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越彬
【摘要】隨著生態建筑設計的不斷發展,研究丘陵地區的相關課題凸顯出重要意義。本文首先介紹了丘陵地區生態建筑設計理論,分析了生態建筑設計要點。在探討丘陵地區生態建筑類型的同時,提出了其生態建筑設計的多方面策略。
【關鍵詞】丘陵地區;生態建筑;設計策略
一、引言
臨城縣位于河北省西南部,總面積797平方公里。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分布。西部為山地,海拔500-1500米,占全縣總面積的32.9%。丘陵分布于中部,海拔100-500米左右,占全縣面積52.4%。平原分布在臨城縣東部京廣線附近,海拔37-100米,占全縣面積14.7%。作為客觀環境較為特殊的情況,臨城縣丘陵地區的生態建筑設計在近期得到了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研究其中的生態建筑設計策略,能夠更好地提升其實踐水平,從而優化丘陵地區生態建筑設計的效果。
二、丘陵地區生態建筑設計理論
所謂生態建筑設計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運用生態學、建筑技術科學的基本原理和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組織建筑與其他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使建筑和環境之間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同時具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較強的生物氣候調節能力,以滿足人們居住生活的環境舒適,使人、建筑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系統。生態建筑設計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通風設計
一般對于建筑的通風而言,自然通風是最經濟的環境調節手段。常運用到建筑設計中來,要求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設計與三維空間的設計等都必須與自然環境相協調,來有效地解決建筑中的通風不暢,空氣不好等問題。
2.空間設計
建筑空間應滿足日照、采光、通風、消防、防災、管線埋設、視覺衛生、文物建筑保護、噪音防治、城市景觀等方面的要求。
3.綠化設計
現在許多城市受建筑密度、材料、布局、綠地設施等因素的影響,室外氣溫逐漸出現“熱島”現象。隨著這些問題的產生,我們必須要找到解決的辦法,因此我們對建筑合理的設計和布局,選擇高效美觀的綠化形式,來獲得更適宜的室內外環境。
三、丘陵地區生態建筑特點
1.建筑環境協調
建筑環境協調是指建筑的建構對自然生態系統不造成威脅,是作為自然的構成要素存在,恰當地嵌入城市縫隙或自然肌理當中,同時與自然建立和諧的關系。建筑將其大部分的體量以自然的手段加以隱藏,從而達到對自身存在的一種削弱,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建筑和人的活動對生態秩序的消極影響。
2.建筑空間調節
庭、院式建筑是存在發展時間最長久的建筑形式之一。庭、院是中國傳統建筑組群的重要組成要素。建筑空間以“庭、院”為核心展開布置,庭、院空間成為建筑中最具特色的空間。同時,還可以利用庭、院形成“煙囪效應”以進一步改善室內小氣候。
3.建筑綠化調節
在生態建筑中將綠化體系引入建筑的主要部位。綠化和建筑相結合,不僅形成優美的景觀,而且通過植物的新陳代謝,可以改善室內的空氣質量。植物能吸收室內的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同時能夠清除甲醛、苯和空氣中的細菌等有害物,形成更為健康的室內環境。
四、丘陵地區生態建筑設計要點
臨城縣丘陵地區主要特點是海拔在100-500米左右,地形有起伏,但是海拔較低,坡度也比較和緩。鑒于這些地形特點,生態建筑需要考慮以下設計要點。
1.風環境設計要點
風環境是生態住宅設計中必須要考慮的一個因素。因為長期以來在進行住宅設計時,設計人員往往考慮更多的是住宅平面的功能、美觀和空間利用設計,而對于風環境對人的影響考慮的較少。這就導致在風速較大時,人們要受到風的侵襲,而當夏天天氣炎熱時,室內通風不暢,不利于居住的舒適度要求。所以進行生態住宅設計時,需要充分考慮到風環境所對人帶來的影響。確保室內具有良好的風環境,使人們居住的更為舒適。如何營造通風良好的環境,其重點在于對流及窗戶的設計,主要有以下兩點:
(1)房間格局要以開放式為主:建議格局采用開放式或半開放式,不僅對視覺來說有放大效果,光源和空氣更能流通穿透 。
(2)窗戶方向要和風向一致:不論搭配何種窗戶形式,窗戶的開窗方向,必須要和風向一致,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對流。另外也建議北側窗戶運用活動式百葉窗,自由調整葉片的斜度方向來增減進風量。如此一來就能達到較好的通風效果。
2.光環境設計要點
建筑的自然采光對于人們的身體健康和工作效率有較大的提高,特別是在我國北方冬季,對自然采光更有嚴格的要求。這就需要在建筑設計時需要充分的考慮到建筑間距問題。根據臨城縣地理地勢,建筑間距的設計要求應參考以下幾點:
(1)低層、多層住宅建筑的側面間距不應小于6m。當住宅山墻有居室、起居室、客廳開啟窗戶時,其山墻間距增加2m。有突出物時,應相應調整間距,保證凈距符合上述規定。
(2)不規則平面的住宅建筑,按建筑大墻的最凸出的外圍線和周圍建筑的最近距離計算間距。
(3)遮擋高度計算:以被遮擋建筑的最低居住層室內標高以下0.45m處為基準計算遮擋高度,并以遮擋高度計算建筑間距。
(4)位于同一裙房上的幾幢住宅建筑,計算住宅建筑間距可扣除裙房的高度;計算與相鄰建筑間距時,應包括裙房的高度。
(5)同一建設用地內,底層設有架空層的住宅建筑相鄰時,其間距計算不含底層架空層的建筑高度;底層設有架空層的住宅建筑作為遮擋建筑與未設架空層的住宅建筑的間距計算應含住宅建筑底層架空層的建筑高度。
3. 熱環境設計要點
住宅區周圍建筑的熱環境不僅和氣流流動有關系,同時還和住宅區建筑周圍的輻射系統有關。受到住宅設計中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綠地率和水景設施等因素的影響,住宅區室外氣溫有可能出現“熱島”現象。
五、丘陵地區生態建筑設計策略
1.自然通風設計策略
自然通風設計是環境調節中最為經濟和有效的手段,也是建筑生態管理的關鍵手段。因此,自然通風設計是生態建筑設計的首要任務。在設計中確保建筑通風自然,可以使生活舒適性和空氣質量問題得以有效解決。
2.空間設計策略
室內外空間一體化:通過建筑設計,可以使建筑的室內外通透。這種設計手法在建筑創作上最為常見,如建筑物內的共享大廳、內庭院,在其上部加一個可調節的開啟屋頂,根據時間季節的變化,由計算機或人工控制,達到室內溫濕度的調節,又可使室內外空間連成一體。另一種設計手法也被建筑師經常應用,將面向庭園的墻面部分或全部打開,不僅讓大眾在室內獲得更多的陽光和新鮮的空氣,而且將室外空間延伸到室內,既獲得了良好的景觀,又擴大了使用空間。
3.環境協調設計策略
生態建筑在建設立項和整體規劃時首先要重視選址,即建筑與周邊環境的關系要協調。設計應該遵循從實際出發,因地、因時、因景制宜,合理恰當地處理好環境、建筑、經濟效益三者的關系,處理好新、舊建筑的矛盾,合理預測和控制,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六、結束語
通過對臨城縣丘陵地區生態建筑設計策略的相關研究,我們可以發現,丘陵地區的特殊性決定了其生態建筑設計策略的不同,我們應該從丘陵地區的客觀環境出發,利用有利條件,強化生態要素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強調綠化景觀、水體景觀在建筑中的權重。堅持生態要素、生態優先原則,研究制定最為科學合理的生態建筑設計策略。
參考文獻:
[1] 謝靜.建筑設計中生態建筑理論的應用[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3(12):88-89.
[2] 李佳林.淺談生態建筑觀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J].科技工作.2010(01):12-13.
[3] 張明輝,葉紫.淺談生態建筑觀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06):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