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俊偉
【關鍵詞】 數學教學;開放式教學;操作程序;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9—0091—01
開放式教學不僅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實現了師生角色的徹底轉變: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是課堂活動的操作者、觀察者、討論者、交流者和猜測者;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導演”,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和研究者。開放式教學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也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使課堂教學進一步開放,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精神。
一、開放式教學的操作程序
l.學生自學思考。“自學”,即學生自己看書、理解教材,教師指導學習的方法;找出重點劃下來,發現疑問做標記。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讓學生看書思考,不僅給了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為下一步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而且可以使學生養成勤思善學的良好學習習慣。
2.小組內交流,質疑、解疑。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小組內交流劃出的重點,互相質疑、解疑,把沒有解決的問題記下來。在這個過程中,由于每個人都要闡述自己的觀點與看法,能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能激發深入鉆研的意向。
3.小組間質疑、解疑。首先,由學生把小組內沒有解決的問題板書到黑板上,并由學生按課本內容先后編上序號。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都有很強的表現欲望。讓學生上臺板書自己的問題,正給了他們表現才能的機會;由學生按課本內容先后編上序號,加深了對教材知識體系的進一步認識。其次,教師組織全班學生共同解決黑板上的問題,形成組間解疑。在此期間,對每一個問題全班學生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舉例說明自己的觀點,甚至可以辯論。
4.鞏固練習。在學生質疑、解疑的過程中,可以適時地穿插一些不同形式的基本練習,以加深學生對重點、難點內容的理解。
5.看書小結。經歷了前面幾個階段之后,學生對所學內容就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和認識,這時再回過頭來去細讀教材,對有些問題會有一種恍然大悟之感,從而促進知識的進一步內化。讓學生小結,既可以使學生學到的知識系統化,又使學生體驗到了自行獲取知識的成功感。
6.課堂檢測。它既是對本節課的一次系統總結,又是對本節教學目標完成情況的檢查,以便及時反饋補救。
二、實施開放式教學的策略
l. 學生提不出問題或提出的問題沒有深度甚至沒有價值怎么辦——樹立信心,教給方法。在樹立自信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去深挖教材、提出問題、發現問題,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如:“多問幾個為什么?”“把新知與舊知進行聯系、比較”等。
2. 學生提出的問題過少或未觸及教學重難點怎么辦——突出重難點,增補質疑。學生的質疑,最能反映學生對哪些問題比較關心,哪些問題最不容易理解;而這些也往往正是教學的重難點,是最應該解決的問題。當然,學生的質疑,有時不能把本節課的重點內容都包括在內,也就是說不全面。這時教師決不能聽之任之,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首先要對本節課重難點了如指掌,并針對重難點設計一些高質量的問題,一旦出現學生提出的問題過少或質疑不全面,教師就可增補質疑,力求疏而不漏。
3.學生提的問題過多怎么辦——高度開放,鼓勵提問。對于不同難度的教材,學生提出問題的多少往往也不一樣。有時對較難理解的教材,在解疑的過程中還有學生不斷地提出問題。如果學生的問題實在當堂解決不完,不妨放到下一節課接著進行。這樣做,不僅充分體現了課堂教學的高度開放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學生有了參與的積極性,很愿意去質疑、解疑,那么他們的收獲就要遠比教師講十遍百遍大得多。
4. 學生提的問題意思不明怎么辦——廣開言路,相互補充。小學生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愛問為什么,這是兒童的天性。課堂高度開放,教學中經常會出現詞不達意的情況,有些問題,教師根本聽不懂是什么意思,這時教師可引導其說的再明確一些,或者請其他同學來說說這個學生的意思,因為同齡人之間最容易溝通,說不定其他同學能聽懂他的意思并能敘述得更明白一些。
5.學生提的問題老師也解決不了怎么辦——實事求是,課外引申。有些問題教師意料不到,卻是學生創造性學習的結果,是值得高興的。只是教師要特別注意:要寬容,不論學生提出什么問題,都不要隨意否定,更不要認為是學生在有意刁難老師。同時,老師要謙虛,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一時答不上來,不妨明確表態,課后再尋找答案。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