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玲 范琴 孔小慧
摘要 采用文獻追溯法,就家庭農場現狀進行了客觀調查,主要針對家庭農場的制約因素和發展現狀進行分析。研究表明,土地流轉困難、農業科技應用過少、資金短缺、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低是制約家庭農場集約化、規模化和商品化生產經營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礎上,針對制約因素提出相應的建議舉措。
關鍵詞 家庭農場;制約因素;發展現狀;經營發展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03-322-02
Study on Measures for Promoting Development of Family Farms in China
ZHANG Yanling, FAN Qin, KONG Xiaohui
(Institute of Business, Hohai University, Changzhou, Jiangsu 213000)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 of tracing literatu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family farm was investigated objectively, the restriction factors and development situation were analyzed. It was found that land circulation difficulties, too little applic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ortage of funds, and low level of agricultural socialization service are the main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intensification, scale and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the family farms'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On the basis of this,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Family farm; Restricting factor; Development situation;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基金項目 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基于家庭農場經營模式的江浙地區大學生農村創業研究》(2013102941064G)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張燕玲(1992- ),女,福建福州人,本科,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
收稿日期 20141114
家庭農場是以農戶家庭為基本組織單位,在大面積的土地上耕作,自產自銷,自負盈虧的經濟組織形式,是一個面向市場,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從事適度規模的農林牧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實行自主經營、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自負盈虧和科學管理的企業化經濟實體[1]。家庭農場的經營模式能因地制宜充分發揮當地的地域特色,也能克服個體經營的各項缺陷,有利于農業生產新科技的應用,有助于推進土地適度規模化的經營,可以為現代化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1 家庭農場發展的社會背景和優勢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向市場流轉,農民轉包“租賃”互換和轉讓等形式的土地流轉對農民生產積極性、科學種田、機械化生產產生了較大的推動作用[2]。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家庭農場政策,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政府扶持政策、土地流轉注冊登記制度以及相關的管理制度都為家庭農場的穩健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同時,家庭農場作為一種新型的農業經營模式代表的是農民的根本利益,可具有經營主體多元化、生產經營規模化、經營方式集約化、生產目的商品化、運作模式多樣化、經營管理企業化等特征,發展前景良好,具有強大的市場潛力。
2 家庭農場制約因素與發展現狀分析
2.1 農地制度與土地現狀
小規模的分散土地持有制—這是大多數人口密集型發展中國家的特征,常常被認為是機械化、灌溉、作物保護、投入的有效配置等等的重大障礙[2]。在我國這樣人口眾多的國家中,農地分散細碎很難成大片規模,這已成為制約家庭農場發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才能讓讓農地更好地流轉集中,從而可以進行規模化經營歸根結底是農地制度的問題。目前,針對農地制度問題學術界看法有三種,一是徹底的變革農地制度,即農地“私有化”[3];二是保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不變,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制度創新[4];三是廢除土地集體所有制代之以國有制,實行“永佃制”[5]。調查顯示,在現已有的制度下,農地的流轉已出現自發的情況。據統計,1996年土地流轉總面積占整個承包地面積還不到1%,2006年達到了4%,2007達到了5%,2009年達到了8%,2010年達到了13%[6]。從這些不斷增長的數據中可以看出農地的流轉和集中正在日益壯大,農業的規模化經營在現實中存在較大的實行可能。而現實中,已有地區正在發展農業規模化經營,這為家庭農場的發展提供了基礎。
2.2 農業科技應用較少
目前我國農業生產手段大多數還是采用傳統的耕作方式,比如使用鋤頭、鐵鍬等很原始的工具,很少會有現代的機械化設備,無法做到數字化、自動化和集約化。在大集體時代,我國處于集體生產、規模化操作模式中,農家的科技應用體系是由國家支持開發和大力提倡的,農民可以免費或者用很低的價格就能享受到科技帶來的農業生產力發展效益。比如國家會用大型的拖拉機對整片土地進行運作,解放了勞動力,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但是改革開放以后,由于采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地進行分散細碎的劃分之后,各家農民只照看自己的農地,無法形成農業規模化的經營。再加上國家對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不再大力扶持,且對農業科技的研究投入沒有相應的增長,而這些農業科技的應用價格一下子市場化。對于一般的農民家庭來說,根本無法承擔應用農業科技的費用,所以寧愿采取傳統的耕作方式,這樣就使得農業科技應用水平很低,一定程度上對家庭農場的發展帶來較大的制約影響。
2.3 家庭農場融資困難
融資難、資金短缺成為阻礙家庭農場發展的一個主要因素。一方面,目前我國家庭農場仍處于實驗和開始階段,家庭農場發展的歷程相對較短,規模相對較小,其經濟效益還不太明顯,導致農場主的還貸能力較差。另一方面,我國農村金融發展滯后,農村信貸體系還不夠完善,并且受現行土地產權制度的影響,農民無法通過抵押土地和房屋來獲得貸款;由于家庭農場經營風險較大,農場主償債能力較低,又無法從商業金融機構獲得大量資金。承包土地、購買機械設備、更新基礎設施都需要大量的資金,生產成本投入不足,嚴重影響了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同時,我國政府支農惠農政策還不完善,政府財政支農強度有限,再加上農村金融發展明顯滯后,這導致農村地區的金融有效供給嚴重不足[7]。家庭農場的發展前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通過規模化經營提高效益,所以需要一定的時間摸索,融資困難的情況也成為家庭農場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2.4 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較低
家庭農場的持續發展需要社會化服務的支持,因為農業在保證糧食安全、經濟穩定、社會穩定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應該在農業中給予多方面的社會化服務。當前我國的農業發展完全是在市場機制下,導致了以下問題:一是分散化小農,因為交易費用、運銷成本過高等原因,進入市場困難;二是“舒爾茨悖論”,即農民數量多,但影響力弱,分散化小農無力對抗壟斷和資本盤剝;三是同質同構分散化小農在實現由產品向商品“驚險一跳”過程中,易產生“羊群效應”,同步放大市場價格震蕩,加上農產品供給彈性小和“蛛網效應”,易出現“谷賤傷農”的現象[8]。鑒于上述情形,政府應加強農業的社會化服務,但目前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較低,鄉鎮機構服務職能體現不強,服務的手段比較落后,并且缺乏高素質的農業專業知識人員。政府涉農部門、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各類服務組織社會服務意識與責任意識淡薄往往將追求自身利益放在首位,導致農村服務受體成本提高[7]。
3 家庭農場經營發展的優化舉措
3.1 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
一是加大對土地流轉的資金補貼和扶持力度,家庭農場的規模化經營是以農場主擁有土地長期的使用權、經營權和收益權作為前提的,而擁有這些農場主需要投入一筆不菲的資金。首先政府應通過資金補貼等優惠政策,鼓勵農戶以承包、租賃、轉讓、入股、相互置換等方法進行土地的自然流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轉移能夠更加容易的實行,同時有利于加快土地規整的轉變步伐,逐步改善家庭農場分散狀態,促進家庭農場的規模化經營。二是政府在穩定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完善土地流轉服務平臺,針對土地流轉進行有效地注冊登記,并建立規范的土地流轉程序,完成土地確權、登記、頒證等工作,明確土地所有權,規范穩定農戶土地承包權以及充分發揮農村土地使用權。三是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大力發展現代化家庭農場,家庭農場目前以戶為基礎,將來也可能發展成聯戶、合作、合資、有限責任公司、股份制農場等多種形式[9]。
3.2 有效供給農業科技
一是強化對農業科技產權的保護,鼓勵農業科技創新,并對農業科技產權所有者給以相應的補貼和獎勵。同時,鼓勵學者申報關于農業方面的國家課題,通過國家課題基金的支持更好地進行理論和技術的創新,并將課題產出結果能夠產生的農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作為獎勵依據。二是通過建立穩定的政府財政支持體系,切實增加農業科技研發的投入資金,并且鼓勵企業投資農業科技行業,吸引外資一起進入其創新領域,為農業科技的發展帶來蓬勃生機。三是加速將農業科技成果應用于農業生產實際操作中,推進產學研的聯合模式發展,促進科研與農場主之間的合作,讓農場主能夠從最新的農業科學技術中獲得收益,形成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收益的有效動力機制。
3.3 建立創新的金融扶持制度
購買種植原料和農業生產設備以及引進最新農業生產技術都需要資金,目前融資困難、資金短缺制約了家庭農場的規模經營。針對這項問題,首先,政府應在創業扶持資金補助的基礎上,完善農村的金融服務體系,并可以借鑒外國的成功經驗,采取政府貼息和政府擔保方式,鼓勵金融機構為家庭農場主提供農場品生產周期內免去利息、農產品生產周期后低息的優惠貸款和專項貸款,以滿足農場主對資金的需求,解決農場主財力有限、資金缺乏等問題,進一步促進家庭農場規模化經營。其次,政府應根據家庭農場的年利潤,按層次給予家庭農場最大的減免稅優惠,為家庭農場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保障。再者,政府應根據家庭農場的經營規模和發展需要提供生產設備購買費用、農技培訓費用以及參保費用補貼,降低市場風險,促進農業專業化、機械化運作。
3.4 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
目前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發展迅猛,可以利用這一有利條件,著力提高我國農業信息開發水平,并將現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農業的各個環節,從而能夠顯著提高農業的社會化服務水平。一是重點加強鄉鎮級基礎信息市場的建設,以利于科技成果轉化、政策信息傳達、扶持制度的及時通知等,加強了鄉鎮級的服務職能體現,提高了其服務手段,著力提高其社會化服務水平。二是加強開發信息資源,以便于根據農民多樣化的信息需求做好其有效信息的采集、分類、整理與加工的工作,從而建設重點農業信息數據庫,在建立農村信息服務體系的基礎上,構建農產品批發市場、配送中心、連鎖超市等,實現農業生產經營與市場的有效對接。三是加強服務組織的社會服務意識,尤其是政府涉農部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服務組織,提升其責任意識。
3.5 引入現代化管理,強化人才戰略
3.5.1 引入專業化人才和現代企業管理方式。隨著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一些資金充足的合作社可以考慮采用公司式的治理結構,引進專家進行專門化、多層化的經營管理,形成有效的現代企業管理機制,為社員提供最低成本和最高質量的服務,推進家庭農場與合作社的穩定發展。
3.5.2 培養高素質農場主及其成員。家庭農場規模化生產需要熟悉農業生產環境、掌握現代農業科技和具備創新思維的職業農民[10]。由于引入專業化的人才需大量的資本,限制了家庭農場的發展。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農場主及其成員,提高其技術水平、經營管理水平、風險防范能力,并有針對性地開展各類實用培訓,推廣新的農業科學技
術,有助于提升家庭農場主及其成員的商品意識、市場意識、安全意識等。
參考文獻
[1] 郭亞萍,羅勇.對家庭農場中新型雇傭制度的思考[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1):37-40.
[2] 林毅夫.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1:85.
[3] 文貫中.現行土地制度需根本改革[N].經濟觀察報,2008-03-07.
[4] 楊成林,何自力.土地職能和土地產權制度選擇:中國土地產權私有化有效性質疑[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1(10):22-29.
[5] 張德元.實行土地國有化,賦予農民永佃權[EB/OL].http//www.OSC.cunk.edu.hk.
[6] 趙陽.城鎮化背景下的農地產權制度及相關問題[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1(2):20-22.
[7] 湯文華,段艷豐.促進我國家庭農場發展的對策研究[J].求實,2013(11):45-46.
[8] 黃延廷.現階段我國農地規模化經營的最優模式:家庭農場經營—兼談發展家庭農場經營的對策[J].理論學刊,2013(10):33-37.
[9] 印堃華,鄧偉,孟珺峰,等.我國農地產權制度改革和農業發展模式的思考[J].財經研究,2001(2):21-27.
[10] 岳正華,楊建利.我國發展家庭農場的現狀和問題及政策建議[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3(4):42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