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艷
摘要:祁太秧歌是流行于山西晉中一帶的一種舞臺表演藝術,其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之一。本文從祁太秧歌的出現、成長、現狀、未來四個方面對其進行闡述,介紹了祁太秧歌的基本概況及發展脈絡,以及如今所面臨的問題,旨在突出這一古老藝術的文化價值,引發讀者的深切思考與關注。
關鍵詞:祁太秧歌 發展 現狀
祁太秧歌流行于山西晉中地區的祁縣、榆次等地,廣義上亦可稱之為“晉中秧歌”。其因與當地人民生活息息相關,且兼具教育與娛樂性質,深受人們的喜愛。作為少數存活至今的小劇種之一,其文化內涵不可低估,豐富的藝術價值正等待人們的積極探索。
一、祁太秧歌的萌芽
據《祁縣志》康熙四年版記載,“置里置市集奠居民而通民財也”,“縣市奇日各街輪開自辰至午……懸花燈,放煙火,聚歡弦歌,有太平景象。”由此可見當時祁縣一帶一幅繁榮和諧之景,百姓生活富裕祥和的同時,文化生活也非常豐富,音樂已然成為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實在當時的晉中一帶,較為活躍的民間藝人們互相傳唱的小曲至今依舊存在,在祁縣文化館中收錄的眾多古代小曲中可知,那時的民間小曲大都反映了當時的民間趣事、百姓生活等元素,因此這些小曲都獨具濃厚的鄉土色彩和生活氣息,且涉及內容廣泛、曲調也頗具特色,故受到當地百姓的喜愛與推崇,這也激發了藝人們努力學唱和創作的熱情,曲目傳播也很快。
根據專家學者的推斷,祁太秧歌的初始表演形式應為正月十五元宵節鬧紅火時的“踩街秧歌隊”,這種獨具特色的表演形式來自于鳳陽花鼓藝人。當時鳳陽的花鼓藝人來到晉中一帶以賣藝為生,他們得知當地人喜愛小曲,因此以這些秧歌小曲為基礎,在其中加上了鳳陽花鼓,后經傳播至晉中民間藝人中間,再經他們的吸納與改編,最終便形成了“踩街秧歌隊”。在祁太秧歌《鬧燈》中有“鳳陽女,在鼓敲,打鑼的男人跟著跑”,可以得知明清時期鳳陽花鼓與晉中秧歌小曲的相融情況。
踩街秧歌隊雖沒有弦樂伴奏,舞蹈動作亦很簡單,但卻“歌中帶舞,歌舞結合”,這被稱作是“祁太秧歌發展歷程中的重大突破”,這樣的表演形式被人們所認同,故持續到民國初年才消失,為后來建國時期的祁太秧歌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祁太秧歌的成長
在侵華戰爭時期被敵方占領的晉中地區,秧歌藝人無法繼續演出,大多團體都破散流離,更無創新曲目可言。但晉綏地區作為抗日根據地,“七月劇社”“大眾劇社”“人民劇社“等眾多革命文藝團體創編了《劉巧兒》《小二黑結婚》等優秀秧歌劇目,鼓舞了人民的斗志,鑄就了祁太秧歌的一大歷史殊榮。
據統計,“祁縣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共有業余秧歌劇團71個,秧歌藝人2000余人”,如此龐大的群體,自然有許多問題夾雜其中。在這樣的情況下,以劉煥玉為首的老藝人們堅定不渝的抵制秧歌中的糟粕之處,將秧歌在正派文明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經過不斷的努力和改革,使秧歌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地方劇種藝術,并在眾多地方劇種中脫穎而出,屢獲嘉獎。隨后,第一個專業劇團成立于榆次縣——榆次縣秧劇團;以邱金蘭為代表的第一代優秀女演員也出現在舞臺上;全部劇目增加弦樂伴奏等都使祁太秧歌這一地方劇種發生了質的轉變,到達了其發展過程中的巔峰。但之后的文革對祁太秧歌全面封殺禁演,使這一原本正值繁榮態勢的劇種遭受重挫,劇團演出頓時消失。經過后來的平反,祁太秧歌又跟隨社會的發展腳步快速前進。
三、祁太秧歌的現狀
“祁太秧歌是極少數存活下來的劇種之一,值得慶幸的是,它依然活躍在鄉民的禮俗生活中。”祁太秧歌與當地人民的生活緊密貼合,反應人們最熟悉不過的內容,這也是其為什么可以流傳至今的一個重要原因。現在,祁太秧歌大都反映勞動生活,以人們地方闡釋豐富內容,通俗易懂,與人民是無法分割的,因此,祁太秧歌的發展和繼承有著較為強大的觀眾基礎和根深蒂固的文化內涵根基。
但我們也不得不擔憂祁太秧歌背后的問題:一是擁有豐富的劇目而現今傳演的卻不到一成;二是其基本的曲調整理不夠完善;三是演員青黃不接,演藝技能近乎失傳,這樣的問題不僅是祁太秧歌面臨的問題,也是眾多劇種如今所面臨的挑戰。
生活是祁太秧歌形成的粘合劑,也是使它斷層的深淵。隨著社會的變遷發展,原本習以為常的地方習俗生活逐漸消失,人們的生活開始由農村向城市靠攏,秧歌這一鄉土氣息濃厚的藝術形式自然很少搬上臺面,且其所蘊含的傳統文化思想也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出現斷層是必然結果。
如今老一輩的藝人相繼淡出祁太秧歌的繼承事業,新一輩的年輕力量又對祁太秧歌無法報以熱情,或無法演繹出原本的味道,秧歌的繼承正面臨的危機越發艱難。
秧歌的傳承光靠個人也是不可行的,秧歌劇團如今的態勢也面臨著人力、物力、財力的重重危機。祁太秧歌這一原本人人熱愛,全民參與的藝術已然成為了老人們懷舊的方式,著實讓人可氣又可悲,卻又無可奈何。
四、祁太秧歌的未來
現如今,祁太秧歌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因此這一輩的音樂工作者肩上的擔子便沉重起來,面對這來之不易的寶貴遺產,我們更要毫不猶豫的挑起責任,既做到保護,又做到發揚。例如:抓緊搶救快要消失的秧歌劇目或技藝,為文化的傳承做出貢獻;改變秧歌的表演內容與形式,拓寬秧歌的發展空間;依靠現代音響視頻手段保留現存成果,為后輩的繼承與發展鋪墊等等。唯有深刻的反思和認識才能使人們行動起來,讓祁太秧歌這一歷史造就的藝術寶藏深深的根植于中華瑰寶的土壤中,留在華夏兒女的綿長血液中,經久不衰。
參考文獻:
[1]趙麗.淺談祁太秧歌的發展與現狀[J].大舞臺,2009,(01).
[2]黃旭濤.民間小戲村落傳承方式的調查與遺產保護的思考——以祁太秧歌為個案[J].民俗研究,2009,(02).