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祺
[摘 要]張學良不僅注重東北高等教育以及基礎教育的發展,還著重東北職業教育的發展。在職業教育方面也有不少創見并開展了卓有有效的實踐。東北的職業教育取得長足的進步,對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有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張學良;東北;職業教育
張學良將軍不僅為維護祖國統一,發展東北,促進國共合作做出巨大的貢獻,而且在教育方面也做出努力,他不僅注重東北高等教育以及基礎教育的發展,還著重東北職業教育的發展。在職業教育方面也有不少創見并開展了卓有有效的實踐。
一、張學良對東北職業教育之見解
張學良將軍之所以注重職業教育,這與他的愛國主義教育觀、實用人才觀密切相聯。
(一)愛國主義教育觀。當時,東北地區積貧積弱,而日本虎視眈眈,對東北,吞并早有野心,企圖吞并東北,侵略戰爭隨時可能爆發,中國欲抵御外侮,擺脫積貧積弱的困境必須加強教育。1928年9月,張學良在東北大學的訓詞中指出:“現在我們中國正在‘風雨飄搖之中,中國是我們中國人的中國,諸位同胞都得努力奮救他的危險。”“中華民國的教育,不像從前為各界人而求學,為家庭而求學,現在是為國家而求學的。”[1]
(二)實用人才觀。張學良立足時代潮流,對長期以來在人們的腦海里根深蒂固的“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加以反駁。1928年9月,出任東北大學校長,對學生發表演講時指出“中國需要人才,不是指大人物而言……是指專門人才而言。他學的是工,就要作工,學的是農,就要作農,不要存在當官的心理……專門人才要作專門事業。”[2]他認為學生所學的科目中已經包含百數十種技術,能精通一門,就可以解決個人生活問題,還可以使得社會經濟富裕,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程度的進一步加深,社會對專門人才的需求會越來越多。
然而當時學生正如朱經農描述:“他們寧愿感受不能升學時生計的困難,卻不肯早早努力于生產上的知識和技能。……畢了業,對于低級生產工作不愿參加,商店工廠也不肯雇傭。而對于高級職業教育又或以沒有機會,或以沒能力,不能成就。因此只有生計之恐慌。”[3]張學良曾多次表示,中國缺乏的是社會所需的專業人才,但不幸的是多半的讀書人都投身到政治潮流中去了,真真干實事的人才太少!針對這種現狀,他真誠的希望各位學生“努力于學問、道德之修養,矢志救國,以將來中國之希望為個人一己之責任,無論負何責任,均當竭其力,忠于服務,勿見異而思遷,勿因位小而疏怠,更以此念及全國的四萬萬同胞,則國家自易臻于強盛”[4]。基于此,張學良認為發展職業教育已勢在必行,最終使每一個人都能盡自己的責任,為國家服務,實現國家富強。
二、發展東北職業教育的舉措
為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促進經濟的發展。張學良大力支持東北地區的職業教育,關注職業教育的發展提高,使其辦學系統更為完善。
農業方面:1928年遼寧省農礦廳在沈陽創辦東北農林專科學校,以造就農林技術和管理人才。校長由農礦廳廳長劉鶴齡兼任,副校長賈成章,北大畢業留學德國林業大學。教務主任賈德甫,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農學系畢業。經費每年2.4萬元,畢業生分配到各縣實業局、農務會、國有鐵路局及屯墾區,從事農林管理工作,成為該行業骨干。1929年,東北大學設立了農科,東北地區開始有了農業大學本科與專科。東北大學經費充足,到農科任教的有:土壤學家劉和(曾主編土壤叢書),獸醫專家、留美博士程紹迥,農機專家錢信達,留美的植物育種專家李先文等。北京轉來的設備有:奶用牛良種、內用種公牛良種(曾在美國比賽獲獎)、拖拉機(當時在國內罕見)及其他設備等。
商業方面:張學良執政東北后,為擴大勢力,對經濟建設極為重視,大力支持商業學校的發展;奉天省為立甲種商業學校、省立第一商科高級中學校、省立東邊商科高級中學校等。為奉天省立甲種商業學校,新建寬敞的校舍,完善學校設備,辦公室、實驗室、宿舍、運動場一應俱全。秉承實用人才的理念,注重教學實習,課堂設有信箱及學生模擬開設的銀行,實習時間為一個學期。實習終結,計算盈虧,作各種表冊,向股東報告。為省立第一商科高級中學校延聘名師,教師多為北大畢業,能夠勝任所教科目,此外還有外籍教師教授英語。辦學經費充足,常年經費52266元。
交通運輸業方面:張學良執政期間,東北交通教育在全國各省區中屬于最完備的。有東北交通大學,東北無線電、東北商船專門學校,交通職業中學以及中等技術的交通職業學校,從而構成完整的交通教育體系。1929年3月,張學良任東北交通大學校長,聘請汪兆■為副校長負責具體事務,并創辦了交通管理系、鐵路運輸系和鐵路商業系,全校有本科1班,預科4班.共5班,學生203人,教職員34人,每年經費139498元。[5]1929年3月東北水道局在張學良倡導下,創設東北水路測量學校,附設在東北商船學校。校長由商船學校校長王時澤兼職,設置水路測量科,額定學員20人。1931年3月第一期畢業生20人,校職業教育方面:內有教職員7人,每年經費8700元。
三、職業教育對經濟的深遠影響
至1929年,遼寧已有省立職業學校6所、縣立職業學校39所。張學良先后扶持、創立的高校有:東北大學、東北交通大學、馮庸大學、萃升書院、東北農林專門學校等。這些學校的建立,培養了一大批各方面的人才,對當時東北經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農業方面:在張學良支持下創辦的東北農林專科學校和東大農科,提高了東北當局的農學素質,解決了東北地區高級農業專門人才匱乏的困境。如,當時東北大學農學院任教的劉和,編寫了我國第一本土壤學教材,分為上、中、下三卷,詳細介紹了土壤的分類、分布、肥力等,從源頭上解決了糧食產量低下的問題,為當時東北農業的豐收做出了巨大貢獻;東北農林專科學校校長賈成章,曾參加東北實業考察團考察了東三省的農林業,指出東三省森林發放給承包商自行砍伐之弊端,整理編寫了《東三省森林之意見書》,同時發表了《東北農林業之調查》以及《鐵道枕木之研究》等論文,對東北農林業的建設提出了積極的建議。此外,張學良積極倡導成立研究院,以教育促科研,以科研促經濟:資助生物系劉崇樂教授建立昆蟲研究所,進行生物理論和病蟲害的研究;資助化學系莊長恭教授對中藥進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為東北農業發展提供技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