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昇昌 胡建東 楊敬凱
摘 要:就業是民生之本,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希望,大學生就業問題始終是我們社會中的大問題。一個社會如果沒有為青年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勢必導致一系列社會問題。用哲學思維分析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從宏觀因素和微觀因素分析,在就業的社會歷史變遷中找到影響大學生就業的觀念和心理,辯證地看待全球化和科技對就業的潛在影響,力求從大學生個人出發,兼顧學校、社會的支持,不斷優化大學生就業的環境。
關鍵詞:哲學思維;大學生;就業;因素
中圖分類號:C913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7-0043-02
目前世界各國都不同程度地面臨著就業壓力大的困惑,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受到諸多因素影響,分析影響因素以及制定相應的對策具有現實意義。哲學思維即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分析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策略。
一、宏觀因素
1.就業的社會歷史變遷對大學生就業觀念的影響
人是社會中的人,個人的價值無時不在社會中得到體現。大學生就業是在當前客觀的現實環境中進行的,任何人都不能脫離時代而獨立發展,我們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周圍人、事、物影響,而這一切無不包含于不斷發展的社會歷史潮流。“社會歷史是一個無情的大舞臺,它讓具有各種境界的角色在意識不到自己的境界的情況下充分自由地進行各種自具特色的表演活動,相互角逐,相互評判?!盵1]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飛速發展,帶動我國就業制度、人事制度的前所未有的變化,從“服從分配”—“走向開放”—“自主擇業”,每一次變動無不觸動人們的神經。雖然大學生就業受當前社會經濟的、政策的影響較深,但從社會歷史角度追溯大學生就業的觀念變遷對于指導當前大學生就業具有積極意義。
(1)服從分配發展階段。1978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受國家計劃經濟體制影響,在“統包統分”政策下,大部分青年擇業觀念比較單一、被動,大學畢業后聽從分配。隨著思想逐步解放,出國留學浪潮興盛起來,一些名牌大學生追求國外教育環境和就業機會而遠赴重洋,然而受家庭經濟和學歷水平制約這一趨勢緩慢發展,國內對大學生的推崇和現代化建設需要大量人才使得大學生就業呈現較為穩定、健康的局面。
(2)走向開放發展階段。20世紀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大學生就業逐步放開。新中國成立初期限制城鄉人口流動的就業管理制度開始松動,隨后而來的“民工潮”沖擊傳統就業觀念,人們意識到就業賺錢是自己的事,靠自己能力辛勤勞動積累財富成為共識,同時國家為市場經濟發展和規范市場就業秩序制定規則為大學生就業和自主創業創造良好條件。下海經商、出國留學成為一股潮流,大學生越來越追求到特區和沿海地區的中外合資或“三資”企業工作,“經濟收入成為擇業第一標準,20世紀90年代初期青年在擇業過程中考慮的第一標準是收入和福利待遇占36.6%;第二標準是自我價值實現占27.9%;第三標準是社會地位占23.4%。20世紀90年代初期青年擇業喜歡的行業:金融保險業占26.8%,工業企業占20.8%,國家機關占12.1%,商、飲、服務業占12.1%,科研機構占10.6%,文化教育占7.9%,其他占9.7%”[2]。
(3)自主擇業發展階段。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至今,這一階段中國社會形勢發生重大變化,社會學界稱之為社會轉型。我國社會正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在計劃經濟制度下,由于個人沒有支配物質資源的權力,主要經濟領域里的經濟活動都是從國家為主體的經濟分配過程。個人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只是工具性的,其作用與性質是由制度規定的。高度的制度化不需要也不允許個人行使作為主體才有的社會功能,也就是說個人是不獨立的。這一階段社會已經有了財富分層,80年代第一批創業者創造的財富在今天日益凸顯,而沒有致富的人正努力創造財富,人們普遍形成了一股拜金心理,在此氛圍中富人的孩子就業觀念和普通人不一樣,農村青年和城市青年又不同,就業觀念更加多元化。發展前景、薪酬福利是影響就業的重要因素。
以上三個就業的發展階段離不開國家就業政策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縱觀如今的就業環境,大學生依然是就業市場的主力軍,因此樹立“怎樣的就業心理”十分關鍵,大學生自身的能力水平與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十分必要。
2.全球化的影響
全球化的影響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我國大學生在無形中與各國大學生存在事實上的競爭,體現為人才的競爭,核心技術的競爭,并且競爭在擴大。由于經濟上的相互影響與相互依賴增大了就業的空間范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大學生就業;另一方面全球化使得大學生的思維意識多元化,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影響加深,在傳統的就業模式和創新型就業渠道的探索方面思維往往徘徊不定,不利于形成有效的、穩定的就業習慣。
3.科技進步的影響
以科技進步帶動就業是一種較好的就業期望,事實上,科技進步對大學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動化技術的迅猛發展促使生產力飛速發展的背后必須有掌握自動化技術的人。同時大學生利用科技的力量、科技的創新能開拓就業更廣泛的領域,為就業提供了多方落腳點。
二、微觀因素
1.個人因素的影響
“人?如果這里指的是“一般的人”這個范疇,那么他根本沒有任何需要;如果指的是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人,那么他應該只看作是一種非群居的動物;如果這是一個生活在不論哪種社會形成中的人……那么出發點是應該具有社會人的一定性質,即他所生活的那個社會的一定性質?!盵3]這說明人的本質不是抽象的,也不是由自然決定的,而是具體的、由社會決定的。不能離開社會關系去理解人和人的本質。同時科學地進行自我認識,合理對自我進行定位是青年擇業成功的重要因素。哈佛大學一次對人才調查顯示有長期目標并將其努力付諸實踐于短期目標的人更能獲得事業的成功。雖然世間萬物都在變化但大學生究竟選擇怎樣的職業關鍵還靠自己。一靠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耙磺惺虑槭且俗龅?,”“做就必須先有人根據客觀事實,引出思想、道理、意見、提出計劃、方針、政策、戰略戰術方能做得好。思想等等是主觀的東西,做或行動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東西,都是人類特殊的能動性。這種能動性,我們名之曰自覺的能動性,是人區別于動物的特點?!盵4]大學生自身所發生的潛力是巨大的,找到自己目標并努力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職業。個人雖然不可能選擇自己的先天素質,卻有可能在這種素質的進一步發展和變化上做出自己的某種選擇,從而在以后的生活中顯示出與先前有所不同的素質狀態。二靠個人性格和興趣愛好。性格是表現人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中較為獨特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才能發揮個人最大潛能?,F實的情況是人們往往不喜歡自己的工作。為什么呢?一方面人們思維的多元化,需求的多樣化與個人從事工作高度專業化形成的矛盾。物質生活的提高促使人們追求個人全面發展,而物質生活的提高有賴于生產效率的提高和生產力發展,分工有助于提高生產效率。因此分工和個人全面發展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另一方面,個人的興趣愛好與社會發展要求不相適應。與人的社會性相統一的個性發展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社會發展所要求的人的社會化要使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互相協調,并不是也不可能把人塑造成像從一個模子里鑄造出來的機械產品。沒有個性特征的“一般人”是在現實社會中不存在的抽象的人。如今科學技術為大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了一個契機,能否把握好、運用好在于我們的思想觀念和行動是否符合時代發展趨勢。三靠個人實踐。實踐是主觀和客觀的接觸點。大學生光有就業的意識而沒有就業的實踐不可能完成預定的目標。通過實踐達到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的分化與統一。
2.家庭、學校的影響
家庭是青年成長的港灣,對個人就業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從小給孩子灌輸的職業理想一直伴隨他們成長。家庭教育在各種文化背景下存在差異。西方的家長對孩子普遍要求獨立發展。家長對孩子職能范圍和應盡義務有明確劃分,他們更看重孩子冒險精神的培育和吃苦耐勞品格的養成,而中國父母受傳統觀念影響子承父業,男尊女卑等家族宗法禮教還滲透在一些人中,他們普遍對孩子未來有細致的有階段的規劃,目的是想讓他們找到一份安穩的工作。因此就業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家庭、一個家族的事情,大學生個人有時不得做出讓步。隨著社會發展,這種觀念在逐漸淡化。其次每個家庭父母教育方法,他們文化程度和家庭生活對孩子性格的塑造起著關鍵作用,間接影響大學生未來就業。
學校是大學生接受教育最為全面和權威的地方,是大學生追求真理的殿堂。它為大學生今后思想觀念、個人品質、價值觀念的形成具有導向作用。學校、家庭、社會處于三位一體的流動平臺。家庭為大學生提供生活的物質資源,是大學生生活的避難所;學校為大學生輸送知識,是大學生的訓練場;社會為大學生提供展示個人才能的平臺,是大學生的戰斗場。學校作為大學生就業的訓練場,起紐帶作用,重要性不言而喻。
綜上所述,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分析了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各個因素是一個有機整體,在矛盾運動中發展,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就業的目標、觀念、心理。在目前大學生就業的宏觀視野中應著力加強政府政策對大學生就業的政策性指導,采取有效調控,對大學生去西部基層、去中小企業、去農村從事教育、醫療的工作提供生活待遇的優惠政策。高校加強對大學生就業的規范化指導,設立就業、創業培訓基地,定期開展大學生課外社會實踐活動和創新就業活動,形成有效機制,引導大學生將實際本領與社會需求結合起來,去社會中最需要的地方發揮才干,實現人生理想。大學生就業問題始終是我們社會中的大問題,關注大學生就業并形成就業的良性循環要靠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張世英.哲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42
[2]劉成斌.改革開放30年與青年觀念的變遷[J].中國青年研究,2008(1):4-7.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3-124.
[4]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