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長東
【關鍵詞】 小班化;環境;教學方式;小組合作
【中圖分類號】 G620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0—0039—01
隨著教育制度的不斷改革,小班化教學隨之應運而生。小班化教學既適應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又能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以及提升學生創新和實踐方面的能力。因此小班化教學有著無可比擬的優越性。那么如何進行小班化教學才能使孩子們都能學有所成呢?
一、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也是至關重要的。在環境設置上不僅要突出特色,還要適合學生的個性發展。教室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教室的環境美化也是學生愉快學習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環境美化應圍繞階段性主題,適時切換,呈動態性。其特點是溫馨,賞心悅目,又是積極向上,其功能是師生作品的展示之地。對于現在的孩子來說,能夠在一個優雅的環境中去學習,更能愉悅孩子們的心情,讓孩子們輕松快樂地學習。其次,課桌椅的設計是為教學服務的。小班化教學為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靈活編排課桌提供了可能,課桌椅的擺放應有利于個性化教學,有利于師生教學活動中的平等互動。最后,細化班級管理細則。制定適合本班級學生發展的獎懲機制,使養成教育真正變成學生的內在需要,促使他們養成各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教學方式新穎有特色
教師要把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作為教育評價的標準。學生是一粒粒飽含生命希望的種子,是一個個充滿思想活力的生命。教育者必須承認每位學生所具有的個性,不要用有色的眼光對待他們,而是要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和亮點。教師時刻要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扮好“導”的角色,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演”,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老師不僅要教讓學生“學會”,更要培養學生“會學”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加強對非智力因素的探究,充分合理地運用各種非智力因素,豐富和促進教學方法的創新,特別是突出情感性,做到情理交融。教師應倡導開放性教學。開放的教學不僅打破傳統局限于課堂、書本知識的傳授,而且利于擴展學生的視野,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也利于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觀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實踐中實現知、情、信、意、行的轉化。總而言之,教師有了先進、科學的教學觀念,就會不斷探索先進的教學方法,促使教學方法的改進和創新,并在教學中得以體現。
三、課堂上應多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孩子們之間或多或少存在著差異。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分組,使小組成員合理搭配,才能在教學中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中,學生是主體。教師要引導學生人人參與合作學習,要在學生個體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參加小組合作學習。因此,小組討論交流時要采用輪流發言的方式,即小組群體圍繞一個中心問題展開討論,不要只聽少數人發言,要讓組內每一個成員都有發言的機會,共享小組合作學習的收獲與快樂。
四、加強課外實踐
張揚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尤其要鼓勵學生敢于創新,敢于實踐。教師要時刻提高警惕,時刻注意到學困生和后進生的狀態,及時發現他們的獨特之處,使他們都愿意主動加入到實踐當中。在實踐中還要注意分析學生的個性特點,分析學生潛能沒有充分發揮的原因,調動內因,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發現自己的優點,讓他們的優點發揚光大。同時還應特別注意那些不愛表現的學生,為他們提供一個施展身手的機會,顯露才華的舞臺,使他們建立起自信心,讓每一個學生個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五、要時刻調動好家長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推動世界的物是搖搖籃的手。”自古以來,人們就深知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從一個人接受教育的過程來看,家庭教育是一個人接受最早、時間最長、影響最深的教育。一個人從出生到成人,都離不開家庭的教育和影響。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子女都有著言傳身教、陶冶習染和潛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在小班化教學中更應注重起來,教師勤與家長溝通,搭建起一個為學生的未來而共同努力的橋梁,才能使工作得以順利進展。與家長共同探討教學方法,以便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小班化教學采用了新型的方式,給學生創設了比較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保障學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發現、自己去學習,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在小班化教學實踐中,我們不斷尋求一種“適合孩子成才的教育模式”,努力營造自由快樂的學習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興趣去學習,使學生受到激勵、鼓舞、感化,點燃了求知的火花,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對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與情感體驗,得到和諧自由的發展,使其快樂活潑地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