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冠輝
【摘 要】在新形勢下,依法治國是教育法治的必然要求,是依法治國的具體體現。貫徹落實好依法治校是對每一所高校最基本的要求,是發展教育事業的基本保障。本文結合當前依法治校在高校中的現狀及主要問題,闡述其基本含義、意義,提出可行性較強的相關完善實踐措施,為高校實現依法治校提供有效途徑。
【關鍵詞】高校 ? ? 新形勢 ? ? 依法治校 ? ? 現狀 ? ?實踐措施
隨著十八屆四中全會的順利召開,依法治國得到進一步地貫徹落實。依法治校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在教育法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依法治校這一概念很早就有所提及,但在不同時期,高校對其認識的程度也不一。如今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建美好校園的新形勢下,高校對依法治校的認識必須從表面提升到本質。高校依法治校有著重要的意義,從宏觀的方面來說,大力推行依法治校,充分發揮法律在教育發展及改革中的引導、規范、保障、促進作用,對國家強調的教育優先發展地位,促進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培養出社會及國家所需要的人才,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微觀方面來說,依法治校是法治教育的必然要求,是依法治國的具體體現,是教育民主的保障,有利于規范內部管理,提高整體辦學水平。所以,無論哪一方面,依法治校是各大高校必須大力推行并認真落實貫徹的。
一、高校依法治校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高校依法治校的觀念意識淡薄。目前,有很多高校管理者管理學校運用的手段只是行政手段,很少甚至沒有使用法律手段,然而在依法治校宣傳方面做得并不差。所以我們只能認為這還只是停留在口號階段,這也與中國教育與管理的傳統相似,只停留在理論階段,很少去實踐。如此下去,對于學校事務的管理不夠公開、不夠民主,教職工參與學校管理與監督的權利得不到切實保障。而這些正是觀念意識淡薄的表現。
(二)相關教育法規、高校內部規章制度不夠完善。管理者有了觀念意識,但缺少能夠去實施的方案。首先,在教育法規方面,某些教育領域存在著無法可依、法律空白的現狀。在龐大復雜的教育體系下,缺少相應的法律法規,就無法滿足現實情形的需要。不僅缺少正式法規,行政法規也不足以覆蓋整個需求面。其導致的結果就是行政管理成為校園管理的主要途徑與措施,而法律管理途徑非常少。其次,在高校自身管理規章方面,各個高校有自身的特點,所以,除了正規的教育法以外,適合自身特點的相關規章制度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現實的狀況是這方面的規章制度沒有制定出來,因為高校不同,這些法規肯定也是不盡相同,如果照搬照抄其他高校的相關制度可能就會適得其反。所以,各大高校需結合自身情況與特點,制定適合自己的相關規章制度,然后結合教育法規,將依法治校落到實處,不要只是紙上談兵。
(三)缺少相關法律工作人員,工作機構不完善。高校是小型的社會,是教職工與學生一起生活的場所,所以難免會出現工作或生活上的民事或行政糾紛。因此,一個相對正規的法制工作機構及從事學校法律事務的工作人員是不可或缺的。然而,當前高校在這方面做得不到位。在全國高校中,很多學校根本沒有相關的工作機構,甚至教育部直屬的高校中還有一部分缺少法制工作機構或法律顧問。有的高校雖設置了相關機構,但配置的人員可能不到位,所以這一塊還只是個“盲區”。這樣帶來的結果可能就是一旦出現糾紛,沒有相關機構或人員進行合理地鑒定與審查,教職工與學生的合法權益便無法得到保障,依法治校無法開展。
(四)重實體,輕程序。在法制工作中,無論是在國家還是在高等學校管理上,重實體、輕程序是非常普遍的。現如今高校在處理相關事宜中都是一手包辦,沒有走正當程序。當然,可能在某些時候,這種辦法是節省人力物力財力的好辦法,但往往是會損害當事人的權益。如高校對某學生或教職工的過錯或過失進行處分時,未給當事人機會進行申訴,或對其申訴不予理睬,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當事人的相關權益受到損害,嚴重時可能會導致當事人的身心健康受到危害。所以,在處理相關案件時,任何一道程序或環節都不能夠忽略,這是對雙方及法律權威的尊重,也是必須遵守的規定。
(五)普法力度不夠。高校依法治校的前提是參與者(廣大師生及教職工)知法懂法。法制宣傳不僅在社會中要引起足夠重視,在高校師生中也要宣傳到位。據相關調查,在高校中,除法律專業及相關專業的學生和教師對相關的法律法規有比較深刻的理解與認識外,大多數在校群體沒有理解或學習過相關法律法規。一般學生可能僅僅只是在學習《思想道德基礎與法律修養》這門課程中有所了解外,很少通過其他途徑去學習理解相關法律法規,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學校在普法宣傳方面做的確實不夠。試想,依法治校主體都不能夠很好地了解法律本質,那么如何才能將依法治校落實到實處?
(六)有效救濟權利的途徑較少。法治國家的基本原則是有權利必有救濟。在高等教育領域中要堅持依法治校、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那么需要大量有效救濟權利的途徑。只是知道問題產生的根源,不知道如何去解決或沒有解決辦法同樣無濟于事。所以,需要通過大量探討、調研以尋找有效的權利救濟途徑。
二、完善高校依法治校的實踐措施
(一)進一步完善高校的法律制度體系。由上面的問題剖析知道,我國目前相關教育法規在某些方面還存在法律空白,已有的法律可實施性較差,以及很早制定的法律法規已不能適用于目前的狀況。這就要求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制度,要將政府權力與高校權力界定清楚,使高校真正地掌握自主權。其次,就是對某些規定,如高校的國際交流、高校獨立的法人地位等相關法規和條例再更加細節化、具體化,剔除已不適用的法律法規。如此才能為依法治校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據。
(二)加大對高校管理者的宣傳力度,強化依法治校的評估檢查法律素質。高校管理者是直接接觸學校各項事宜安排并進行操作的人員,所以,對于他們的法律素質要求必須是很高的。而依法治校的關鍵也在于管理者是否有良好的法律意識、法治觀念,在于他們能否很好地指導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活動。根據我國《高等教育法》規定,學校的大方向由黨委把握,校長在黨委領導下獨立行使職權。因此,高校管理者只有掌握好我國教育法,熟悉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規則,擁有足夠的法律素質和依法辦事的能力,才能為依法治校開個好頭。
(三)加大宣傳力度,增強法律意識,強化依法治校的評估檢查。首先,學校的法律宣傳力度不能降下來。除了在前文所說,學生可以通過學習《思想道德基礎與法律修養》來對法律法規進行認知了解,還可以以其他形式去普法宣法,如多開一些法律相關的人文講座或報告,開展一些普法之類的實踐活動,以增強廣大師生、教職工的法律意識。另外,學校應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質、公平、公正、合理的教育執法隊伍,對學校及相關部門或機構的依法治校工作進行指導、評估與檢查。只有加強依法治校的評估檢測,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依法治校。
(四)健全法律工作機構,完善相關法規。有法律工作機構或相關法律顧問,才能更好地開展依法治校過程中的各項事宜,使依法治校在學校中能夠長久地堅持下去。專門的機構或專業人員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學校里專門的法律機構可作為學校法律顧問,負責處理學校涉法事務;其次,它可作為學校制度的審核機構,確保決策的合法性;同時,它還能作為學校里的法律咨詢機構,為廣大的師生及教職工提供一個法律咨詢平臺。
(五)建立一套系統完善的制度。這個制度是指在依法治校過程中能夠支持法治工作順利開展的制度。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依法治校的“法”是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而此處所提及的制度是針對本校自身情況而制定的相關規章制度。在這套制度中應涉及教育、決策、管理、監督、救濟等相關制度,將各個方面都容納進去,這樣能做到依法治校的各個環節都有法所依。
總之,依法治校是我國高校面對社會變革的必然趨勢。依法治校是治國理念的內在要求,是構建法治社會、和諧校園的必然選擇。我們要針對當前的問題,結合高校自身的特點,樹立法治理念,將依法治校落到實處,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左劍軍.論高校依法治校[J].鄂州大學學報,2013(2).
[2]杜偉.依法治校:現代大學發展戰略的支點選擇[J].現代教育管理,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