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圓圓
摘要:徐干繼承并發揚了儒家正統的教育理念,集中反映在《中論》中,針對老師和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作為老師應該因材施教,因勢利導;作為學生應該虛心求教,思行兼備,這樣才是教與學相得益彰。
關鍵詞:徐干;中論;教育思想
徐干生于公元171年,歿于公元218年,他生活這段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特殊時期。政治的黑暗,經濟的崩潰,引起了社會的各個方面巨變。有志之士面對無能昏庸的君主,頻繁的戰亂,處在社會中下層的他們猛烈的抨擊社會政治,故掀起了一股社會批判浪潮,以王符、崔寔、仲長統、荀悅及徐干為其中干力量,徐干的《中論》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中誕生。東漢末年,政治黑暗,社會混亂,經濟崩潰,學術思潮新舊不一,徐干不為環境所干擾,淡泊明志身處陋巷,潛心做學問,成為“建安七子”唯一著成子書的。
《中論》上下兩卷,共二十篇,從哲學、政治、教育、君子修養各個方面表達出他想用儒家正統的思想“矯正時弊”。
“徐干堅持儒家的正統教育,注重對學生才智、技能的培養,運用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等教學方法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并強調學者學習要堅持不懈,謙虛謹慎,等等這些主張在當時學風敗壞,士人不務學習,徒務交游的環境下,確是格外引人注目”。[1]“他(徐干)詳細地論述了教育的內容、方法、目的,希望通過教育的熏陶和感化,達到扭轉世風的目的?!盵2]
學猶飾也,器不飾則無以為美觀,人不學則無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經人倫,為美觀故可以供神明。[3]
《中論·治學第一》中將學喻為裝飾品,如果將其置于正確的位置,會顯現出美好一面,否則,“器”就談不上美了,如果不進行學習,就如將裝飾品隨便丟棄,失去“懿德”。由此足見,學習的重要性。徐干繼承并發揚了儒家正統的教育理念,集中反映在《中論》中,針對老師和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作為老師應該因材施教,因勢利導;作為學生應該虛心求教,思行兼備,這樣才是教與學相得益彰。
一、因材施教,因勢利導
因材施教,古來有之,不是徐干獨創?!墩撜Z·顏淵》中就提及孔子對其不同的學生,施以不同的教學方法: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盵4]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盵5]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盵6]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盵7]
顏淵、仲弓、司馬牛、樊遲同問“仁”,孔子給出了四個答案,就是因為四人的學業造詣、個性特點等方面的不同給出不同的答案,但都是基于“仁”這一概念的基礎之上概括出來。
徐干《中論·貴言第六》中就學生的職業、才性等不同,施以不同的教學方法,并查其癥結,對癥下藥,讓學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故君子非其人則弗與之言,若與之言,必以其方:農夫則以稼穡,百工則以技巧,商賈則以貴賤,府史則以官守,大夫及士則以法制,儒生則以學業。[8]
徐干認為:如果要想讓學生心平氣和的學習,就要對其順勢引導,不能勉強。其實,這同樣不是他的所創,在《禮記·學記》中已有記載:“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9]對于學生要“引而弗牽”,使教與學之間不偏不倚,使師生之間的關系能夠平和相處。徐干將《學記》的引導理念進行深化:
是以君子將與人語大本之源,而談性義之極者,必先度其心志,本其器量,視其銳氣,察其墮衰,然后唱焉以觀其和,導焉以觀其隨。隨和之征,發乎音聲,形乎視聽,著乎顏色,動乎身體,然后可以發(邇)而步遠,功察而治微,于是乎闿張以致之,因來以進之,審諭以明之,雜稱以廣之,立準以正之,疏煩以理之,疾而勿迫,徐而勿失,雜而勿結,放而勿逸,欲其自得之也。[10]
教師應該先對學生進行全面認識和了解,把握學生的基本情況。諸如學生們性格、氣質、興趣、愛好、志向等,進行因材施教,便在其過程中,要因勢利導,最終讓學生無意識中收獲知識,在興趣中學到知識。
二、虛心求教,思行兼備
謙虛,是徐干的君子觀理念中一個重要元素。作為學生,虛心學習,學德、智,以補其不足,方可稱為學?!吨姓摗ぬ摰赖谒摹分兄v到:“故君子常虛其心志,恭其容貌,不以逸群之才,加乎眾人之上,視彼猶賢,自視猶不足也。故人愿告之而不倦?!盵11]只有虛心學習,賢者才能“教之不厭,誨之不倦”,學其長補其短,提高修養,才有可能成為君子。
孔子有言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行是一體的,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燧人氏發明了鉆木取火,倉頡發明文字,與他們細致的觀察、認真的思考、付諸行動是密不可分的。徐干認為:先哲賢人故能成為圣人,是因為他們能夠把學習、思考并付諸于行動,并且能使三者同時作用一身。“昔顏淵之學圣人也,聞一以知十,子貢聞一以知二,斯皆觸類而長之,篤思而聞之者也?!盵12]顏淵、子貢接受能力有所差異,顏淵聞一以知十,子貢聞一以知二,但他們都能夠觸類旁通,認真思索,以獲得新的體驗,所以兩人都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要想把學到的知識真正融會貫通,就要付諸于實施,僅僅倦立、矯首、孤居,是達不到學習的目的?!吨姓摗ぶ螌W第一》中“倦立而思遠,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矯首而徇飛,不如循雌之必獲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務學之必達也?!盵13]從《中論》可以看出,只有速行和務學才能獲取真正的知識。
《中論》的教育思想,貫穿了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個方面,它們相輔相成。徐干想通過他的教育思想,告誡士子們能夠真正的從師學習,想力挽狂瀾的挽救漢末學風敗壞,不修德行道藝的局面。可是,“冠蓋填門,儒服塞道,饑不暇餐,倦不獲己”的假象告訴我們,徐干的教育理念在這樣的現實里是行不通的,但這種先進的教育思想足以適應于今天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