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琨
【摘 要】數學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因此,我們要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數學教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本文從情境創設、數學問題、問題解決等方面探討如何使初中數學教學生活化。
【關鍵詞】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課堂教學
我國著名教育實踐家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產、生活,并應用于日常生活。初中數學教學一定要注重和生活的密切聯系,構建生活化課堂,讓學生把所學知識和生活結合起來,用數學知識揭示生活道理,用生活現象驗證數學知識,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理論聯系生活實踐的意識。
一、情境創設生活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與生活密切聯系的教學情境,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和作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知識。比如,在教學“概率”時,上課一開始,我就向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麗麗的媽媽在網上購買世博會的門票,結果只購買到一張,那他們一家讓誰去好呢?媽媽讓麗麗給想想辦法。麗麗經過冥思苦想,終于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扔硬幣,拿兩枚硬幣同時向上扔,落地后如果都是正面,爸爸去,如果都是反面,媽媽去,如果一正一反,麗麗去。爸爸媽媽聽了都笑著同意了。你知道為什么爸爸媽媽笑了嗎?”這樣,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做好了鋪墊,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又如,在教學“勾股定理”時,我是這樣設計問題的:“哪位同學能測出操場中旗桿的高度?”學生一聽就嚷嚷起來,旗桿那么高怎么測量呀,有的學生說把旗桿放倒就能測量了,有的學生說找一個動作靈活的學生爬到桿子頂端再測量,學生紛紛出謀獻策。我聽了后說:“我有一個辦法,既不用放倒旗桿,又不用爬到旗桿上,你們想不想知道?”學生一聽,都急于想知道答案,于是我就引出了勾股定理,告訴學生可以根據陽光下旗桿的影子長度和角度,利用勾股定理來求旗桿的高度。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二、問題生活化,增加學生經驗
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使學生明確探究目標,給思維以方向和動力。眾所周知,數學的所有理論沒有一項不是解決數學問題的結果。就如同哈爾莫斯所說:“真正組成數學的是問題與解,問題才是數學的致命關鍵。”所以說,數學教學應圍繞著問題來構建。一個優秀的數學問題與一個好的問題環境是分不開的,一個好的問題環境對于理解新的數學理念、形成新的數學概念、產生新的數學方法通常會有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
我曾經在課堂上就“黃金分割點”的概念跟學生們如是說:為什么女孩子會喜歡穿高跟鞋呢,原來數學界有這么一個規律,即肚臍就是人體的“黃金分割點”,身材標準的人下半身應該是人體身高的0.618倍,但是并非所有的人身材都長得標準,為了彌補這一點,女孩子就會給自己穿上不同高度的高跟鞋,以滿足這一比例。這么一來,一個原本不好詮釋的概念由此增加了很強的邏輯性和吸引力,非常符合初中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
三、知識生活化,激活課堂氛圍
新課程標準則強調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真正體現“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基本理念。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隱藏著數學思想,如何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捕捉生活現象,關鍵看教師是否善于挖掘教材內容,采擷生活實例,為課堂教學服務。數學知識的生活化,能使學生對數學萌生深切的自我認知感,從而始終保持強烈的學習欲。所以,教師要不斷升華教學體裁,將原本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改造成生活中看得到、摸得著、聽得見,且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內容,讓學生真真正正地感受到數學的魅力。
例如在講授“不同直線的三點確定一個圓”這一重點、難點時,在課前教師可以準備一個殘破的圓形鏡子,然后一邊展示鏡子一邊提問,讓學生自主的去思考問題,就這樣循序漸進,從而引出這節課的一些概念,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求學欲望,還激發了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力,一舉兩得。把數學知識植根于生活,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這是教學知識生活化的第一要義。在教學設計當中,教師首先要貫徹理解教科書中的思想、方法與理念,合理利用已有的資源進行授學;此外,更需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和數學標準,對知識內容進行補充與潤色,從而在已有的數學基礎上,給學生帶來對數學的更大熱情。
綜上所述,生活和數學是不可分割的,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是教師教學的需要,是學生有效學習的需要,更是課程改革有效向前推進的需要。教學中,教師應勇于總結、探究,勇于創新初中實現生活化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有效的學習科學知識以及培養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德珍.淺析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有效策略[J].教育,2014,(12).
[2]祖玉昌.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J].考試周刊,201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