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體育需要強調人們親自參加體育鍛煉,并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內容。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愛好,并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是體育教學成果的一個重要標志,而且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
【關鍵詞】學校體育;體育教學;培養;鍛煉習慣
什么是習慣?習慣是逐漸養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外在監督的自動化了的行動方式。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睂W校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體育又是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基礎,對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全國健身計劃綱要》中指出:“各級各類學校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努力做好學校體育工作。要對學生進行終身體育教育,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技能和習慣。”運動興趣的培養以及良好的鍛煉習慣的形成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堅持鍛煉的前提。在全面貫徹教育方針,落實素質教育,以提高學生身心素質為根本宗旨的今天,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潛能,提高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是21世紀我國學校體育發展的趨勢。所以,學校體育和教師必然要主動地適應社會變化的這種要求。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和運動興趣,使學生更自覺積極地進行體育鍛煉,是我們體育教師共同探討的一個問題。
一、轉變觀念,提高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認識
長期以來,我們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主要還是習慣于讓學生通過身體練習來掌握體育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不注重培養學生的鍛煉態度、興趣和習慣,有的甚至棄之不顧。其實不然,如果沒有端正的鍛煉態度,又沒有鍛煉興趣和良好的鍛煉習慣,學生是無法真正掌握體育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的,當然也就無法實現全面提高身體素質。相反,學生對鍛煉如有濃厚的興趣,又具有良好的鍛煉態度和習慣,就會以一種積極的態度,精神飽滿地參加鍛煉。例如,現在的孩子大多不喜歡跑步,一聽到要跑步就叫苦,更談不上對于跑步有興趣和習慣了,可速度、素質和耐力素質是我們身體素質的兩大基本素質,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學生跑步的鍛煉興趣呢?經過觀察發現:學生們普遍喜歡踢足球,喜歡打籃球,剛才還在叫苦,可一踢起足球或打起籃球就生龍活虎,什么累都忘了。于是教師就有意識地多組織教學比賽,使學生的速度素質和耐力素質不知不覺得到充分的鍛煉。同時,針對許多學生在比賽中體力下降很快,跑不快、跑不動了,教師及時指出:“速度素質和耐力素質是想踢好足球打好球的基本保證。”這樣學生就能較自覺地練習跑步,教學效果就好多了。因此,體育教師應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在課堂教學中積極主動地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
二、科學地進行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的培養
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培養學生科學地進行身體鍛煉,二是培養學生把體育鍛煉作為日常生活的一種需要,成為一種習慣。其中,培養學生科學地進行身體鍛煉是基礎,只有科學地鍛煉身體的習慣,才能稱得上良好的鍛煉習慣。
1.指導學生掌握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種活動都是體育活動,也不是任何一種體育活動都能鍛煉身體和增強體質,不懂得用科學的方法鍛煉身體,不僅會影響鍛煉效果,還有可能損害身體健康。只有懂得和運用鍛煉身體的基本原理和科學鍛煉的方法,才能達到預期的鍛煉效果。還是圍繞踢足球的教學,如果一味讓學生亂踢,是很容易出現傷害事故的,中小學生因踢足球造成骨折等傷害事故也是很多的。因此,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有意識地把科學鍛煉身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傳授給學生。首先,讓學生了解人體的結構,各系統器官的功能,身體鍛煉的衛生常識,體育動作的規律特點,以及體育鍛煉是如何促進人體生理變化的。這些基本知識可在保健衛生課中傳授。其次,讓學生懂得生理負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鍛煉程序,以及為什么做與怎樣做準備活動和整理活動等方面的知識。此外,體育教師應根據學生不同年齡階段,運用不同的鍛煉手段和方法,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身體鍛煉。
2.加強良好鍛煉習慣的訓練
良好習慣的形成,是意志與毅力的結果,只有經過嚴格要求,反復訓練和努力實踐才能形成。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必須努力盡可能堅強地形成學生良好的習慣,但為了達到這種目的最重要的還是正當行為的不斷練習?!币虼?,體育教師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要依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根據教與學的需要與可能,制定嚴密的、科學的、切實可行的計劃,有的放矢地逐個項目培養和訓練。讓學生準確掌握動作要領和練習過程,要由易到難,由單項到系列,由部分到整體,堅持不懈,反復訓練。教師還應經常督促檢查,持之以恒。只有這樣才能逐漸形成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
3.培養訓練學生的良好鍛煉習慣
必須與培養學生對活動的興趣、愛好相結合。興趣,表現出具有的積極情緒,導致了行為上愛好某項活動,從而形成行為習慣。如果缺乏對某一活動的興趣,就不可能產生對該活動的愛好,一般來說,也就不可能形成從事該活動的習慣。反之,隨著對某一活動的興趣的形成和愛好的增長,習慣性也就越強。學生們之所以踢起足球來不覺得累,就是因為他們非常喜愛足球這項活動。隨著我們對這項活動的深入,學生從“只知亂踢到踢出些門道”,踢的過程,也就是學生的愛好不斷增強的過程,及養成經常從事體育鍛煉的習慣的過程。
三、把握形成學生良好鍛煉習慣的兩個因素
1.發揮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
學生模仿性強,體育教師是學生直接效仿的對象之一,對學生能否形成良好鍛煉習慣有直接的影響。因此,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發揮為人師表,言傳身教的示范作用,認真貫徹課堂常規,科學地安排教學過程,規范準確的講解示范動作技術,并且加強練習方法的指導。讓每一個學生每一節課,都經受一個科學鍛煉身體的過程,并且能體驗到成功的愉悅。通過明示和暗示的綜合效應,來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
2.促使學生形成自律性
培養學生良好鍛煉習慣的過程,學生是主體,外因需要通過內因起作用,只有設法將學生從被動鍛煉中解放出來,變被動鍛煉為主動鍛煉,才能達到培養學生良好鍛煉習慣的目的。由被動鍛煉轉化為主動鍛煉,需要很強的鍛煉自覺性和自覺能力。因此,體育教師不但在課堂上培養學生良好鍛煉習慣,而且要幫助學生制訂有個性特點、具體切實的個人鍛煉計劃。嚴格規定鍛煉內容、方法、過程、運動量和時間等。教育學生實施進行自我評價、自我監督。不斷提高學生積極參與與鍛煉的自律性,從而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
總之,習慣是逐漸養成的。人的本性是愛動的,愛“玩”是小朋友的天性。所以我們體育教師就要從小培養學生愛“玩”,會“玩”的習慣,并且要加以正確引導,這樣就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
作者簡介:
孫志興(1983~),男,漢族,甘肅臨洮人;甘肅省臨洮縣第二中學教師,本科學歷;研究方向:體育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