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成波
當今九年義務教育的根本任務是面向全體學生,實施均衡教育。然而,學困生問題一直以來是困擾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難題,是制約學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瓶頸問題,嚴重影響學生整體的均衡發展。要想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要抓好七年級學困生的轉化
工作。
一、七年級學困生的形成原因
一方面,小學畢業生到中學后,學習方式相應地發生了變化。小學時期,班主任教語文、數學兩門課,幾乎整天不離開教室,因此,對學生的管理能面面俱到。學生幾乎整天都在班主任的監管下,能夠認真學習、遵守紀律。但到了中學,班主任只任教一門課,每天只有一節課,即使加上班會課、自習課,每天最多不過兩節課,其他時間都是任課教師到課堂,這樣自治能力差的學生就會放松對自己的管理,久而久之,就出現了學困生。
另一方面,小學時期,學困生分布在全鎮多所學校,每個班級只有個別的學困生,學困生對課堂教學的影響不明顯,學困生的幫扶工作也好做。到中學后,將全鎮的學困生集中在一起,又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班級,因此,學困生就較集中,學困生的影響就明顯凸顯出來。這些學生一旦數量增多,形成規模,就會影響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
因此,就學校管理工作而言,學困生的幫扶轉化工作就成為一項重要的日常工作。
多年的經驗證明,解決學困生的問題,必須從頭抓起,從起始年級抓起,從學生一進中學大門就抓起,從細微處抓起。先抓思想品德教育,抓良好習慣的培養,再抓學校成績的提高,全面提高學生素質。而把一個班級交給一位班主任之后,學校就不管不問,一方面加重了班主任的工作量,同時也體現不出學校對學生的管理,學生會感到學校對他們的關心不夠。學校積極參與學困生的幫扶轉化工作,加大對學生的管理,使學困生能從心理上調整自己,收斂不良行為,有利于學困生的全面轉化。
二、做好學困生轉化工作的指導思想
堅持與時俱進的指導思想,依據教育心理學相關理論,學校實際情況,依托日常教育教學工作,做到班級管理與學校管理相結合,思想品德教育與提高學習成績相結合,控制兩極分化,提高學生全面素質,提升學校管理水平。
三、學困生幫扶轉化的具體措施
1.建立學困生檔案,摸清學困生情況,在全面了解的基礎上,開展幫扶轉化工作
七年級開學初,根據小學畢業成績和畢業鑒定及了解到的情況,初步確定出每班10名學困生,建立成長記錄檔案,形成規范化管理;發放學困生調查問卷,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況及學習狀況,做到心中有數,合理安排有針對性的輔導,為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礎。
2.加強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指導,運用新的教育理念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
班主任是班級的直接領導者,能夠全面掌握學生的日常行為,所以,班主任是此項工作的主力軍。但目前我們的班主任多數是憑借經驗去工作,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的新形勢。學校要加強班主任教育理念的培訓,定期召開班主任工作例會,匯報交流班級學困生轉化工作,互相借鑒共同提高,學校也要及時了解各班的情況,幫助班主任解決工作困難,減輕班主任的工作壓力,使他們能在愉悅的環境中工作。
3.提高任課教師對學困生轉化工作的正確認識,實現全員參與學困生轉化工作
任課教師擔負著日常教學工作,和學生接觸較多,了解學生的情況,這將為轉化工作提供有利條件。但長期以來,任課教師始終認為,學困生轉化工作與自己無關,只是班主任的事情。學校要對任課教師進行積極地引導,明確教學過程中不要忘記還要育人。多發現學困生的閃光點,多運用賞識教育方法,多調動非智力因素。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因材施教、分層教學,使他們能在鄰近的區域得到發展、學到知識,從而對學習產生興趣,進而改變厭學心理,實現轉化。
4.學校加強對學困生轉化工作的管理力度,切實做好有效工作,真正實現工作目標
學校在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工作的前提下,結合實際做好幫扶和轉化的實效工作,是實現工作目標的重要手段。集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學困生的思想素質。學校調動一切積極力量,教導處、黨支部、共青團共同做教育工作,從《守則》《規范》入手,從怎樣做合格中學生入手,培養良好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在此基礎上,進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教育,進而讓他們感到學校的關懷,促進其健康成長。
5.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困生融入活動中,找到歸屬感,體現自身價值,促進轉化
一些學困生只是學習方面差一些,在某些方面有很大的長處,是學優生不能比擬的。比如擅長某項體育項目或愛好繪畫等等,教學中要利用好這些資源,開展體育、音樂、美術、書法等方面的比賽活動,讓這些學生有施展才華的空間,體現存在的價值,從而留住他們的心。教師要抓住契機更好地與他們溝通交流,便于做好轉化工作。
通過一系列的幫扶轉化工作,學困生各個方面都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學生得到了全面均衡的發展。
參考文獻:
金軼群.七年級語文學困生轉化調查分析及對策[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