了,涉及音樂的有關方面都敘述的很詳盡。全書抱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在一些細節問題的研究的相當深入,并以新的理論視角解釋歷史上的音樂現象。可以說是二十世紀學術水平最高的一部中國古代音樂史理論著作。
縱觀《史綱》、《史稿》兩部著作,不難發現,作者的理論觀點都與實際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有許多結論都是作者親自到鄉間實地考察,搜集資料,整理研究得到的。楊蔭瀏不僅一貫重視對民間音樂的深入調查與研究,而且身體力行地去實踐,他把深入民間音樂生活進行民族音樂的實地考察、搜集相關資料,看做是通向“國樂基礎”的一個不可跨越的學術區域。在五十年代初,他就親自參與了對無錫阿炳的樂曲搶救和整理,并編成了《阿炳曲集》。楊蔭瀏的研究,注重實證,而不固守實證。這種歷史觀念,影響著后來許多人的研究。此外,在《史稿》中,作者較多的運用了現存的傳統音樂來論證古代音樂,以此豐富音樂史的研究。如作者根據現存的南北曲音樂來說明元代的雜劇和南戲,根據現存的傳統音樂的研究得出唐宋燕樂二十八是“四宮”。楊蔭瀏強調:“作為一個音樂史家,不要老去寫音樂史,最好多去調查,收集各種曲牌,寫出一本本曲譜來,用實踐來充實音樂史,向深、廣兩個方面去搞。”③他在中國音樂史的研究中,注重對音樂實例的探索,搜集曲牌、曲譜。《史稿》列舉的完整曲例有84首之多,插入圖片130余幅,使中國音樂史著作的面貌為之一變,徹底打破了“啞巴音樂史”的沉悶局面,④把音樂史變為“有聲的音樂”。這種結合現存傳統音樂的實況來研究古代音樂,并以豐富的傳統音樂作品實例來充實中國古代音樂史的研究方式,漸漸成為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研究的主要方法,也就是后來所提到的“逆向考察”。“逆向考察”正式被提出來是在80年代丁偉志發表的《論歷史研究中逆向考察》的一篇論文上。該方法一經提出,便在學術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此方法利用較為后進的民族音樂材料作為參考,與音樂文獻互為參照,印證,從而得出研究結果,逆向考察的方法從各方面豐富和推動了問題研究的深入。馮文慈先生說,進行逆向考察,需要嚴肅的態度,提出推測和假說,有別于無端的臆斷和熱情的幻想。⑤而楊蔭瀏嚴謹詳實的學術態度恰恰將這種研究方法靈活的運用到自己的研究當中,給后人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楊蔭瀏力求從實踐中得出研究成果,而研究他的學術成果是洞悉其學術精神的必要手段,也是我們理解中國古代音樂史的一個重要窗口。在楊先生一生的學術道路中,為中國古代音樂史研究留下了諸多開創性的課題,形成了許多彌足珍貴的研究業績,值得我們很好地學習與借鑒。
【參考文獻】
[1]劉再生.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20世紀中國古代音樂史的研究》[J].中國音樂學(季刊),1999(04)
[2]鄭祖襄.中國古代音樂史學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
[3]馮文慈.中國古代音樂史研究中的逆向考察》[J].音樂研究,1986(01)
[4]劉再生.評價歷史人物的求實精神——再談對楊蔭瀏的評價》[J].音樂藝術,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