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松
摘 要:學習過程是一個建構的過程,學習最有效的方式是小組合作,課堂的本質是教學生學會學習。理想的課堂應該是一個舞臺,是一場表演。教室可以看作是沒有天花板的舞臺,教師與學生都是舞者,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應該是一對舞伴。
關鍵詞:學習;課堂;高峰體驗
以筆者觀察,“灌輸式”課堂依然存在,學生失去了思想,失去了質疑與思考的空間,失去了學習應有的主動和樂趣,在“被教育”、被灌輸?shù)耐纯嘀校S多學生放棄了學習,大批“學困生”衍生,他們甚或與老師對立,出現(xiàn)亂堂亂班。因此,課堂要面向全體學生,改變學生學習狀態(tài),力求讓課堂處處呈現(xiàn)美麗、趣味,學生經歷高峰體驗,享受生命成長與快樂,應當是高效課堂的價值追求。
如何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呢?葉瀾教授指出:“我不認為凡是讓學生在課堂上當小老師、讓學生問老師答,或學生互問互答才是改革,也不認為學生活動越多、教師講得越少,課堂桌椅擺成六人組狀而非秧田式,就是體現(xiàn)當代教學改革要求的課。”事實上,“學生當老師”“游戲進課堂”,或者徒具形式的“對學、群學、展示”,即使學生問答不停、活動不斷,但總缺少會心領悟后的釋然,或者怦然心動的觸動。這樣的課堂似乎只有表面的活力,但很難聽到生命力成長拔節(jié)的聲音。
所以,課堂同樣需要有戰(zhàn)略性思維,有主旨,有主線,教師有效駕馭課堂,用風趣語言去導引,邀不同觀點來爭辯等,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無痕疊加、有效融通,教師的預設、學生的發(fā)現(xiàn)以及再質疑、解疑生成等次第呈現(xiàn),這樣的課堂不艱澀、不浮泛,溢滿美麗趣味以及高峰體驗后的快感,教孩子如何去學習,而不是學什么;教孩子如何去思考,而不是對他們說必須思考,潛移默化中實現(xiàn)“要我學”到“我要學”“學會到會學”的轉變。
如,《那只松鼠》片段1
師:(出示小松鼠視頻,讓學生觀察想象)你們對小松鼠有何印象?
生:可愛、快樂、自由自在……
師:是呀,它可以在樹干上曬太陽、吃松子;還可以和伙伴們到處玩耍,每天都過著蹦蹦跳跳、自由自在的生活,的確是可愛至極。
師:我們接著閱讀下面的文字。同學們讀到了什么?(有意在小精靈三字上加粗)
“我先是看到路對面樹干上有個灰褐色、毛茸茸的圓球在跳動,于是便躡手躡腳地過去。可是沒等我接近,那個圓球就‘嗖地一下躥上了樹梢。哦,原來是一只活潑伶俐的小松鼠。——那些小精靈呢,似乎是在故意逗我玩,‘嗖嗖嗖地直朝樹梢躥,然后又從這棵樹梢跳到那棵樹梢。”
學生較易從“躡手躡腳地過去”和“‘嗖地一下躥上了樹梢”等句子中體會出其活潑伶俐。
師:作者稱呼小松鼠為“小精靈”,“似乎是在故意逗我玩”,它們不知道就擒的危險嗎?
學生陷入深思,有的認為松鼠沒有意識到危險沒設防,有的認為它們活潑好動的天性使然,有的認為小松鼠自己覺得身手靈活不介意懼怕作者的捕捉,有的認為小松鼠就是美麗可愛的“小精靈”,不僅愛森林,也愛素不相識的“我”,才樂此不疲地與我逗樂玩耍……
片段2
師:“但我突然看到了兩道極其古怪的目光:像是絕望,像是乞求,更像是對我的蔑視和抗議。”為什么會有如此“古怪的目光”呢?如果你是這只松鼠,你會想些什么,會說些什么?
學生會討論后發(fā)表觀點看法,有的認為“絕望”是對失去自由的極度恐懼;“乞求”是希望作者能放了它,讓它重回森林獲得自由;“抗議”是對作者的做法極度不滿;但對于“蔑視”一時間說不出來由。
師:本來已落網(wǎng)的松鼠怎么對勝利者會小瞧、看不起呢?看不起勝利者什么?
生:小松鼠可能覺得自己和作者那樣友好,可作者居然這樣對待自己,讓自己從此孤單、憂郁地生活,實在是不可理喻。
師(點評):因為愛女兒,以及小松鼠的可愛讓“我”懷有捕捉松鼠的念想,小松鼠因為愛這片森林甚至喜愛素昧平生的“我”才不慎落網(wǎng),“我”和女兒都有仁愛情懷,才忍痛割“愛”,將那只恐怖絕望的小松鼠放歸自然。愛無疆、善如水,無論是那只可愛的松鼠,還是做出善良之舉的父女,都讓我們感動。
如此讓孩子從不同的視角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在文字盤旋中品詞析句,細讀文本,揭示主旨、升華意境,抓住事物的矛盾沖突點,不斷暴露思維的“難堪點”“遺漏點”,讓學生思維在矛盾沖突中得到挑戰(zhàn),究根問底,逼著孩子去做深度的思考,享受思維的高峰體驗,課堂也將呈現(xiàn)出趣味盎然。
經驗,就是經歷的體驗,沒有觸動心靈深處的活動不能稱之為經驗。崔巒老師曾說過:“閱讀教學的過程,是每個學生潛心讀書,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學生、教師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語言世界里藏著五彩斑斕的生活,簡單事件包含著善惡美丑的大命題。如果能夠注意用這種生命的“對話”去實現(xiàn)心靈與心靈的溝通,讓學生的閱讀過程始終伴隨著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讀懂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言,聆聽到文本以及作者的聲音,便多了些許學習的智慧,課堂上也就有了生命的烙痕,有了感動的精彩!
注:本文系河南省平頂山市2014教育科學規(guī)劃重點課題《“3423”快樂高效課堂模式的研究》,課題編號2014-GHZD-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