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力 李曉華 趙夢偉
【摘 要】本文立足于目前的教學體系,以汽車構造課程為例,分析造成學員學習興趣不高的原因,結合該課程的特點,改革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培養學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學習理念,提出提高學習效果的措施。
【關鍵詞】士官職業教育 學習興趣 汽車構造 學習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5-0092-01
士官職業教育轉型以來,“學員學習興趣不高”一直是困擾基層教學單位及一線教員的一個突出問題。很多開展士官教育的院校均面臨同樣的問題。但如何解決這方面的問題,由于涉及整個招生、培養體系,均沒有太多的辦法,也沒有過多的研究。本文立足于目前的教學體系,分析造成學員學習興趣不高的原因,提出提高學習效果的措施。
一 原因剖析
1.學習起點上心有余而力不足
以汽車教員某區隊為例,人數31人,其中拿到過獎學金的只有2人,有過掛科經歷的達到5人。學員中有4人沒有進入高中階段學習,其余雖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但多為學習成績不佳者。約三分之一的學員入學前從事的工作與車輛無關,其余接觸車輛的人員時間也大都較短,且沒有接觸過本門課的系統知識。
2.思想觀念上認識不足
各位學員畢業以后,或成為汽車教員、維修技師,或成為勤務(分)隊長、司訓(分)隊長,用車、管車必須要先懂車,懂車的構造和性能;維修即是為了恢復汽車的各項性能,故必須先知道這些性能有哪些,如何評價與測定;汽車教員講好課程必須先全面、深入了解課程的內容,但多數學員并沒有認識到學習這門課的重要性。
3.就業、任職崗位驅動不足
學為所用,可畢業后的任職統計讓人驚訝。以汽車教員某區隊為例,2012級32人,畢業后真正從事汽車教員工作的僅有2人。
4.教學方式和環境給力不足
當前的多媒體教學可以說是用“電灌”代替“人灌”。上課時窗簾一拉,學生們昏昏欲睡,不知不覺地就創造了睡覺的最佳條件,無法發揮多媒體教學應有的作用。
二 解決對策
汽車構造課程作為我校各專業的主干課程,課程教學目的是為后續專業課打好基礎,同時提高學員的專業素養,以利于其將來的崗位發展及知識的遷移。基于學員現狀,結合本課程內容多、周期長的特點,為完成人才培養目標,必須改革教學的各個環節,從而培養學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學習理念。
1.強化學習信念
學習基于個體的興趣、價值觀和情感需求,依賴于如何調動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奧蘇伯爾認為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源于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與附屬內驅力(得到認可)。要關注個體感受,調動多重感官參與認知過程和體驗學習感受。學員要做到“端正態度我要學”。在學習上,要從小事做起,一點一滴積累,才能水到渠成;貪圖一時的輕松,將會使自己在未來付出數倍的代價。
2.合理定位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包括三類,即知識目標: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策略性知識;能力目標:思維方法技能、行為技能;情感目標:興趣、動機、價值追求。教育教學的效果是以學習結束時教學對象的行為變化為依據來評價的。布盧姆把三類教學目標由低到高分成不同的等級:認知目標分為知道、理解、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六級;動作技能目標分為模仿、巧妙化、精密化、分節化、自然化和創造化六級;情感目標分為接受、反應、價值判斷、組織化和人格化五級。而士官教育要滿足最樸素的愿望和最低層次的教學需求,應基于最基本的知道、理解、接受和模仿。
3.實施小班教學
小班教學是在原建制教學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對象的專業特點、知識需求,在同一班次的教學中打亂原有建制,把具有共同專業特點、知識需求的教學對象組織在一起,同在一個教室,共同學習某一課程和專題的一種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依據各層次入校學員的文化基礎、入學前崗位、對車輛熟悉程度、個人背景以及對學習的期望等宏觀分布,有針對性地實施教學。如早期的四加一學員即采用過,效果顯著。
4.改進教學管理
改革是為了提高學員積極性,有了積極性和責任感,則會事半功倍。研究基于培養學員學習興趣的教學管理制度,包括理論與實踐教學管理制度、學員組織管理制度、學員考核管理制度等,設立獎勵制度、末位淘汰制等,降低獎學金入圍門檻,擴大獎勵范圍,還可以賽促學,依據需要適當進行理論知識競賽、拆裝技能比賽等。
5.關注后進生
無論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總有些學員不能跟上集體節奏,游離在課堂的最遠處。教育固然要實現大多數人的進步與成長,可這些后進生的成長,才能真正體現教育者為人師表的職業道德和教育水平。學與不學、會與不會之間就一點距離,逾越了思想、理念上的那道鴻溝,就能看見前面寬闊的海洋和燦爛的陽光。看見他們超越自己,教育者內心的成就感便油然而生。
當前我們職業教育教學的突出問題是職業教育教學理論研究不深、對職業教育教學規律認識不夠,主要表現在對學習主體“學”的規律認識不夠、對職業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規律探究不夠。職業教育教學規律不是理論家思辨的結果,而是要深入研究,找出規律,探索能讓學生快樂、有效學習的方法和途徑,這正是職業教育的教師之責。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