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程
新課標指出,寫作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學建議”突出了“觀察、思考、表達和創造”四種能力,而不僅僅是表達能力。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創造能力與表達能力緊密相連,也表現了人的基本素養。
傳統的小學寫作教學沒有考慮到人的興趣、性格、稟賦以及環境的不同所造成的差異,用既定的模式去評價、衡量學生,在形式上“一刀切”“一鍋煮”,對所謂“離經背道”的“劣品”棄置一旁,甚而銷毀。這樣一來,已經徹底否定了小學生的創新思維,束縛了小學生的創新能力,遑論其他?
有感于此,有些小學語文老師仿古鑒今,觸類旁通,一方面強調在寫作方面的努力創新,另一方面則試圖從中心思想的確立、材料的搜集、行文的謀篇布局以至修改評議等諸多方面,授予學生作文的“秘訣”,讓學生形成思維定式,構筑作文的間架結構,然后塞入材料,進而抹上“畫龍點睛”的幾筆,完成一篇作文,猶如制作動作標本的小學寫作教學,其實質是以考試為中心作圓形軌跡運轉的,小學生的作文空洞無物、缺乏情感,作文必然不真實、不生動、不豐滿。從一定角度上看,這樣的教學又一次落入了傳統封閉教學的窠臼。那么,小學作文如何把寫出新意和寫出真實結合起來呢?
以《我做過的一件好事》為例。有人認為,這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題目。不過,要寫出新意卻遠非易事。記得以前,曾有一個小學生告訴我,讓座、撿錢包、扶老人過馬路被老師列為“老三篇”,是不允許寫的,原因是材料不新,寫不出東西來。如今,我特別留意學生關于敘述好人好事的作文,也發現確實千篇一律。為什么會這樣呢?問過學生,我才知道這些好事有的學生壓根兒就沒做,有的學生雖然做過,也只是跟著范文的感覺走,這可能就是癥結所在。領悟到這一點后,我便讓學生自發組織社會實踐——做一件真實的好事,或打掃街道,或為班級修補圖書……且強調題材不限,可寫“老三篇”。指導寫作時,我先讓學生說說做好事的過程,有學生做過的好事系屬同一類,但過程卻大相徑庭,然后我引導他們“以手寫心”,讓學生沉浸在回憶中寫作。學生有了生活實踐為基礎,真事真情游走于筆尖,寫出了自我。比如,有一個學生寫了她看到一名患有O型腿的女生小A正艱難地下樓梯,連忙走過去扶她,可小A不但不領情,還一把推開她,沖著她大聲喊:“不用你假惺惺!”由于一下子走得太急,小A猛地摔倒在地,膝蓋流了血。她看到這情景,又跑去扶小A,小A執拗地推開她,還吼了聲:“都是你(害的)。”“沒想到我的一片好意卻被人誤解。”她委屈地哭了,本想“不管了”,可看著小A膝蓋上的血,心里又不忍。于是她又下定決心再次扶小A站起來。這時,小A仿佛感受到她的真情實意,接受了她的友誼。在去衛生所的路上,她們倆雖然一句話也沒說,卻都能從對方的動作和眼神中知道彼此想說什么。最后,小作者從生活實踐中,從一件看似再平凡不過的小事中懂得了有時好人也難做,懂得了受到別人誤解時真情可以融化冰雪,這自然是水到渠成。
實踐證明,讓小學生投入到生活中,感受和體驗生活,品嘗生活的酸甜苦辣,讓小學生走近社會,關注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了解社會的需求與變化,這對于全面提高小學生的作文水平,增強小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有所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