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月
(蘇州市吳江區教育局教研室 江蘇 蘇州 215200)
表現性評價(Performance Assessment)是指在盡量合乎真實的情境中,運用評分規則對學生完成復雜任務過程的表現或結果做出判斷。一方面,職業教育本身的特點要求對學生評價不僅僅局限在對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的簡單測試上,更注重對學生的具體操作技能以及實際問題解決能力的評價。利用傳統的紙筆測驗難以達到這一目的,而表現性評價恰恰可以在這些方面給予學生更為客觀、真實的評價。另一方面,隨著職教課程改革的推進,專業課任課教師都基本接受了“任務驅動式”、“理實一體化”、“項目課程”等教學模式或理念,能自發地選擇用實際任務而不是紙筆測驗對學生進行評價。因此,表現性評價方式在中職教學中得到了一線教師的廣泛認可與實施。
但筆者在工作實際中也注意到,目前部分教師對表現性評價在中職專業課中的應用仍存在著一些誤區。現以計算機應用專業主干課程“計算機組裝與維修”為例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建議。
教學評價正在從考試文化走向評價文化,目的是評價教育效果,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表現性評價作為對學生進行評價的一種模式,是20世紀90年代美國教育測量與評價運動專家所倡導的一種學生評價模式。要消除初、高中階段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消除學生的厭學情緒,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評價的教育、激勵與發展功能,對職業學校來說,此種模式是一種有效的評價模式。但表現性評價的實施卻并非易事,現階段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要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首先要加強職教師資隊伍建設。教學能力是教師的專業核心能力,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評價能力則是教師的最重要能力之一。雖然現在專業課特別是專業技能課程任課教師普遍能運用某一“任務”來作為評價學生的載體,但由于大部分教師對表現性評價內涵認識不充分,導致這種評價往往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并非真正的表現性評價。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偏差:一是任務與真實情境相距甚遠。例如,在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中,讓學生打印輸出九九乘法表。這是一個“任務”,算不上一項“表現性任務”;二是任務缺乏一定的復雜性。例如,在Photoshop課程中,學生跟隨教師的分步驟演示完成對一幅圖片的處理。在這一過程,學生的活動主要是模仿,也算不上一項“表現性任務”;三是評估標準制定不夠規范。例如,在計算機組裝與維修課程中,沒有事先公布清晰細致的評估標準及相應評價量規,僅僅在學生完成任務后由教師或學生憑感覺評價“好”或者“不好”,影響了評價的公正性,也就降低了評價的信度。
江蘇省職教課程改革的近期目標是構建起“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模塊化”(簡稱“三以一化”)專業課程體系。隨著課改的大力推進,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兼顧企業工作及教學實際的項目化課程教材可供教師選擇使用,若以其中的項目為依據設計表現性任務可大大降低方案設計的成本。但這類教材在教師的實際使用中仍占較小比例,遠不能滿足教學的實際需求。而且隨著近年來職教的快速發展,職校專業教師隊伍中年輕教師較多,非師范學歷的居多,教育教學工作繁重,從時間與能力上都很難自行完成項目課程的開發工作,給表現性評價方案的制定帶來了較大的阻礙。
表現性評價的實施需要盡量合乎真實的情境,這對于實訓環境提出了較高要求。在計算機組裝與維修課程中,如“計算機硬件組裝”、“計算機常見故障的診斷”、“液晶顯示器的維修”等任務的完成對實訓環境都有很高的要求。這樣的條件不僅現今大多數學校都無法提供,甚至在短期內也不能達到。
在實施表現性評價存在以上諸多困難的情況下,職教工作者應在現實環境中想辦法,盡可能地加以實施。現以計算機應用專業“計算機組裝與維修”課程為例,談一下如何實施表現性評價。
教師教學能力是教師進行高效教學的核心能力。要科學有效地實施表現性評價,首先就要使教師對其有正確的認識。因此,開展表現性評價專題教研活動是首要任務。理論學習、外出觀摩、校本教研等都是現實可行且有實效的辦法。教研活動后還可給教師布置一個“設計一個表現性評價方案”的任務,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
這里的教材是廣義的,包括教科書、課件、活頁講義等。其開發主體需要由多元角色來參與,包括:有專業背景和教學經驗的資深教師,通曉工作過程并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專家,有一定的職業教育課程理論基礎的課程專家。雖然憑教師一己之力開發項目化課程相當困難,但考慮到目前中職學校專業建設的整體情況,集專業建設委員會之力,有針對性地選擇少量核心或主干課程進行項目化課程體系或校本教材開發仍然是可行且必要的。
以“計算機組裝與維修”課程為例。目前本地區使用的教材是由劉紅衛、蔣慧勤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計算機組裝與維修(第3版)》。根據“職教‘三以一化’專業課程體系要求課程結構與工作過程是同構的,每一個模塊都有一個明確陳述的學習目標,是一個相對獨立而完整的學習單元或學習任務”的原則,經過職業崗位群與職業行動能力分析后,確定職業崗位典型工作任務所需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以此為依據,完成項目化課程整體設計。教材原學科知識體系和重構的項目課程體系分別如表1和下頁表2所示。

表1 學科知識體系表

表2 項目課程體系表
主要途徑包括:校企合作,由企業提供任務或到企業進行實踐;依托技能大賽,改造大賽項目作為表現性任務;集中專業部或教研組力量,選擇典型性任務,開發表現性任務。
“計算機組裝與維修”課程是計算機應用專業和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專業技能必修平臺課程,對應的職業技能為 “熟知計算機各個配件”、“能準確判斷設備故障,會排除設備故障”及“能對設備進行簡單維修”等。但由于計算機硬件技術發展迅速,產品更新換代非常快,學校不可能頻繁更換實訓設備以適應新產品發展的速度。如何才能有效緩解這一矛盾呢?經過對前述項目課程體系的研究及學校具體情況的調研,筆者選擇了“計算機基本零部件選購”項目,開發相應的表現性評價方案如表3所示。
1.確定學習目標

表3 學習目標表
根據與學校有合作關系的某電腦公司提供的客戶需求表,整理形成如下任務:某同學想請你幫忙選購一臺電腦,價格在5 000元以內,能夠上網、打游戲、炒股、看在線視頻以及進行簡單辦公應用。請以小組為單位結合客戶需求及市場行情分別提供兼容機和整機的選購方案,并向全體師生展示說明本組方案。
本項目作為課程的入門項目,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逐步樹立起將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的理念,因此難度不高。在此前提下,教師確定學習目標后,由學生用“頭腦風暴法”進行集體討論,將學習目標細分為具體的評價指標,進而確定評估標準在水平區別上的具體描述。最終確定評價量規如表4、5、6 所示。
(1)裝機清單評價量規(師評、自評、互評)。

表4 裝機清單評價量規表
(2)小組合作量規(師評、組長評)。

表5 小組合作量規表
(3)小組成員之間相互關系量規(自評、互評)。

表6 小組成員相互關系量規表
說明:得分為4、3、2、1四個等級。4——突出;3——很滿意;2——滿意;1——不滿意。
對照表現性評價的定義和內涵,對應“計算機基本零部件選購”這一項目開發的表現性任務具有以下特征:其一,了解電腦硬件的發展現狀,熟知計算機各個配件是本組裝維修課程的核心技能;其二,裝機要求來自于與學校有合作的電腦銷售企業,是一個“真實”的任務,學生需要到本地電腦城或通過網絡查詢信息,體現了“情境”的真實性;其三,要完成此任務需要學生了解電腦各基本部件的性能及價格,并要與組內其他成員合作完成方案并進行展示講解,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其四,評價規則由師生在“頭腦風暴”中共同生成,評價指標對完成任務的過程及結果都有所考量,且能夠實現師評、生評、互評多元化評價。學生在實施評價的過程中能對自身的學習情況加以判斷,真正發揮了評價對學習的促進作用。
表現性評價是基于情境認識論與多元智能理論等認知理論提出的,代表著評價由考試文化走向評價文化的趨勢,具有情境性、過程性、多重性和公開性等特點。表現性評價的這些特點決定了它將在職業學校學生評價中發揮獨特的優勢。通過以上實例的介紹,希望教師能開拓思路,勇于探究,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通過依托與學校有合作的企業或技能大賽,精心選擇典型性評價任務,設計合理的評估方案,以點帶面,促進表現性評價在專業課中的應用。這樣不僅可以有效地評價學生、促進學生的學習,還可以促進教師自身的專業成長,推進課改實踐進程。
[1]周文葉.學生表現性評價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2]馬成榮.江蘇職教課改的審視、反思與展望[J].江蘇教育(職業教育版),2011(11):15-16.
[3]馮瑩.表現性評價在職校學生評價中的運用[J].職教論壇,2006(2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