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根
摘 要:中學階段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心智成長最關鍵的時期。在中學階段中學生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間和行動能力,中學生在中學階段對于情感和社會也都有了初步認識。處于這樣一個時期的中學生在班級生活中會有很多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處理不好這些問題會對學生學習和生活過程中的學習成績和個人發展造成不良影響。而中學思想品德課程的內容能夠很好地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認知,在認知過程中如果再結合一定的班級管理方式就能夠為中學生的班級管理工作提供更好的策略。
關鍵詞:中學思想品德;班級管理;心理教學
班級管理在中學部分主要是班級班主任的工作,這是一項管理工作。但是中學的班級管理與管理學中普遍的管理有著很大不同,中學班級管理的任務是讓每位學生在班級中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在此基礎上才是對于學習成績的要求。班級管理中比較困難的部分就是班級紀律和個人品德的教育,班級紀律問題和整體的管理有關,每個學生的人格差異則與個體教育有關。中學思想品德包含著對于學生的心理進行教育的課程,包含著從心理教學層面來糾正學生的行為內容。中學思想品德和班級管理的關系密切,二者相輔相成。
一、中學思想品德心理教學在班級管理中的意義
1.能夠形成統一的價值觀念
在中學思想品德的教育中很多課程都是針對學生的心理進行教育的。由于在這種心理教育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會接受思想品德課程,所以在全體學生心目中會形成比較一致的價值觀念。這種一致的價值觀念在班級整體管理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一個班級價值觀念的統一對于班級管理的貢獻十分重要。
例如,在蘇教版中學思想品德七年級上冊的課本內容中,第一單元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主體可以概括為“自尊自信”“善于交往”這兩個單元的學習,使得學生在初中入學初就對新環境和自己學習新階段有一種心理暗示。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提出和講解就是要讓中學生在新的學習階段中有一個積極的學習心理,中學思想品德這種心理暗示法讓中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都能夠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課本中具體的內容更是讓中學生從自我開始,重新約束自己的行為。比如,在“我是中學生了”這堂課的講解中可以結合課本內容對學生的行為進行一定的引導教育:在面對同學之間交流的時候應該真誠對待同學,只有彼此的真誠和心靈的溝通才能贏得友誼。
在中學思想品德課程教育的過程中,如果結合班級管理進行一定的心理暗示則能讓學生在中學階段初期就形成一致的價值觀念,這種統一的價值觀念在班級團結和凝聚力的建設上都會發揮巨大作用。
2.使管理過程潛移默化
在中學思想品德課程的教授中并沒有一種限定的知識標準來進行約束,這就表明中學思想品德的教學旨在為中學生的發展進行方向上的教育。這種教育在班級管理中是潛移默化的,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只有通過班主任的親力親為才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中學思想品德課堂的心理教學則是在授課過程中進行的,這種形式的差別使學生在接受過程中會有很大的效果差別。
班主任的親力親為活動在學生眼中是班主任作為班級管理者的行為,學生在班主任管理過程中會感覺到被管教。但是中學思想品德課堂的進行則能夠把這種感覺化為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學思想品德課堂的開設在學生心目中只是一門課程,在心理上沒有形成被管教的心態,因此在授課過程中進行一種方向上的引導也會被理解為學習的過程而非班主任管理的過程。
例如,在蘇教版中學思想品德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學習中有關“不以規矩,難成方圓”的學習中就可以加入有關班級制度的相關內容,讓學生在學習相關知識的同時理解班級制度和規定的用意。在課堂中可以得知人類社會的正常運行需要一定的秩序,在井然有序的秩序下形成一定的準則。在社會的公共生活中要有一定準則作為基準,這樣才能在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同時保護他人的正當權益。
這節課后學生對于社會秩序和社會法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讓學生類比班集體這樣一個公共生活環境制訂相應的制度和準則,并在這種制度制訂的過程中追問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樣在課堂情景的模擬中就實現了中學班級管理的潛移默化。班級公約的制訂也讓同學們切身體會到學以致用的內涵。
3.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
中學思想品德教學中有很多案例是取自生活的,這樣做的意義在于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反思生活中的現象,從而把這種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正是由于這種學科特點,中學思想品德在生活方面有很廣的涉及面。這種廣闊的涉及面使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都能夠在思想品德學科中找到相應的知識點來解決。
例如,在班級管理中需要教師對于學生的日常情況有一個了解,在對學生進行詢問的過程中就會出現學生知道實際情況但是沒有說出來的勇氣的現象。這種現象的發生就是因為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沒有對學生進行是非辨別能力的訓練。而這一點在蘇教版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級下冊四單元“明辨是非”的學習中就能很好地進行教育。這單元的學習學生會知道在正義和誘惑面前的時候什么是正確的選擇。這樣班級管理過程中學生進行這種方向上的教育和管理就能在日常的班級情況了解中獲得更多有效信息。
二、中學思想品德心理教學與班級管理融合的建議措施
1.注重情感交流,引發學生思考
在思想品德課程的教育中,教授的只是中學生在品德和言行上的具體要求,在這種要求過程中學生的理解能力很關鍵。很多學生在課程的學習后會對知識點以及實際應用產生一定的誤解行為,這一過程中如果沒有很好地溝通勢必會影響學生的成長和健康。
在班級管理中交流過程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師在學習生活中對每位學生都應該進行一種生活方式的溝通。這種溝通過程會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于學生的關愛,學生也會以一種友好的態度來對待班級的管理工作。
2.管理過程公平、公正
班級管理過程中,很多班主任會在結果處理過程中加入過多的主觀認知,這種做法在學生管理的過程中會對一部分學生產生負面的心理作用。在這種負面心理作用下學生對于班級的管理工作就會有更多抵觸行為。
中學思想品德課程中弘揚的公平理念在教學中一定要客觀地執行,在這種公平公正的管理過程中學生才會把問題的原因往自身考慮,進而對自我進行反思。因為在公平公正的制度中進行公平公正的處理才能讓學生相信管理過程中他們是平等的。
3.進行班級集體活動
中學班級管理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有團結的集體意識,在中學思想品德的教學中結合課程內容多舉行班級的集體活動有助于班級成員之間情感的建立。這種團結意識的建立在班級管理過程中能夠起到催化的作用,團結的集體在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各成員之間能有足夠理解,團結的集體中群體事件的發生率也相對較小。
在中學的管理過程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這個時期的學生在對于制度的理解上很容易產生抵觸。只有結合思想品德心理教學的課程和適宜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師和學生的情感溝通,才能使中學班級管理工作在穩定的管理狀態下運行。
參考文獻:
[1]喻忠科.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習初中思想品德[J].中國校外教育,2010(5).
[2]于繼紅.對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體會[J].才智,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