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紅
摘 要:針對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小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問題,將從三種改進的教學方式來做出歸納概述,并對其具體實施過程中的細節問題加以強調。
關鍵詞:數學解題能力;工具;結構;復習
數學是一門基礎性學科,也是一個基礎的工具。學好數學能夠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智慧。小學課堂上接觸到的數學知識一般是基礎性質的計算比較多。無論是從生產還是生活上不同的大小方面來說,每個人都需要具備基本的計算能力,掌握一定的基本的數學常識。學生只能通過小學階段的努力,學好數學,提高自己獨立解答數學問題的能力,才能在將來面臨更為復雜的物理、化學、地理等學科的問題時,能夠快速有效地調動自己儲備的基本的數學知識、計算機能,去嘗試理解分析,由淺入深地學習,而不至于無從下手、一片空白,也才能漸漸地在頭腦中形成更加縝密的數學思維模式。
一、將工具帶進講堂,以圖像呈現情景
我們知道,對于小學生來說,抽象的概念、簡圖以及他們在實際生活中從來沒有目睹或者不甚熟悉、不親近的例子,接受起來是具有挑戰性的。這些要比看得見、摸得著、描繪得出的實物更加難以理解。從這一點出發來考慮,教師應該注重實物工具的利用。例如,當老師要講到認識鐘表的課程時,就可以拿來一個真實的鐘表,通過調動鐘表的走動,使學生能夠直觀地學會時間的讀法,了解時針、分針、秒針運轉速度的快慢與關系,并掌握時間計算的常識。只有通過這種方式的引導,學生再次面對課本或試卷上的圖畫時,腦中才能出現一個動態的景象,從而集中精力準確地答題。又如,小學數學課本上三視圖的知識,教師可以將多種多樣的物體帶到課堂上,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觀察,這樣親身體會的方式,學生能更容易地接受原來不曾注意到的“神奇”現象,這種引導方式,不僅結合了實際,顯得更加生動有趣,而且它能夠提高學生認知的精確率,減小了學生計算錯誤的概率,從而大大降低了學生學習數學的難度。另外,在學生開始解答應用題時,雖然相對來說,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情景想象能力,但是有的學生依然會碰到一些類似于無法準確掌握題意的困難,這時候教師就可以以畫出簡圖的方式輔助學生理解題目,總的來說,不管利用何種工具、畫出怎樣的圖形,這樣的方式都是可以促進小學生對于數學在身邊存在實物的理解的,同時,這些道具又為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帶來很大的幫助,因此,教師一定要積極嘗試各種方法給學生以具象化的實物理解,從而將數學問題化難為易。
二、調整教學方案,設計高效可行的課堂結構
據調查統計發現,小學生在課堂能夠集中注意力聽講的時間的平均水平在15分鐘左右。小學生一般比較多動、自制力不強,容易走神、開小差等。結合小學生的這些性格特點來看,吸引并盡量長時間地保持學生的注意力對于教師而言是不可避免的一項任務。這就需要教師通過不同的嘗試,改革調整傳統的教學方案,改變傳統課堂結構的設計,以適應小學生的接受能力。例如,教師可以設計一種方式,針對同一個數學知識,提供不同題型的問題,并帶領學生以不斷變換的方式探索問題的解法,使整個學習的過程不斷地充滿新鮮的挑戰與收獲,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并且建立起良好的克服難題的信心,從而使學生能夠牢固掌握這一個數學知識。再如,教師可以利用課堂上大部分學生相對來說最容易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來講述課程的重點,利用其他時間來監督學生完成一些課堂練習題,這樣既可以大大提高數學課堂時間的有效利用率,還能夠使學生在課堂上精神張弛有度,進入輕松、快樂的學習狀態。
三、溫故而知新,循序而漸進,幫助學生牢記知識點
小學數學大部分內容在于基礎的計算,而計算能力的加強離不開大量的練習。所謂熟能生巧,這一點在小學數學的學習中也是特別重要的。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復習鞏固,通過引導學生舉一反三來加強記憶。例如,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同種類型的問題,每隔一段時間便對學生進行訓練,使學生能夠完全理解并避免遺忘,下次只要遇到同一類型的題目時,便能迅速辨識正確思路進行解題。當然,教師所設計的題目也應該一步一步地加大難度,使學生循序漸進,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又發現新的問題,這樣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識,同時也使學生能夠養成一種全面分析、多重思考的好習慣,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善于自我檢查,避免被動接受,無法靈活運用。
總之,小學數學老師除了在課堂上要教會學生計算方法之外,更多的要能夠引導學生培養自主解題的能力,結合小學生在此年齡階段的特點,探索更有效的教育方法是教師不斷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羅曉杰,王雪.專家—熟手—新手教師高中英語閱讀課課堂互動比較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