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瑩
摘 要:學困生在不同的班級中都客觀存在著,而且這個“弱勢群體”在班級管理中得到的關愛和真正的幫助太少,他們就是一個木桶最短的那幾塊,而班級的整體實力很大程度上就取決于他們的成長。他們是一個班級中遲升的太陽,只要對他們抱以希望,給予關注,不斷激勵他們,他們就會展現自信的笑容,為班級的整體實力帶來生機和活力,使班級這個“大木桶”的儲水量達到最大值。
關鍵詞:木桶效應;班級管理;揚長補短
一、管理學中的“木桶理論”
在管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木桶理論”,是指用一個木桶來裝水,如果組成木桶的木板參差不齊,那么它能盛下的水的容量不是由這個木桶中最長的木板來決定的,而是由這個木桶中最短的木板決定的,所以它又被稱為“短板效應”。
同樣,作為一名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也應善用“木桶效應”。一個班級通常由五十名左右的學生組成,正如一只木桶是由若干塊木板組成的一樣,組成木桶的木板有長有短,班級的學生也
有“長”有“短”,因此,欲使“存水量”趨于最大值,必須想辦法使木桶上的“短板”變長。同樣道理,要建立優秀班集體,達到整體優化的目的,作為班級管理的主導者班主任,必須分清學生群體中的“長板”和“短板”,并且著眼點應主要放在“短板”上,但同時對“長板”也不能放松。采取科學的方法拉長單項工作中的“短板”,補齊各個環節中的“短板”,從而使班級這個“木桶”的“存水量”達到最大值。
二、“木桶效應”在班級管理中的運用
1.要善于以全面的觀點看待學生,認清“長短”(了解每一名
學生)
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對每個學生要仔細觀察,周密調查,認真研究。由于每一個學生的家庭環境、先天素質與自身努力程度不同,因而他們的思想狀況、學習成績及性格愛好等也不一樣。認清了學生中的“長”與“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
我認為認識學生是接任新班級的首要工作,也是訂立班級目標、建立良好班級氛圍和促進師生關系和諧的基石。教師只有確切地掌握每位學生的個別差異,并且在教學過程中隨時注意學生的學習狀況,才能制訂出合適的教學目標,適時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教學效率,達成教育目標。在教學中我們會發現后進生身上那些微小的“閃光點”常被大量的消極因素所掩蓋,往往比較微弱,有時一閃即逝,關鍵在于我們要善于發現、善于挖掘,能像淘金那樣敏銳地發現他們身上有價值的東西。哪怕僅僅是一些苗頭,雖不穩定,但也要及時抓住給予表揚,倍加愛護和扶植,促使其發展成為穩定的積極因素。
2.要克服“暈輪效應”,善于“短中見長”(善于發現后進生身上的“閃光點”)
所謂“暈輪效應”,就是在人際交往中,人身上表現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蓋了其他特征,從而造成人際認知的障礙。在日常生活中,“暈輪效應”往往悄悄地影響著我們對別人的認知和評價。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主觀心理臆測。
在幾十個人的班級中,免不了會有少數后進生,班主任應該全面正確地看待他們,不能僅看到“短”處而見不到“長”處,從而形成“暈輪效應”(即以偏概全)。要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進而做到揚“長”避“短”。
案例:我班有這樣一個學生,自控力相當差,上課經常開小差,有時還影響其他同學,科任老師經常點名批評他;下課時,不是推這個一把,就是打那個幾下,同學關系緊張;思想上滿不在乎,學習上隨隨便便,得過且過,沒有上進心。在剛開始的一個多月里,我很注意輔導他,但效果不明顯,這使我也認為這孩子就這樣了。
然而,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終于找到了他的一個閃光點,而就是這個閃光點改變了他。有一次因為他的調皮,我罰他打掃教室,出人意料的是我發現他掃地非常細致。于是在選拔班干部時,我就鼓勵他參加競選,讓他當上了勞動委員,負責整個班級的衛生。每次看他認真干活,我總會給他一個贊許的眼神,并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他。漸漸地,在工作中他發現了自己的價值,受到了同學們的尊重,于是他的工作積極性更高了,課堂表現也明顯好轉。
通過這一事例使我明白:每個學生都會有他閃光的地方,作為老師,不能因為看到他們的個別缺點而把他們否定得一無是處。相反,教師應該做一個有心人,時刻注意捕捉學生稍縱即逝的閃光點,并予以恰當的表揚和激勵,以增加學生的成功感,這樣學習暫時有困難的學生可能在某些小閃光之后,會出現更多、更大的閃光;一個大家眼中的后進生,可能就會在你恰當的激勵和表揚中慢慢地向正能量的方向發展。
3.要善于運用“皮格馬利翁效應”,通過激勵讓短板變長(激勵學生努力學習)
皮格馬利翁效應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提出的,暗示在本質上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捌じ耨R利翁效應”留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贊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當一個人獲得另一個人的信任、贊美時,他便感覺獲得了社會支持,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并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以避免對方失望。
班主任在認清學生的“長短”之后,要尋求補“短”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對暫時落后、尚有進取欲望的學生,要多加鼓勵和指導。這里我們特別要注意對有“短”處的學生要多增加感情投資,給點“偏愛”,傾注愛心、熱情和期望,對他們取得的點滴成績都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這樣,在他們身上就會產生“羅森塔爾效應”,他們就會由“短板”逐漸變成“長板”,從而增大班級“木桶”的存水量。
案例:這是我曾經擔任初一班主任時遇到的一個案例。眾所周知,七年級的學生,初來乍到,對任何事情都有新奇感,在任何老師的課上都表現積極,唯恐自己在老師那兒沒有留下什么好的印象。尤其在我這個既是班主任又是英語老師面前,學生可以說表現得相當活躍。也正因為如此,我很快地掌握了班級里學生的基本情況。其中有一個學生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叫劉×,同學們害怕他,躲著他;任課老師不滿他,但對他又無可奈何,大家都認為他思想品德惡劣,無可救藥。于是我在某天放學后把他叫到辦公室,和他談心,起初他對于跟我的談話表現得很抵觸,并不愿意跟我交心。當然我也不是個輕易放棄的人,經過好幾次找他“聊天”后,也許是交談中觸到了他的傷心點,他哭著告訴我他老是想著自己已去世的奶奶,成績和能力不如別的同學,他也曾經想用心去學,無奈基礎太差,上課聽不明白,干脆放棄不聽。他的父母離異,整個家庭的氣氛很緊張。我知道這種情況后,打電話給他的父親,從側面了解事件的真實性。他爸爸也承認了這個事實,責怪自己只顧工作,甚少關心孩子。我們協商好從兩方面督促孩子學習。在家校雙方共同努力下,我看到了劉×慢慢的細微的變化,從一開始對待學習生活消極的態度到慢慢地有了責任心、進取心,我開始在他身上看到了
希望。
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有句名言:“即使在最丑的孩子身上,也有新鮮的東西?!边@就是說,每個人都有某些長處,學困生也同樣如此,作為班主任,應該細心觀察,善于從點滴生活中去發現他們偶爾表現出的積極思想和良好的行為以及他們的某些特長。找到了閃光點,就找到了轉化他們的良好契機。后進生不缺批評,不缺訓斥,缺的是鼓勵、表揚和感化。
4.學會理解和尊重,實現“短板”的自我轉變
教師對學生理解尊重是一種震撼學生心靈的力量,它能使學生認識自己、發展自己,獲得自信,受用終身,“木桶”中的“短板”也終將因此而引發一場發自內心、向往“真善美”、努力追求完美人格的變革,為自己描繪更為美好的藍圖。
案例:陳同學,因為他體型肥胖,同學們都叫他小胖。沉迷游戲,無心學習,衛生習慣也很差,身上總是散發出一種難聞的氣味,學生都不愿意坐在他周圍,不時會有學生來向我要求調換座位。正當我為此事發愁時,小胖說話了:“老師,我可以一個人坐到后面去。反正以前的老師都是這么安排我坐的。”他一臉平靜,好像對這樣的情況已經司空見慣了。這著實有些令人驚訝,最后我還是做出了決定:我和小胖同桌,并且把座位從教室最后面搬到講臺旁。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我經常在他旁邊批改作業;課堂上進行Pair work環節時,我會和他組成搭檔操練對話;課間捧作業、發本子的活兒都交給他了……漸漸地,小胖的學習習慣和衛生習慣有了大幅度的改進,學生也不是那么討厭他了。在以后的幾次調整座位時,學生也不排斥跟他坐同桌了。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現在許多教師都習慣于把學困生的座位安排在教室的最后面、邊邊上或者角落里,有意無意地把他們從集體中分離出去,好比這些學生是被老師貼上了標簽的“殘次品”。這樣的座位安排,對于學生自尊心、自信心無疑是一種嚴重的傷害。要知道“人生而平等”,不管是優等生還是后進生,都是構成班集體這只“木桶”的木板,作為一名班主任,都應該平等對待。只有每一個學生都均衡發展,攜手共進,集體的力量才會得以
體現。
5.要善于創設“揚長補短”的環境(互幫互學,和諧相處)
班級是一個學生群體,我們應注意發揮群體之間相互影響和感染的作用。在班級這個群體中,常常會出現這種現象:先進的學生容易躊躇滿志,看不起后進的學生;后進的學生一方面常有自卑感,不愿同先進的學生接近;另一方面,對先進的學生抱有戒備和嫉妒心理,彼此之間存在嚴重的心理隔閡。面對這種情況,班主任要善于在他們中間架起溝通的橋梁,連起友誼的紐帶,針對雙方的心理,抓住契機,消除他們之間的誤解和隔閡。要勸說先進的學生伸出熱情的手,真誠地幫助和關心后進的學生,同時,引導后進的學生主動地向先進的學生學習,向先進的學生看齊。在班級中逐步形成一種相互尊重、和諧一致、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氛圍,從而形成群體合力,發揮班級的整體功能。
就本班而言,在多次的考試中,學困生向來都排在隊伍的尾巴處,很少有進步的態勢。如果這一部分學生的成績有所提升,對于一個班集體來說,整體的實力勢必會增強。為此,對于學困生要給予更多的關心。我利用班委的力量,以學習委員為首成立語數外學習小組,讓優生和學困生結成對子,一幫一,注重對學困生基礎知識的輔導,有關疑難問題,學習小組共同來解決。班主任做好相關的指導工作,從學習、輔導方法上給予點撥,從思想、心理上給予關注和鼓勵,并協同科任老師共同幫助學困生學習,以小組和團隊的力量來激勵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看到希望,體會進步的快樂。為了確保以優帶差的實效性,我通常將班級分為幾個組,每組的優等生比例、后進生比例相同,從德、智、體、美、勞各方面進行考核,以小組平均成績來衡量個人成績,并在小組間進行階段性競賽。這樣,優生不僅要自己成功,還要關心、幫助與其結對子的組員成功,自然而然形成一個互相幫助、取長補短的氛圍。
總之,教師在班級管理中要深諳“木桶效應”,用木桶理論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工作,以較強的毅力使自己保持耐心,細心地去發現學生身上任何一個“閃光點”,要堅信經過自己的努力一定能使他們取得進步。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發現學生的可愛,才能激發心中對他們的愛心和熱情,調動工作的積極性,也才能對他們付出愛心和熱情。班主任要善于認清學生的“長短”,并善于尋求補“短”的有效途徑和方法,班級這個“木桶”才會增大容量,建立優秀班集體的目標才會實現。正如俗話所說: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才是春!
參考文獻:
[1]侯春在.暈輪效應:教師評價行為中的態度誤區[J].教育科學,2001(04).
[2][美]羅森塔爾.課堂中的皮格馬利翁[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03.
[3]朱士鳴.學生心理引導技巧[M].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1:76.
[4]任順元.批評學生的心理原理與實用技法[M].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