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書躍
【摘 要】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教學和生活網絡化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最常見行為,就中職教育而言,中專生還處在社會性與學校教育相互銜接的階段,很多學生心態上尚未達到成人般的理智和成熟,面對著充滿無限誘惑和想象的網絡虛擬世界,很多學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對網絡環境下中專生的德育教育問題日益凸顯出嚴峻性。
【關鍵詞】中專生;網絡環境;德育
互聯網的發展機遇也是挑戰,在中職教育中,近年來日益凸顯出的教育難點便是互聯網環境下的中專生德育教育問題,而這也是筆者一直探索的教學難點之一,中專生正處在人生的轉折和奠基階段,怎樣能夠更好的利用互聯網的優勢來實現有效的德育教學,揚互聯網之長,避其短,筆者對此在本文中作一論述,這也是筆者長期的德育教學實踐所獲得的較有實踐價值的幾點建議。
一、互聯網環境下德育模式的轉變
在探討互聯網環境下的德育教育模式之前,筆者先對傳統的德育教育模式進行簡要論述。
首先,傳統的德育教育側重于對學生正確的思想價值的引導,通過課本實例和理論來向學生灌輸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寄希望于在理論知識的記憶和武裝下實現學生個體的精神層次上的轉變。
其次,傳統的德育教學主要是集中的課堂上,教師或通過寓教于活動的方式來開展德育教學,讓課本結合典型的道德教育案例,來達到凈化學生心靈提升其道德修養的教價值。
基于以上筆者概括的傳統德育教學的兩個基本點,在數字化網絡社會中,信息大爆炸時代對傳統的德育和思想形成了不言而喻的沖擊。
傳統的課堂教育僅僅是45分鐘,而課下充裕的時間中,很多學生會選擇沉浸于網絡世界里,尋找精神上的歸屬感,課堂上教師對其灌輸的德育思想早已拋到九霄云外,因為興趣所然,網絡中所宣揚的價值觀道德理論潛移默化中更容易成為影響學生思想行為的標準。
而且傳統的德育教學更側重的是對學生思想理論上武裝,似乎認為紙上談兵就可以完全深入到“戰略要地”,而長期的教學實踐證明,這只是傳統德育教學的美麗假象,學生即使對理論知識背的滾瓜爛熟,在心理上精神層面上卻依然停留在原點,而且在接觸到網絡世界中的一些相反的思想沖擊時,在沒有吃透課本知識的情況下,很多學生心中不免產生困惑,在搖擺不定中,迷失自我。
數字化的網絡時代,其德育教學的模式也應隨之發生革新之變,在利用好網絡教學帶來的便利之時,更要將傳統的填鴨式教學觀念轉變為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教師在教授德育的思想理論知識的同時,要將側重點轉移到對學生啟發和引導的教學思路上來,要讓德育知識真正成為為學生行為價值的標準,而不是空有一腔“死知識”,卻只是束之高閣,因此,數字化的德育教學重在知識的轉化,和對學生精神的引導提升和實踐參與。
二、互聯網環境下的德育教育探討
(一)網絡環境下德育教育的優勢
互聯網是現代化科技發展進步的成果體現,網絡無處不在已成為現代化生活方式的標志之一,作為教育的基本模式,中職院校在借助于網絡教學上亦取得了不凡成績。互聯網對中專生的學習價值優勢顯而易見。
首先,網絡的高效快捷和覆蓋面廣的特性,使用網的學生可以在第一時間內了解讀到最新的時政要聞信息,極大的拓展了學生學習的空間,在結合民主平等的交流平臺,學生的創新思維會在不同個體的思想碰撞中獲得發展。
其次,學生在利用網絡的同時,掌握了解了現代化的科技手段,與時俱進的和社會發展接軌,而這對德育教學來說,無疑是驚喜的教學價值,學生不僅提升了自我的精神價值,而且通過網絡的運用實現了社會競爭力。
再次,互聯網沒有特定的個人價值中心導向,每一個個體都可以成為意向中的話題焦點中心,民主公正公平性影響著每一個參與網絡互動的學生,使學生逐漸形成了平等權力分享意識。
(二)互聯網對中專生的負面影響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對中專生的德育學習既有優勢也有負面。
首先,由于中專學習大都是學生無奈之下的選擇,這就意味著很多學生學習成績底子薄,而且不良的學習習慣和心理是導致成績不理想的主要因素,中職院校的學習并未能使他們“改邪歸正”,相反往往是變本加厲的放縱自己,德育學習在網絡游戲面前早已“不值一提”,網絡的虛擬世界似乎讓學生更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快樂。
其次,網絡世界充斥著各種虛假信息,很多新聞都是為了單純的博取大眾眼球而捏造或者斷章取義,對于涉世未深尚不具有明智心理的中專生來說,在大量庸俗化或者錯誤化信息的影響下,很容易導致不能夠明辨是非曲直的心理。
再次,虛擬的網絡社會貌似擴展了學生的生存和交往空間,而實際上卻使他們的實際交際空間逐漸縮小,這不難理解,通過網絡交流往往吸引的是一群志同道合的虛擬伙伴,現實交往卻充斥著很多制約性,這就導致在愛好或者性格上稍具差異化的學生個體很難形成有效共同體,而這無疑是制約了中專生的社會性發展。
三、網絡環境下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樹立正確的網絡價值觀
在網絡環境下開展好中專生德育教學,筆者認為首要的是要樹立學生正確的網絡價值觀,就像前文中關于網絡帶來的教學優勢而言,在引導學生德育學習上,要揚長避短的利用網絡,使學生認識認知到網絡世界畢竟是虛擬的,而真正現實的社會還需要學生自己去打拼應對,利用網絡傳媒技術提升自我價值競爭力,讓網絡成為學習的好幫手,成為有主動性和決定權的用網之人,而不要被網絡虛幻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所左右。
(二)借助新媒體手段開展德育
新媒體加速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頻繁度,在中專德育教學中,筆者發現很多學生課堂上是手機不離手,微博隨時更的狀態,為此,筆者曾一度硬性規定課堂上不準拿出手機,可一段時間觀察后,筆者的德育課堂上竟然變得比玩手機時更加“死氣沉沉”,為此,筆者酌情考慮再三,廢除手機禁令,并開展德育知識微博大賽,鼓勵學生通過更新微博關注身邊典型德育案例,并且通過微博或者微信朋友圈互動,來讓德育課堂與新媒體手段結合,并且筆者會在課堂上選出關注率最高的帖子分享給學生,讓學生暢所欲言案例中體現了怎樣的道德價值觀。如此新媒體結合課本知識,讓愛玩的中專生德育課堂變得富有生氣起來。
(三)提高中專生用網自律性
正如前文中所述,中專生中很多學生在學習上是缺乏自律性和認知性的,認為上了中專就萬事大吉,更不用考慮升學嚴厲老師的管教了,這在中專生的上網人數可以端倪一二,怎樣遏制中專生這種不良的上網風氣,筆者認為其關鍵在于加強其自律性,需要學校和班級配合加強宿舍用網管理,在德育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自律意識,宣傳熬夜帶來的不良后果,并且結合社會典型案例進行說教,使學生認識到虛擬網絡中的有害思想和陷阱,結合德育教學,加強學生用網道德規范。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網絡環境下,進行德育教學對教師和中專生來說都是值得探討,獲得真知灼見的教學課題,信息互聯的社會帶來了社會思想和行為的諸多變化,怎樣讓中專生在紛繁的社會思潮中認知自我,確定正確的思想道德價值觀,是互聯網環境中德育教學的關鍵所在,加之,中專生普遍存在的不良學習心理,在網絡環境下的德育教學顯得舉步維艱,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戴國立,文化視野下大學生德育問題探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4(03).
[2][2]田蕊,互聯網下的學生德育探析[J].電子制作,2015(02).
[3]孫雪津,網絡時代大學生德育探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4(13).
[4]劉建平,基于網絡環境下中職學校德育淺探[J].中國科技博覽,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