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國
摘 要: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行業競爭日益激烈,使人們在多數情況下依靠個人能力難以完成錯綜復雜的難題,這就必須依靠集體的智慧和力量,統籌協調,團結協作,共同來完成任務。所以,團隊協作能力至關重要。學生時代是培養團隊協作能力的最佳時期。現今,我國中小學生中獨生子女較多,他們個性強,多以自我為中心,團體意識薄弱。學校體育肩負著育人和培養人才的使命,從小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促使學生全面發展,才有助于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
關鍵詞:育人;團隊;合作;鍛煉
團隊協作是指多人組成的集體,為了共同的愿望,遵守承諾,成員間相互支持,群策群力,協調一致,共同工作來完成目標,提高績效的一種組織策略。在體育課中培養團隊協作能力對中小學生養成集體主義觀念意義重大,本人以多年的從教經歷談談個人的幾點心得。
一、周密備課,積極準備
在選編教材時有針對性地安排以增強團隊協作能力為目標的各種集體活動。集體活動的設計安排要考慮有利于增強集體凝聚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協作能力。如,隊列隊形、雙人操、接力跑、籃球、足球、拔河等等,這些活動的形式可以是多樣的,而設計安排則必須講究活動目標的達到須依賴于分工合作、組織協調,必須是在群體中個體充分發揮作用方能制勝的設計方式,使學生能在活動中體驗和感受競爭與合作、發展與幫助、個人和集體的關系,這樣才能使學生充分理解分工合作、組織協調對完成任務的重要性。
二、加強組織紀律,建立團體制度
組織紀律和團體制度是團體成員都須遵守的。它的作用是使其成員在心理上形成一種不被自己意識到的約束力。在團體規范的約束下,成員之間的態度、情緒和行為會發生彼此接近、趨同的類化過程。只要形成了積極良好的團體規范,學生的行為就容易產生積極的類化,從而形成學習團體的整體化。體育課有別于其他學科,形式多樣,外界干擾大,只要教師因勢利導,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體育教學必須從常規做起,上課時的集合整隊,檢查人數,服裝的統一必不可少;基本部分的熱身活動,集體操,集體的身體練習,分組對抗,“拉拉隊”的組建;布置場地,搬運器材,課后的放松活動,總結等等,也都要以團隊的形式完成,不能擅自行動,一切行動聽指揮。教師要善于利用各種身體練習形式來組成合適的團隊,增強團隊意識,提高協作能力,方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為人師表,以身作則
教師要積極引導團隊協作,要參與活動的設計,組建小團隊和創設身體練習情境。教師是教育者、協作者、競爭者、積極性的調動者,全身心地與學生合作,樹立良好的表率,讓學生在團結協作中感到自己是團隊的一分子,團隊的成功離不開自己的支持,自己的努力離不開團隊的幫助。如排球活動,只有兩人或多人的配合才能完成接球、傳球、扣球和攔網等,當然,必不可少的是還要講究一系列的戰術配合。
四、利用團隊的榮譽感,充分發揮團隊凝聚力
在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應以表揚為主,不要挖苦、諷刺。在小組比賽中,不要單一地比成績、比體能,還要比進步的幅度,比團隊協作,比競賽的風格,比組織紀律性,比拼搏精神。教師對勝利的一方要提出不足,對失敗的一方要積極鼓勵,并且要看到可取之處。實踐證明,對小組比賽中進行多項內容的評價更有教育意義。這樣做是充分利用團隊榮譽感,培養集體主義精神的有效方法。
五、利用表揚鼓勵培養團隊意識
在體育教學中,激勵措施往往能使一個小團隊的學生在身體練習中鼓舞斗志,振奮精神。教師鼓勵學生向團隊中優秀者看齊,團隊中的優秀者幫助其他成員,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通過團隊成員共同努力完成任務。“團榮我榮”,體育教師要善于利用各種積極的措施來形成良好的導向,可對學生中良好的行為給予肯定和表揚,呼吁其他學生同樣給予贊賞,這樣才能形成積極的團體規范,使學生感受到團隊中的榮辱與共。
六、培養團隊歸屬感
歸屬感是人類特有的心理需要,就是心里感覺自己屬于某一團隊。體育活動使個體有了更多的歸屬團隊,如:班集體、小組、籃球隊、攻守雙方的團隊等等。這樣有些學生即使不熱愛某一個運動項目,但是,在自己的團隊比賽時,也會鼓勵、吶喊助威。勝利時會一同歡欣鼓舞,失敗時也會一同沮喪難過。這種歸屬感使成員對集體產生親切感、依賴感。教師要善于利用各種情境激發學生歸屬感,使團隊意識增強,集體凝聚力增強。
青少年是受教育培養的最佳時期,學校是培養團隊協作的最佳場所。“團結就是力量。”團隊協作能力的養成關系到個人、民族、國家甚至人類的進步和發展,我國的教育方針要求教育者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面向世界。新時期的體育教師應該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教學中創設適合學生發展的情境,以學生為主體,時刻把握學生全面發展這條主線,讓課堂煥發出生命力,為培養人才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黃珺,陳正富.對現代體育精神的詮釋[J].體育文化導刊,2005(06).
[2]張富洪.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