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軒
摘 要:通過“情境創設、小組合作、匯報成果、教師點撥、當堂練習”五個環節來層層引導學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形成知識體系,為胚胎工程技術的學習奠定基礎。
關鍵詞:體內受精;教學設計;教學實踐
“體內受精和早期胚胎發育”一節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選修3)專題3胚胎工程第1節的內容。通過對必修2“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知識的學習,學生對精子和卵子的形成已有所了解。本節課共分為兩個課時來講授,本教學設計為第1課時,其重點是“精子和卵子的發生場所及過程”,難點是“精子和卵子的發生過程”。
現將這節課的教學設計總結與分析如下:
一、情境創設,導入新課
分享觀點——“你是最優秀的存在!”
教師播放視頻:精子與卵子結合及受精卵發育成胎兒的過程。
教師總結:通過視頻我們看到,精子的數目繁多,精子奮力往前游,他們要比誰游得快,誰能最后游到卵子身邊并且鉆入它體內完成受精作用。而卵子也只有發育到合適的時候才可以與精子結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精子與卵子的發生過程”以及“受精
作用”。
設計意圖:通過對這一觀點的分享,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二、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以“有一對夫婦很不幸,妻子輸卵管阻塞不能受孕,但是他們依然想要一個自己的孩子,你能幫助他們嗎?”這一問題過渡,引導學生得出“胚胎工程”的概念。然后,利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導學案(學案課前準備好)。
知識點一:胚胎工程的概念(教材P59)。
知識點二:精子的發生(教材P61—62)。
設計意圖:首先,通過已熟悉的“減數分裂”內容,使學生的思維處于認知的最近發展區,在形成“胚胎工程”這一概念時并未感覺到抽象;其次,在幫助學生理解“精子和卵子的發生”過程的同時也融入“發展學生思維能力”這一目標;再次,在把握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插入“細節處理”,化解重難點。
三、匯報成果,表達交流
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環節,學生已初步完成導學案問題,小組選出代表上臺講解,培養學生的自信和表達能力。在此環節中,容易課堂生成一些問題,例如,什么是排卵,什么時候排卵,排出的卵子是成熟的卵子嗎,精子的發生和卵子的發生有什么區別等。針對這些課堂生成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多媒體圖片一一
解決。
設計意圖:教師設置表達交流的環節讓學生充分暴露思維方式的個性化和知識構建時所存在的漏洞。值得一提的是,無論學生的表達是否存在問題,教師都應該給予肯定和表揚,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四、教師點撥,提升自我
在學生“表達交流”后,教師提出以下點撥問題以供學生思考。
點撥一:精子形成過程中的“數量問題”和“種類問題”。
一般情況下,1個AaBb的精原細胞可以產生( ?)個精子,( ?)種類型。
一般情況下,1個AaBb的雄性生物可以產生( ?)個精子,( ?)種類型。
點撥二:“結構決定功能”——想一想精子的各個結構會有什么功能?
點撥三:“合子”是什么?排卵排出的是成熟的卵細胞嗎?
點撥四:圖中受精卵為何顯示是2個極體而不是3個?
設計意圖:從“用眼看”“用腦想”到“用嘴說”,學生已與知識進行了三次接觸。教師此時以新課標考綱為依據,對本節內容以問題的形式作以提升。
五、當堂練習,反饋成果
通過上述各個教學活動的進行后,以練習題的形式來反饋學生的掌握情況。
設計意圖:習題設計時要考慮到練習時間,以五分鐘內為宜,同時還要考慮難易層次問題,要有針對性。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