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姝穎
摘 要:數學是職業學校的一門文化基礎課,教師必須重視數學教學,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效率,進一步提高學校的教育質量,以適應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中職數學;教學效率;策略
一、中職數學教學現狀分析
1.從學生的實際情況看
中職學生大多文化課知識底子薄,只重視專業課的學習,忽視文化課的學習,尤其數學基礎本身就不好,越聽不懂越不想聽,缺乏學習興趣,學習態度不端正,上課不專心聽講,作業馬虎、解題不規范,甚至厭學、怕學。許多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不強,習慣于被動地接受教師直接的灌輸,學習技巧較低,這些狀況嚴重制約了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
2.從教師的教學角度看
在教學中有的教師教學方法比較單一,以滿堂灌輸的方式組織教學活動。這種教學模式缺乏有效的師生互動,學生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被動聽講,無法體會到探索知識的樂趣,對數學的基本定理、公式和定義理解得不夠透徹,只會機械模仿做題過程。還有的教師自身信息化手段運用能力不高,一支粉筆一張嘴走上講臺,教學手段單一,無法有效地活躍課堂氛圍和豐富教學內容,以上因素嚴重影響了教學效率的提高。
二、中職數學教學策略的改進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教師應認真分析教學活動中的不足,并逐步進行糾正,走出教學困境,提高中職數學教學質量。
1.優化數學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參與意識
首先,課堂教學活動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所以課堂上學生可以獨立思考合作研究的內容,教師要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活躍學生的思維,教師只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進度與效果,適當點撥重難點,幫助學生開闊思路,讓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活動。其次,教師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存在不同觀點時,要抓住機會引導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分組討論。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加深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總之,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將學生當做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要尊重學生的參與愿望,體現學生在整個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融入其中,培養學生獨立獲得知識的能力,實現知識與能力的同步發展。
2.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興趣是點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識的動力。所以學生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必須對學習充滿興趣,教師應通過多種渠道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首先,教師在設計課堂導入時必須新穎、有趣、引人入勝。課堂導入的方式有直接導入、故事導入、活動導入、創設情境導入等多種方法。教師可根據教學活動的內容需要和學生的知識基礎,選擇恰當的課堂導入方式。如果學生對新學的內容感興趣,就會表現得積極主動,學習時輕松愉快,學習效率就會提高。其次,教學過程是師生合作、共同參與、教學相長的過程,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創造一種寬松、和諧、平等、合作、進取的學習氛圍,積極鼓勵,誘發學生對數學問題探究的興趣,從而為整個教學活動創造良好的氛圍。
3.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發揮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
老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手段,適當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多媒體技術可以使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另外,教師在教學及課后輔導中,要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課前預習時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帶著問題聽課。“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強調課后的練習鞏固。不斷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技巧和記憶方面的技巧,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前后聯系,運用自如,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不斷提高學習效率。
4.注重培養積極情感,增強學習動力
建立平等、相互尊重的良好師生關系。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與學生和諧愉快地相處,深入學生中,定期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了解學生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不僅要對學生存在的消極情感進行疏導,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還要適當鼓勵學生,讓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制定進一步的目標,提高成績。“親其師,信其道。”熱愛每一位學生,學生才會接受教師,喜歡教師講的所有知識。“嚴師出高徒。”教師不僅要關心和幫助學生,還要嚴格要求學生。學生犯錯時應批評指正,但要注意場合和方式。只有這樣才能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不斷提高教學效果。
5.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合理評價每個學生
教師在制定數學學科評價體系時,應該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基礎、任務完成情況等,建立多元化評價目標,不但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還要關注過程。評價的目的主要是激勵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作為一名中職數學教師,不但要傳授知識,更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結合實際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李化之.對職高數學課程改革的幾點思考[J].職教通訊,2003.
[2]孫大均.教育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北生.教學藝術[M].河南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