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波
聾啞兒童的語言學習和康復是聾啞兒童教育教學中的核心問題之一。依據元認知理論,通過研究言語的形成過程,對聾兒童的言語獲得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對聾啞兒童語言的學習、發展和言語功能的康復都具有啟發意義。通過言語形成過程的研究表明對聾啞兒童語言的教育要提早開發,采取多種多樣的豐富生動的教學手段,拓展教學的內容,提高教師教學的能力水平。
言語過程聾啞兒童語言學習聾啞兒童語言發展和康復的重要目標之一,是能夠運用語言將交際意圖編碼并能從特定的語言形式中理解出交際意圖;在聾啞兒童聽力語言獲得中要強化語言環境的重要作用;言語過程中的“反饋”是一種調節機制,聾啞兒童語言獲得過程中的反饋和互動具有重要意義;語言結構系統是言語過程存在的基礎,建立語言結構系統是聾啞兒童語言獲得的重要目標,發音的學習只有和系統的建立相關才是有意義的。聾啞兒童的語言教育是聾啞兒童教育的最核心內容,對聾啞兒童各方面能力的發展以及康復都具有重要的影響。言語的發展過程對針對聾啞學生的教學具有一定的啟發的意義。言語過程是由編碼、發話、傳遞、接受、解碼等五個環節構成的,缺少任何一環,言語過程不復存在。
科學實驗和調查研究表明,不同年齡的兒童在語言能力方面具有不同的水平,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上。應當充分考慮不同年齡階段的詞匯發展水平和應掌握的詞匯范圍,根據其發展規律和詞匯掌握情況制定合理的訓練計劃,并選擇適宜范圍內具有代表性的詞匯,設計和制定標準化的兒童言語測試單音節詞表,用于評估其言語發展水平。
聾兒聽力語言康復的終極目標是能夠運用語言將交際意圖編碼,并能從特定的語言形式中理解出交際意圖。因此,聾兒語言能力的評估除了語言結構方面,必然要求有關語言功能的評價。元認知和話語的鏈接結構是一項“認知心理語言學”的研究。以往的語言學研究大多是對言語文本(語句和語篇)的結構分析,不是做言語過程的分析?!拔谋尽备斑^程”有聯系,但性質有所不同。“元認知”的監控機制及其體現“鏈接結構”,著眼點都是“認知心理過程”,可以直接用來分析的就是“語言的表達和理解的過程”以及這種過程在語篇及其話語結構中的實現。如:通過元認知的監控機制的分析,解釋諸如注釋語、追補語、對話結構中聯想性的插入語等現象,分析口誤的糾補過程、猶豫時的選擇性思考過程、說話時思維逐步細化、深化、明確化的過程等。
要發展聾啞兒童的語言功能,科學的語言教學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需要關注以下幾點。
一、要及早對聾啞兒童進行針對性的語言教育
有關研究表明聾啞兒童的各方面能力包括諸如記憶、想象、分析、綜合以及形象思維等方面,聾啞兒童的實足年齡與學習年齡之間有一定的差距,年齡越小越接近。因此,抓住聾啞兒童適合的年齡階段,運用各種合理的教學手段和方式,對他們的語言發展和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有人通過對先天和后天的聾啞兒童的案例調查研究認為利用感覺途徑的訓練方法即所謂的“多感覺方法”,即“看、聽、摸”等觸覺方法對聾啞兒童進行訓練,非常重要。同時也表明,對兒童進行早期提早進行診斷和防止和及時矯正是對聾啞兒童的開發和治療是非常關鍵的措施。
二、要采用多種多樣豐富的教學手段對聾啞兒童進行啟發
聾啞學生的語言教學有口語、書面語、手勢語和手指語四種語言形式。其中口語和書面語屬于自然語言符號表達系統,而手勢語和手指語屬于手語符號表達系統。手語是聾啞人的母語,是他們自幼在最自然的狀態下習得的第一語言。而書面語和口語兩種語言形式聾生們要經過專門的訓練才能掌握,所以正常人使用的自然語言對于聾生們來說屬于第二語言。手語符號系統與自然語言符號系統本身存在著許多差異,正是因為這些差異的存在使得聾生手語表達對其書面語表達產生了強烈的干擾,導致聾生書面語表達中問題重重。然而經過九年至十二年的聾校學習,80%以上的聾生畢業時仍不能寫出通順、完整的句子。作文中常常出現大量的語病。
有的研究通過探討聾啞兒童的智力情況和社會適應能力表明,對51名聽力言語障礙兒童和53名正常兒童進行瑞文智商測驗和社會適應性行為的評定。結果聾啞組兒童智商和社會適應能力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突出表現為運動、交往、參加集體活動和自我管理能力低下。因此,應該重視和加強聾啞兒童的教育,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社會適應性行為方面的訓練,以提高其生存質量。
三、教師要提高教學能力和水平,不斷進行教學革新
孫文祥老師是聾啞教學方面的一個突出的例子。他是江蘇省南通縣聾啞學校的教師。1964年,當他愉快地走上講臺時,面對著一群有耳聽不見,有嘴說不出的聾啞兒童,他茫然不知所措。怎么辦?作為一名聾啞學校的教師,必須盡快掌握聾啞教育教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為此,每天夜深人靜時,他總要花上一兩個小時看資料,學手指語、手勢語。孫老師十分注意開發聾啞兒童的智力,不斷探索他們學習知識的規律性。在教學中,他看到,聾啞兒童主要靠視覺來認識事物。他們抽象思維的能力較弱,而形象思維的能力較強。于是,他便自己動手制作。愛是最好的老師和方法。孫老師對聾啞教育的熱愛,使他不斷探索發現聾啞兒童語言的教育之道,取得了豐富的經驗和成果。
聾啞學校語文教學是聾啞學校教學的基礎學科,它以其教學內容和形式的豐富性,對促進聾啞學生各種素質的提高有著特殊的功能。在聾啞學校語文教學中,要端正語文教學指導思想,更新教育理念;發揮閱讀教學的補償能力,拓寬教學內容,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改革評價方法,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教育科研水平,把最大限度地挖掘聾啞學生的潛能,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作為教育教學的根本,這樣才能不斷改進當前聾啞學校語文教學的現狀。
參考文獻:
[1]呂明臣.言語過程與聾啞兒童自然語言獲得的若干問題.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2).
[2]鄭振宇.2267名2-6歲兒童漢語單音節詞語音發展狀況調查.華中科技大學,耳鼻咽喉科學,2007.
[3]李明潔.元認知和話語的鏈接結構.華東師范大學,2006.
[4]趙美榮,陳衛,花桂蓮.聾啞兒童學習能力分析.中國學校衛生,1998,(4).
[5]徐中生.聾啞兒童聽力語言訓練探討.江西醫學院學報,1990,(1).
[6]高彥怡.聾啞學生漢語書面語表達問題分析及其教學對策.吉林大學,課程與教學論,2008.
[7]張雪嬌,趙亞茹.聾啞兒童智商與社會適應能力的調查分析.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
[8]陳澤濱.聾啞兒童的知音——孫文祥老師.人民教育,19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