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濤 王淑娟
摘 要: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將數學問題作為教學的關鍵就被稱為“問題教學”,這種教學方式主要立足于整個教學的宏觀,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數學問題的實際應對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問題解決教學;問題情境;師生關系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問題是中心,正是在問題的出現和處理中產生了數學。隨著教育理論的不斷發展,“問題解決”成為數學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手段,與學生成績的提高息息相關。對這種模式深入研究有利于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問題解決教學主要關注問題的確認、制訂合理的計劃、逐步完成計劃以及對整個學習的回顧。因此,要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建立科學的數學問題解決模式。
一、問題解決教學的主要研究理論
1.在對數學問題解決模型進行研究的時候,舍恩菲爾德認為其性質為“高立意”
在他的書籍中指出:數學問題的解決方式主要分為四個過程,即確定問題所在、制訂應對計劃、執行計劃以及對整個過程的回顧。在他后期的研究中,更加強調了對數學問題解決的幾個時期,即審題、理解分析、探討、策劃、執行和檢驗。
2.美國學者邁耶在研究數學解決課題的時候,將整個解決過程分為四個板塊,即問題的理解和轉述、對問題的全面整合、處理方案的制訂和監管以及對方案的履行
他指出: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需要高度重視一些知識的程序性,強化銜接過程,同時進行反復的訓練。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發揮指導性作用,引導學生如何合理地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在對問題進行轉述之后,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
二、問題解決教學的主要策略
1.創設問題情境
在高中數學問題解決的教學過程中,要將學習與情境相結合,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原有認知能力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接觸和掌握新的數學知識。主要可以采取如下幾個方式進行。
(1)巧妙設置懸念
在數學教學中,懸念的安排十分重要,其合理的設置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使他們對新的問題產生迫切了解的心態,正是這種獵奇的心理,激發了他們探索解決方法的興趣。因此,懸念的設置要緊貼學生的心理,強化學生學習的動機,使他們能夠發揮主體作用,主動開拓思維,樹立對疑難問題解決的決心和信心。
(2)注重與現實生活的結合
數學這門課程既是基礎性學科,也與生活不可分割,息息相關,但是,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很難找到恰當的方式,將二者有效聯系起來。在具體的問題解決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數學問題與實際進行恰當的結合,將現實問題引入教學中。
(3)教師要發揮積極的引導和參與作用
雖然數學理論知識比較枯燥和乏味,但是整個學習過程中卻可以是靈活的。在進行教學情境的設置過程中,教師要適時轉換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熱情地參與到學習中,開拓思維,發揮主觀能動性。
2.構建師生之間的和諧關系
在問題解決教學中,學生占據主導地位,教師需要發揮參與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知識,不斷探索新的學習模式和學習方法,可以根據需要,建立學習互助小組,發揮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3.積極拓展學生的創新思想
問題解決教學的特點是生動、活潑、形象,在進行具體設計的時候,要對學生的思維和能力進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討,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對解題方法、技巧進行不斷創新,在已知答案中尋找新的解題思路和方法。
4.充分運用非智力因素
在進行問題解決的時候,要將乏味的知識轉向情感方向,對學生的優點進行積極鼓勵,一旦學生出現思維斷鏈,教師要積極引導,給出正確的方向,對學生整個過程進行積極肯定,使學生獲取堅定的信心和決心。
5.對問題進行科學引導
對于數學問題,整個解決的過程存在系統性和復雜性,突破了單一的限制,隨著新問題的產生和發展,需要對情景進行不斷研究,升華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進行自主性解決。
6.尊重學生人格特點,使課堂文化充滿包容性
數學問題的解決需要復雜、系統的技巧。問題的解決既需要學生得到答案,還需要學生對信息進行歸納和總結,形成問題形象,找到合適的解決方式。這就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急于找到答案,將自身置于被動的狀態,發散性思維沒受到嚴重的制約。因此,要將問題的解決視為一個完整的過程,教師要幫助學生從問題中走出來,鼓勵其進行積極創新,尋找全新的解決途徑。教師要注重課堂文化的包容性,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完成對知識的學習,這對于問題解決教學十分重要。
綜上,問題解決的數學教學是素質教育和學生發展的需要,能夠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提高學習興趣。從長遠看,能夠提供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模式是教育改革的本質,有利于克服傳統課堂教學中的不足,更好地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竇月英.高中數學探究式教學的實踐與探索[D].河北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