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艷霞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2-0016-02
傳統國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髓,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資源,是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基礎,是提升國民核心價值理念的重要途徑。本文從國學的德育價值入手,對當前中專院校中國學與德育工作的融合展開了研究。
一、國學的德育價值
國學的內核是“儒學”,國外許多學者對儒學有著極大的興趣,他們想知道儒學為什么會影響中國幾千年。經過研究,他們給出結論:儒學乃中華智慧之源。儒,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依然被認為是一種先進思想。儒學的先進在于其建構的思想體系對人的巨大影響力。中專階段的學生正處在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而當前中專德育存在著很多問題。曾有一位教育工作者說過,“加強學生道德教育,應著力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要以文化素質教育為切入點。只有在深厚的文化底蘊上,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對社會、對人民高度的責任感。”而以國學為載體對學生進行滲透性德育教育,既能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更能使其感受和繼承我國古代先賢的智慧和精神。
二、將國學融入到學校德育工作中的嘗試
(一)進行經典誦讀教育與傳統藝術教育
首先,中華經典誦讀內容包括中醫經典、國學名篇、醫學歌賦、中醫經典中英對照選等。選取了易讀易懂、朗朗上口的中醫經典章節、名家名篇、醫學歌賦等。我所在學校自2014年起,組織學生每天上課前集體誦讀醫學經典,不僅引導學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還強化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定期舉行醫學經典誦讀比賽,提高了學生的誦讀能力,增強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其次,我國傳統藝術包括繪畫、書法、音樂、舞蹈、戲曲、園林、建筑、雕塑、工藝美術、傳統美食等,有幾千年的積累,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寶貴財富。我所在學校成立了繪畫、書法、舞蹈、戲曲社團,定期舉行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外活動內容,還陶冶了情操,培養了學生的專注力,提高了學習能力。
(二)編寫、偏選傳統德育教材內容
學生處、校團委牽頭,組織歷史、政治科任課教師、班主任、輔導員以及其他老師,收集、整理、改編古代優秀德育故事、寓言、傳記、小說等,只要有教育價值的,均可為我所用。現在網絡和傳媒都能找到較為現成的傳統德育內容,可選擇一些與學生關系特別密切、需要加強的內容。當前學生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學習上的自主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合作能力、耐挫能力、勤儉節約意識、勤工儉學意識與能力等等,相對較弱。與此相關的內容可以重點關注。這些內容如有可能可以匯編成冊,作為專門、系統、有計劃的德育資料,發至班主任和班級當中,甚至可以人手一冊。如做不到這點,則可選擇一些相關內容分散發放、專題發放,充實日常的德育內容。當然,內容的選擇可依據不同學科有所側重。
(三)培訓師資,組建隊伍,培養高素質的國學師資力量
傳統國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髓,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資源,在現有教師崗位,加強對國學教師的選拔、進修和系統培訓,開辦國學教育研修班,組織“種子”老師集中系統地進行培訓,開設國學教育課程,邀請專家講學、實地考察等一系列培訓,篩選組建一支專業的國學教育師資隊伍。加大宣傳,推廣經驗,營造學習國學經典內容的良好氛圍。
三、國學中的德育思想對德育的意義
(一)國學中所體現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立于世界之根本
清末以前本無國學的說法,它的產生是與西學東漸分不開的。在民族危難國勢衰微的形勢下,為了挽救迷茫中的中華民族,找回民族尊嚴與自信,多少仁人志士將這一理想寄予國學身上。希望能夠通過國學達到中國民族精神的認同,喚起中國人民族意識的重新覺醒,這種獨特的精神認同和民族思想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的根本。在這一點上看來,國學的產生便肩負起了教育國人要學習國學、熱愛民族、熱愛中華的重任,這與我們今天的德育思想是高度一致的。
(二)國學中的哲學思想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具有指導意義
“哲學”中的“哲”在國學中訓作“知”,意思是說求知的學問。討論哲學的內容在《子》部最多,諸子百家中的儒、道、法、墨、名都曾談及,但以儒道二家最為突出,儒家除《論語》以外還有《孟子》《荀子》有涉及哲學的名篇。諸如此類,在國學經典中還有很多,這些哲學思想不僅是當時人們學習的經典教材,其中蘊含的哲學道理對于今天的青年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形成完整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仍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總之,國學對學校的德育工作有著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它承載歷史、傳承文明,蘊涵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因此,我們應當在國學的體會感悟中把它和德育工作有效地整合起來,夯實道德根基,奠定美好未來。
(責任編輯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