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
摘 要:一年級是孩子們學習的起點,也是各種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期。盲校一年級班主任在新生入學時要重視這一時期的重要性,為剛?cè)雽W的視力殘疾孩子制訂一份嚴格而細致的培養(yǎng)計劃。工作的開展要做到萬事俱細,用加倍的愛心、細心去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讓他們終身受益。
關鍵詞:班主任;新生工作;教育觀念;常規(guī)教育
班主任的工作是煩瑣而辛苦的,而作為一名一年級的班主任老師肩負著更為艱巨的任務。因為一年級是孩子們學習的起點,也是各種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期。俗語說得好:“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對于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習慣的培養(yǎng),入學第一個月顯得尤為重要。這就要求一年級班主任在新生入學時不能忽視這一時期的重要性,要為剛?cè)雽W的視力殘疾孩子制訂一份嚴格而細致的培養(yǎng)計劃,做到萬事俱細,用加倍的耐心、愛心、細心去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那么,當盲生和家長初次來到盲校,一年級班主任需要做好哪幾項工作呢?下面就談談我在接待新生時,所開展的幾項工作,希望對今后一年級班主任工作的開展有所幫助。
一、以穩(wěn)定情緒為主,轉(zhuǎn)變家長教育觀念
當家長領著盲生懷著激動忐忑的心情來報到時,班主任首先做的就是穩(wěn)定孩子和家長的情緒。見到他們,要先用親切愉快的心情去迎接他們,和他們互相認識。和每一個孩子握握手,對他們的到來表示歡迎,以消除盲生緊張的心理。讓學生之間互相認識后,就給他們布置新學期的第一項任務,由家長陪同孩子參觀校園,認識教室、食堂、宿舍等設施,讓孩子盡早熟悉新環(huán)境。
其實,社會上許多人對于盲校仍很陌生,有些盲生家長對于盲校也是一知半解。在入學第一天,上午安排好學生的生活后,下午為新生及其家長召開一個座談會。座談會上介紹盲生的學習對象——盲文,認識他們特有的書寫工具,講解和正常孩子學習方式的差異。以及我們學校的管理制度和作息時間,開設的特殊課程(如生活課和定向課),為他們做了詳細的介紹。讓家長對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情況有所了解,以消除他們對孩子在學校學習的擔心和顧慮。
培養(yǎng)孩子不僅僅是學校老師的責任,他們的健康成長同樣離不開父母的指導和幫助。為了我班孩子今后的全面發(fā)展,為了取得家長的配合,在家長會上,我為家長宣傳了現(xiàn)代教育思想。主要一點是培養(yǎng)孩子要教與放相結(jié)合。明白讓孩子多吃點苦,多干些活不是一件壞事。許多家長因為孩子存在視力殘疾,孩子生活上的事幾乎全權代理,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有的盲生到入學時還不會自己吃飯。因此,我明確建議家長要嘗試讓存在視力缺陷的孩子做正常孩子所能做的事情,如洗衣、掃地、整理床鋪等,從小就要注重盲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轉(zhuǎn)變家長認為盲生做任何事都慢而亂的思想,要求家長為了孩子今后更好地成長,要不厭其煩地去指導孩子的生活。否則,存在視力嚴重殘疾的孩子無法像明眼孩子那樣經(jīng)過觀察,學會許多技能。家長如不去指導,許多生活上的事情他們就無法體驗,也就無從學起,手的靈活性發(fā)展無形中就會受到限制,勢必給孩子將來的生活造成重大影響。這就迫不及待地要求盲生家長轉(zhuǎn)變教育觀念,給孩子多創(chuàng)造生活實踐的機會,適當?shù)亟o予指導。
為了使學生對校園生活有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我建議那些有依賴性孩子的家長在校陪同孩子一兩天,待孩子情緒穩(wěn)定后,來探望孩子的時間間隔由短到長,開始最好能每周到校探望一次,再隔周探望,以后每月探望一次。讓孩子有個逐漸適應的過程。
二、及時選拔培養(yǎng)班干部,形成一幫一模式
班干部是班級的核心,是班級的骨干力量。要建設一個良好的班集體,首先要建設一支責任心強,能力強的班干部隊伍。從開學第一天,班主任要細心觀察,找準新班級的管理者。第二天就要進行教學常規(guī)訓練,班主任從新生中挑選出熱情大方、善于交往,年齡稍大,最好存在殘余視力的新生作為班長,形成集體的核心。至于勞動委員和學習委員,可以在正式進行課堂教學后再進行選取。一年級孩子的行為能力還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要創(chuàng)設機會鍛煉小干部的能力。事先教會選出的班長要注意的事項。要求他以身作則,帶頭做好榜樣,主動幫助能力稍差的同學。
為了使學生能盡快地融入新集體,盡早適應集體生活,形成良好的班風,組織學生進行結(jié)對子活動。最好是能力強、有殘余視力的學生和全盲學生結(jié)成一幫一的形式,指導他們該怎樣去幫助自己的小伙伴,使學生自己管理自己,形成具有特色的班級。
三、加大力度演練常規(guī)教育,兒歌助行
比知識更重要的是習慣,培養(yǎng)習慣開學第一個月最關鍵。《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在入學的第一個月是必不可少的學習內(nèi)容,要用《規(guī)范》去指導新生的言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教育內(nèi)容,繁瑣而碎雜,要使新生掌握生活常規(guī)的具體做法,單憑班主任的講解絕對不行,必須通過實際演練。教師只教給他們行為準則,而不讓他們?nèi)プ觯碗y以形成言行一致的品質(zhì)習慣。英國教育家洛克曾說:“兒童不是用規(guī)則教育可以教育好的,規(guī)則總是被他們忘掉,你覺得他們有什么必須做的事,你便應該利用一切時機,甚至在可能的時候創(chuàng)造時機,給他們一種不可缺少的練習,使它們在他們身上固定下來。這就可以使他們培養(yǎng)成一種習慣,這種習慣一旦養(yǎng)成以后,便不用借用記憶,很容易地,很自然地發(fā)生作用了。”新生的學習和生活習慣的培養(yǎng)也是如此。
當新生踏進學校大門時,學校的生活常規(guī)對他們來說是一片空白,他們還沒有養(yǎng)成常規(guī)習慣,這是一個難得的教育機會,按常規(guī)訓練內(nèi)容的具體方法讓學生去做一做,演練演練,行為習慣就在這演練過程中開始形成。
說兒歌,是一年級新生喜歡的活動。利用兒歌來強化新生行為規(guī)范的具體要求,如在課堂常規(guī)訓練時,適時地教給學生一首兒歌;“上課鈴響進課堂,放好書本人坐正。老師講課專心聽,自己還要動腦筋。想要發(fā)言先舉手,站起身來大聲講。”讓學生在說兒歌或演練的過程中,記住要求,以促進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
還可以通過提問題的方式來指導學生習慣的養(yǎng)成。在坐姿方面我嚴格要求學生抬頭,挺胸,腳放平。上課前我先問:“比一比誰的坐姿最端正?”學生邊調(diào)整邊說:“我的坐姿最端正。”在以后的讀寫中,我也常問:“比比誰的姿勢最正確?”即使在上課時,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姿勢不對,會及時地問問學生。學生在回答的過程中就會自我調(diào)整,自我提示。
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就更為重要。其中要嚴格要求學生及時完成作業(yè)。一年級自習課較多,有充足的時間處理作業(yè),我要求學生在下午放學前就必須上交作業(yè),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風氣。
總之,一年級新生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是一項復雜的工程,需要我們班主任做很多細致具體的工作。我所帶的一年級學生在第一學期,課前能準備好學習用品,課后擺齊桌椅,上課時端正姿勢,課后及時完成作業(yè),在自習課上也能自覺遵守課堂紀律,用規(guī)范去指導自己的言行,良好的班風和學風贏得了各位代課教師的好評。這都是在開學初形成的好習慣,相信他們會受益終身。所以,做好以上三步工作對視障兒童今后的發(fā)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趙正新.教師實踐智慧本質(zhì)探析[J].當代教育科學,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