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花
傳統的教學模式現在已不適應學生的認知要求,怎么才能使學生多元發展,這是現在我們教師值得考慮和解決的問題。那么,如何打破思想僵化、方法陳舊、教學結構不合理,教學效果不甚理想的傳統教學模式呢?這就要求教師轉變觀念,尤其是教師角色的轉變。在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下,如何構建優質高效的小學數學教學,對數學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下面結合自己民族地區的課程改革及在課程改革中如何編寫導學案談談看法和體會。
一、走進生活,走進數學
數學的根基是生活,這門學科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生活是數學課教學的大背景,如果脫離了現實中的背景,教學就成了紙上談兵,只有將這門課融入生活中,才能發揮應有的效果。在本地區的教學改革中,結合學生和地區的特點,通過探索實踐得出了適合本地區的教學設計“導學案”,即教師的“教案”和學生的“學案”兩案合一,在“導學案”設計中,教師要結合授課內容,通過學生的三維目標制訂出本節課的“導學案”。
在“導學案”的編寫過程中,首先教師要轉變觀念,轉變角色,從一個教人者轉化為學習者,轉化為和學生并肩的探討者、合作者,與學生一起發展。在制作導學案時,首先我們要讓一道題是一個“活”題,那就要教師設計導學案時提一些相應的問題,比如有幾種圈法,通過這些物體我們還可以寫出哪些算式等等,再比如讓小朋友把小動物身上的算式與相應房子上的得數連一連,其中會碰到有一兩道是沒有數可以連的,細心的小朋友發現問題對老師說,老師有一道不能連,這時如果教師說不能連就別連,那也就過去了。相反,如果這時教師能把自己當做與學生共同的探討者,問一問那該怎么辦,小兔子不是沒有家了嗎?大家有什么好的辦法嗎?這時有的小朋友說可以改一下房子上的得數,有的說可以改一下房子身上的算式,還有的想出給小兔子重建一座新房,寫上正確的得數,這樣不僅能發現存在的問題,而且還能解決問題。
二、“導學案”設計分層次,關注到每位學生
新課程改革提倡的教學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也是實施高效數學課教學的根本。一節課教學設計得再好,教師講得再精彩,如果學生不能真正參與其中,那算不上是高效課堂。打造高效數學課堂,一定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全體學生,而學生的認知是有差別的,有的學生認知高,有的學生認知低,那么我們的“導學案”設計是不是關注到了每一個學生,是不是關心到了每一個學生,這就是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考慮和制作教學設計時的最大難題,對于學困生的轉化,教師要有更多的關注,更多地關心這個集體,對他們要多些諒解、多些寬容、多些偏愛、多些幫助,時常要用激勵性的語言去鼓勵他們,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信心,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哪怕是與這門課程無關的東西,只要是對學生成長有利的,我們就要把它全部發掘出來。
為了使每個學生“能吃多飽吃多飽”,教師設計時一定要做到在“導學案”中巧用開放性習題,實行彈性作業,增強練習的層次性,根據教材本身的邏輯性和學生認知情況,做到由易到難、由簡到繁,既有坡度也有一定跨度,要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既要使“后進生吃得消”,又要使學習好的學生“吃得飽”,要讓全體學生通過做“導學案”獲得更多知識和需要。
三、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動起來
傳統教學模式是一言堂,學生充當“聽眾”的角色,一堂課下來就像看電影一樣看教師表演,所學知識不知道如何用于生活中,是“死”知識。優質的高效課堂不僅讓學生輕松學習知識,更讓他們動起來,把所學知識用到生活當中,所以我們在制作“導學案”時有“課堂實踐”這一欄,來加強學生說的訓練和實踐的訓練,在數學教學中加強實踐訓練,有助于把教師從“語文要念,數學靠算”的傳統教學觀念中解放出來,變教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單項活動”為師生教與學互動的“雙邊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現自我的平臺,把課堂延伸到室外、校外,使課堂豐富生動,使學生能自主學習、體驗學習。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利用數學知識本身的內在美,教師創設豐富的、與學生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習情境,提高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深化所學知識。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動起來,在生活中學習,避免數學課產生枯燥乏味、學而生厭的學習情緒,讓學生輕松學習。既有感性認識的一面,又有理性認識的一面,更好地鍛煉實踐能力,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最后,教師在課堂上要合理評價學生,學生課堂上不同的想法,教師不要急于評價,應用激勵性語言引導學生通過比較,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算法,為學生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即“條條大道通羅馬”。
總之,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設計好自己的“導學案”,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從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實踐能力出發,從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求異性和和獨創性入手,給學生提供更多創造的機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